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内涵与路径
2021-10-11◎王婷
◎王 婷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三门峡472000)
2016 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心和方向,即立德树人,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格局,形成协同效应,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高校育人问题[1]。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2]高职英语作为高职院校所有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理念,答案就是分析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现状,理清“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的基本要求。通过课程思政,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文化自信。
一、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检索关键词“课程思政”,发现已经发表的论文有1486 条。从近五年发表论文情况来看,2015 年90 篇,2016 年125 篇,2017 年 227 篇,特别是 2018 年达到 746篇,从近几年发表论文的数量变化上就可以看出,目前各高校教育工作者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广泛深入研究课程思政。从检索关键词“课程思政”与“英语”发现,发表相关论文331 条,其中 2018 年发表 47 篇论文,2019 年258 篇发表论文,2020 年已经发表 24 篇,其中本科院校开展“课程思政”研究比较多,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方面研究成果较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较少。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仅有7篇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大部分结论仅停留在宏观阐述上,很多论文是零散的教学感想和一般的哲理思辨,缺乏系统性和实证性。
对已有成果进行梳理发现,部分学者在大学英语和公共英语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研究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研究成果,如杨修平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提出了构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三三三”育人机制,通过营造隐性和柔性的教育环境,将新时代思政教育思想融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以实现英语课程系统性与思政教育协同性的耦合,实现英语课程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的统一[3];杨婧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提出了通过高职英语阅读课程的思政教学设计,探讨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及教师在此过程中的积极作用[4]。很多学者都关注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这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相对“思政课程”来说,表现其隐性教育特征。任何师生都明白开设“思政课程”的主要用途,即传递辩证思维能力与核心价值引领等[3]。但很多师生对“课程思政”理解不深,易忽略其重要性。特别是对于高职英语这门课程来说,在师生认知中它是一门语言课,只要能够运用英语交流与学习即可。这种想法是狭隘的,还具有认知普遍性。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和教学方式里蕴含的思想政治资源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即有相同性,协同性,也有互补性。相同性是指两者都主张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协同性是指学生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下能够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互补性指的是两者具有差异性,“思政课程”以直接理论说教为主,“课程思政”以间接思政要素感知为主,两者可以形成互补。
“课程思政”不是单指某一门课程来实现人的教育,也不是指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相结合,它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过去,高校的非思政课程都是以知识讲授为主,每门课程都是围绕“知识点与技能点”来开展教学。任课教师比较忽视每节课的知识或每门课程学习后,能够给学生思想认知与价值观辨别等方面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好学生”的标准仅简单定义为学业好。这是错误的崇尚“知识代表一切”。“立德树人”是在强调“德在前、技在后”,也是今后培养学生的重要原则,破除过去“单一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式。“课程思政”重在课程教学一分为二,除了讲授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价值引领,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与意识形态教育。所以,“课程思政”就是通过合适的载体或途径,以有效的教学活动、手段及方法,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转变或升华,与国家提出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使学生成才,将来能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名参与者和贡献者。当然,“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必须是针对教学内容来开展,不能把其他课程演变成了“思政课程”,更不能为思政而找思政。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1]。通过构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大思政全过程育人理念。各门课程均有思政育人特色与偏重点,其“课程思政”着力点是课程教学标准,通过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并梳理、整理思政资源,结合学情分析结果,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呈现出来,实现既定的育人效果。
