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育体系建设
2021-10-11尹邵君罗星海
尹邵君 罗星海
(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育体系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价值理念下,在学生培养全过程中,实现教师全参与,专业全融合,创新全贯穿,结合各学习领域的课程特点,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模式和课程评价进行合理设置,是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全方位的规划以及总体推进的集合体。总体而言是为实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整合课程体系的各类课程,将实施载体落实到每类课程上并处理好各类型课程的关系,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课程全育体系,以至更加全面有效地展开创新创业教育。[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育体系建设具体意义如下:
(1)有助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到全部课程里,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合理搭配。
(2)有助于加强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丰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3)有助于营造一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提供充足的项目和平台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4)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育体系建设原则
1.1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在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考核的时候往往是通过标准答案进行判定,这样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以发散思维解决问题。“重结果轻过程”的教育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时,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认真做好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共性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在完成创新创业通识必修课程学习后,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特点或兴趣爱好自由的地选择相应的创新创业选修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创新创业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形成“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探索知识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和专业技能应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在课程考核环节注重过程考核,将创新创业能力细分为具体的考核指标,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过程考核实时了解学生的创新创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1.2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核心原则
高职院校要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核心原则,如果创新创业教育独立于专业教育,那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是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简单拼接,而应是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上能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课程学习中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在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还需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对传统专业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所有的专业课程中。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是无中生有,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力,才能明确创业的方向,提升创业的成功率。学生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形成的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
1.3 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原则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5G等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也不断在改变,这种改变给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年轻的创业者们也要时刻准备接受瞬息万变的市场考验。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应坚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原则,重视培养应届毕业生创新创业的能力,确保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能紧密贴合人才市场需求,促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创业就业环境的变化和时代发展,这样才符合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在设计创新创业专项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时,一定要充分调研各专业技术所应用的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和趋势,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产教深度融合工作应同步推进,这样会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增强高职学生创业就业的质量[2]。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育体系建设
2.1 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建设需要教师全参与
任何一所学校教育政策的落实、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全校教师的共同奋斗。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推行,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的建设,必须要求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师组成复杂,有讲授专业知识的专任教师,有传授技能操作的实训教师,有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还有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要让这些教师全部加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去,必须做到“内外并驱”。内部驱动是指教师要发挥自身学习能力的优势,加强加深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和理解,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升创新创业素质[3]。负责创新创业专项课程的专任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在不断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同时,也要肩负起培训其他专业技能教师的任务。各二级学院要以创新创业专项课程教师为核心,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专业技能教师打造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该教学团队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定期开展教研活动,讨论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全面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质量。外部驱动则是指学校要出台相关制度激励并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可以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考核表,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细分量化,规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固定工作量,同时还可以在年度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分发和课题申请等方面优先考虑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有重大贡献的教师[4]。对于那些有明确创业计划的教师,学校可以提供办公场地和资金的支持,鼓励在校教师结合专业领域开展创新创业研究和成果转换实践,甚至组建创业团队开办企业。
2.2 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建设需要学生全覆盖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需要,它既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的生产力,又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是当下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需要每一位毕业生都去直接选择创业,而是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用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用创业的思想去分析问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在建设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时,需要实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全覆盖,要全面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上。这就要求学生在行为上要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在思想上要认可并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除了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充足高质的创新创业课程,还要安排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校全过程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创新创业意识,能够用创业者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够不断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能够通过创新突破自己的能力瓶颈。学校需充分研究学分制度,应用课程学分和素质学分共同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比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可以充当选修课的学分,创业经历可以视为顶岗实习经历[5]。同时加强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或孵化基地,向具备一定创新创业能力,拥有优质创业项目的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让学生觉得创业并不是遥不可及。
2.3 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建设需要课程全调整
高职院校的课程按照内容可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隐性类课程,按照传授形式可分为线下课程和线上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原则、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原则,结合不同学年阶段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需求的共性和特性,全方位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采取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显性与隐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施专项课程主育、所有课程渗透、实践课程强化,形成所有课程全贯穿、全渗透的培养格局,构建多层次、层递进、立体化的“三维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
(1)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属于公共必修课程,大多开设在第一学年阶段。这类课程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主的专项课程,如《创业基础》、《大学生创新思维》、《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任课教师在讲述这类课程时,必须根据学生、专业和职业等特点,来讲述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意见,不能是照本宣科。另一种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传统公共基础课后优化的课程,如《大学体育》《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如:《大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专项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运动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进入市场的门槛和流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发特色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高等数学》课程,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结合数学实验、数学建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6]。
(2)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
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是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与专业特色融合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应建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可以将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一般是在专业必备的理论基础课程、技术技能课程和专项实训课程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应用创新创业思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自觉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专业选修课程则是各二级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发展,结合学生需求开发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类的专业可以开设“网络安全发展及创业方向”课程模块;汽车类的专业可以开设“新能源汽车创业”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及自身特点自由地选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学校在丰富专业类创新创业选修课程数量和内容的同时,也需出台相关制度保障这类选修课程的学习人数和质量。
(3)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
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大多是在特定的时间、指定的教室或专业实训室里集中传授,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则是通过组织丰富的“双创”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实践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形式多样,既可以是不定期组织的嘉宾演讲、论坛、讲座等专题性活动,也可以是每年组办的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和顶岗实习等系统性的训练,还可以参与课程项目研究与开发,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可以借助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将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获得真实的创业体验和感受,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创新创业课程的精髓,才能有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隐性类创新创业课程
隐性创新创业课程又可称为环境创新创业课程,会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素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类课程不受传统课程形式的束缚,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学校的社团活动、政策制度、平台环境及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接受创新创业思想的熏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价值观。隐性类创新创业课程与通识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这些显性创新创业课程相比容易被忽视,高职院校需要在这类课程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不能忽视隐性类创新创业课程的作用,学校不仅要加大对创新创业中心、创业实训基地、商业孵化器等平台建设的投入,还需重视创新创业制度的制定、创业优惠政策的宣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和教师共同创业,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主旋律。
(5)线上创新创业课程
信息化时代,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尤其是在线教育环境的建构,直接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线上课程的创新发展。高职院校需充分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易公开课和智慧职教等优质平台提供的丰富课程资源,打破学生线下课堂学习的时空限制,扩宽学生获取所需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高职院校可结合学院特色、学生特点和专业需求,科学开发线上创新创业课程。线上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夯实学生创新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专业技能水平。
基于“三维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结合课程类型和授众学生的差异性,以能力模块构建为思路设计课程内容,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具体设置如图2所示。
图2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
3 总结
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核心原则、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发展原则来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强调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建设时需要实现教师全参与、学生全覆盖、课程全调整,最终提出“三维立体化”创新创业课程全育体系建设方案,并设计了创新创业课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