三、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中隐性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高职公共英语作为高职院校中各专业必开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虽然是一门外国语语言类课程,但其内容是一个个包罗万象的话题,涉及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体育竞技等方面,既是一门语言交流表达的工具,又具有传播文化的教育载体。依据《纲要》中关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要点阐述,本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就是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传统文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可以说,针对高职公共英语中每节内容涉及的话题或情境进行深度挖掘,其呈现出来的思想就是隐形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是“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的先锋阵地。如何引导学生既学好本门课程,又能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思政教育是很关键的。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将隐性思想教育发挥好,反映出来的效果更佳明显,需要掌握“课程思政”的路径及方法。
(一)课程传授者必须身先示范,发挥好引领作用
课程思政的主力军是教师,推动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每位担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师都要给学生正确的示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正确认知英语课程的讲授内容与育人目标,深入研究书中讲述的每一个场景对话或故事,传播国内外精品文化与正能量思想。同时,老师对待教育教学工作的点滴细节,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今后岗位中的工作态度与做事方式。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的成功需要课程教师付出真心和努力,发挥引领作用。
(二)合理挖掘思政资源,抓住育人关键点
英语课程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或国外思想输入载体,课程所体现的思政资源不仅取决于教材内容,也取决于教学方式以及围绕课程内容折射的育人思想。任课教师一定要结合课程内容来挖掘提炼,不是在课程中强硬植入思政内容,也不是在内容中植入大道理,而是将所学每一节内容及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总结提炼出来(见图1)。
图1 确定隐性思政资源图
1. 在理论中挖掘思政资源。任课教师要通过对教材中每一节讲述内容进行反复揣摩,了解所学内容表达的思想与目的,以此来挖掘出符合每一节讲述内容的思政资源。如我校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新航标职业英语:基础英语翻转课堂》,第一讲题目为“The Etiquette of Meeting Strangers(初次见面礼)”,讲述的内容是几个代表性国家两个人初次见面的礼节,提到了泰国的合十礼、日本鞠躬礼、波兰吻手礼、法国贴面礼、毛利蹭鼻礼、美国握手礼等。老师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可以给学生加上中国见面礼:打招呼问候。针对这次课,可以挖掘出来的思政资源:(1)通过初次见面礼的学习,树立学生养成文明礼仪的习惯;(2)通过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比较和分析引起差异性的文化背景及缘由,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及寻找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延伸来讲,对于构建见面礼的一些法律规定,其思政资源体现在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法规意识。所以,只要充分分析教学内容,就可以挖掘处理课程内容中隐藏的思政资源。
2.在教学过程与考核评价中挖掘思政资源[5]。开课前,让学生提前预习本节课讲授的内容,并完成预习作业,体现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上课时,让学生按时上课,遵守课堂纪律等,体现出培养学生“规矩纪律意识”;课程中,通过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有关问题,体现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课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体现出培养学生“诚信做人意识”等。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处处培养学生,如果老师能够规范教学过程,让教学过程更加严谨、科学、规范、合理,让学生能够从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做事要有“严谨治学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等,那课程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
(三)精心的教学设计,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浸润式思政教育需要精心的教学设计,如何将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以有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领悟是非常重要的。
1. 上好开课第一节课。俗话说“课上立规矩,课下有章循”。第一节课是让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此门课程的关键。老师要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获取教师的特点及教师对于教学的严谨态度。老师要开门见山明确本门课程的要求及规定,且语气果断坚决,不容讨价还价。一般来讲,开课第一节课,教学设计中会安排学生做自我介绍,包括自己的喜好与特长,使得学生愿意与人分享,培养学生讲解展示的能力。
2. 教学过程多样化开展。教学实验表明,开展有效的话题讨论、角色扮演、新闻事件/热点剖析等,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的一节内容是“The Meaning of Family(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英语表达方式来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呢?首先,老师播放课文内容相关的语音或视频,没有条件的老师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让同学们在意境中感受本节课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其次,老师用翻译后的汉语再朗诵一边,让学生们在熟悉的语境中体会家庭的意义。然后,老师再随机挑选学生朗读英文的课文,让学生感受英语所表达出家庭的味道。然后,进行互动,老师挑选几名学生分别来分享自己家庭的故事,让学生沉思之后更加深对家的含义。老师引申一点,以学生所在的班集体为家,那么毕业若干年后,会不会想家呢?然后让同学们用英语来套用学过的短语回答,再扩大引申一点,如果把国家比作家,那同学们会不会热爱这个家呢?还可以再挑选一部分学生来回答。最后老师进行课堂点评并点出重点学习内容。本节课围绕学习重点词汇及内容进行话题讨论,一步步将“家”的范围进行扩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在学到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热爱家庭、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
3. 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手段”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根据教学安排需要,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课程思政”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课堂讲授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课堂上的浸润思政教育也是一时的,可能课后影响会慢慢减弱直到消失,致使课程思政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运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资源丰富、任意观看、相互交流等特点,教师将与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等资源放置在学习平台,还可以根据思政资源的特点,将经典故事、热点等相关素材视频放置在学习平台上,供学生随时随地点击学习,拉长了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长久性、持续性。
4.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语言学习关键在于练习,在于环境营造。课程思政不仅在于思政育人,而且核心在于课程学习。因此,英语课程拓展第二课堂,有其必要性。比如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锻炼表达能力,提高自信心和与人相处的能力都很重要。另外,参与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话剧表演等,不仅是能力的体现,更是加深思政教育的内涵。教育部推动的英语演讲比赛之一“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讲述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文化的故事、中国城市故事、中国乡村故事和中国品牌故事等内容,真实、全面地介绍中国,让学生更加坚持文化自信。
5. 增加地方文化特色。各校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地域文化特点,增加地域文化篇,把符合特点的文化翻译成英语供学生欣赏,如我校在授课中可以增加以下内容:“Paper Cutting (剪 纸)、Chinese folk performance—Shehuo (社火)、Calligraphy (书法)、silo-cave building(地坑院建筑)”等,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学习这些内容后,更加树立“文化自信”[6]。
四、高职英语课程思政融入的建议
(一)课程思政不是显性讲道理,而是隐性浸润式教育
针对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改革的实施调研发现,隐性思政资源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的实施,思政目标达成效果不会过于明显,甚至出现了一些老师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过程中,把思政教育专门单列出来,给学生讲大道理,与课程内容关联度不大,失去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的意义。课程思政讲究的是“浸润式教育”方式,在讲授内容过程中去传播有效信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慢慢感受学习内容透露出来的做人做事道理或爱国报国情怀。笔者认为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充分进行学情分析,不断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真正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
(二)“课程思政”核心是课程,思政资源多样化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课程,思政资源也是围绕着课程来提炼出来的。有些老师在提炼“思政资源”上,夸大课程的育人效果,诸如一门课程就能培养学生树立复兴中国梦的思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有些老师不清楚什么是思政资源,总认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是思政要素,这是对思政资源范围界定不清的具体表现。只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有效的思政资源。英语课程不像思政课程那么明显,更多是通过情景描述来说明学生应具有的正确观念,比如“学校运动会”“迎接新生”等课文中,通过有关活动描述就展示了大学丰富的活动和生活,不仅掌握了相关内容的英语表达,也是间接告诉学生积极面对大学生活,积极参与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设计体现知识与思政的自然融合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受育对象是学生。教师应充分了解“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引导当代大学“明是非、明事理、明明德”,教师团队中每一位成员要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课程思政”的改革者与推动者,将传授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既育知识又育德行。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提出每一节课的思政目标,即某个育人的“点”,有各个“点”就组成了整门课程育人的“面”,多个“面”就构成了一个专业育人的“体”,借助思政课程这个“核”,就达成了一个能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奋斗者。
(四)注重网络平台的思政教育作用
“互联网+”是进入21 世纪提出的新生事物,特别是现在应用领域非常广泛。随着手机终端普及化,积极推动“互联网+课程思政”平台教育有其必要。英语课程是语言学习,传统文本式学习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特别是一连串单词构成的语句,需要学生翻译后才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如果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情景视频模式或图文模式则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对内容传达思想的认可度。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诉求,将与课程相融合的思政素材资源上传至平台,同时隐性连接其他好的资源,供学生随时随地观看或学习,扩大学生关注度。关注度越高,影响力就越大,思政教育作用就越明显。
总之,“课程思政”实施起来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承担课程的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必须转变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学校政策激励及相关部门配合下,承担好育人责任,共同来打通“课程思政”实施的每个环节。使高职公共英语这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及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思政”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教学改革举措,对于培养合格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