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训练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的问题式教学设计
——以高中必修一问题模块为例
2021-10-11林叶彬
吴 霄 林叶彬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 四川南充 637000)
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其中综合思维要求学生多角度、多要素、非静止的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途径和教学手段[2]。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被动式学习中难以形成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因此本文以“能否淡化海冰解决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为例进行问题式教学设计,探讨问题教学对学生逻辑思维、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教学设计思维
图1 基于地理综合思维下问题式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是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①描述环渤海地区及渤海区域位置及其自然条件;②多角度分析淡化海冰缓解淡水资源短缺的可行性;③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④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意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高中必修一“地球上的水”课程知识后,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这三物理性质有初步掌握。但学生长期生活在湿润多雨的西南地区,对海冰形成过程以及淡水资源短缺情况了解甚微,为此将采用讲授法和直观教学法辅助学生学习。
(三)问题式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
随着京津冀城市圈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增。该地区位于我国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变化大,水资源污染严重,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人们在南水北调后尝试寻找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途径。因此以“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为背景创设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渤海区域可持续发展,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表1)。
2.设计问题链
课堂以地理问题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问题质量影响着教学水平高低以及教学目标的完成。而生活情境容易用非地理的眼光提出最原始的问题[4]。为达到提升逻辑思维能力、问题意识的目的,教师要善于深度挖掘问题,提出有关因果联系、发展变化过程、空间有序性等启发性问题。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渤海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判断渤海存在海冰的可能性,再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提出“它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样子—人类利用方法与成本—它对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这种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问题链,先提简单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逐渐入难易引起学生深度思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采集、储存、运输海冰以及推测在全球变暖的背景海冰资源变化等多方面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表1)。
3.解答问题
问题式教学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过程。将全班分成4~6人的小组讨论问题、尝试解答问题,或小组以辩论、自我展示、角色扮演形式交换学习成果,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扩展学生思维角度。教师可延长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的时间,为生生合作探究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5]。其次教师应积极加入课堂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教师点拨,思维偏离主题时教师及时指正。这不仅保证讨论质量,有效避免生生互动流于形式而且促进学生掌握思考方法和规律,将思维能力上升到更高层次。
4.总结问题
课堂小结是自我总结归纳、能力检测的环节。如果只有探索,没有知识总结,学生进步是有限的。学生以书面形式呈交对“淡化海冰缓解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可行性”分析报告,并进行成果展示。这样既能整合知识,加深对淡化海冰可行性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最后,教师通过板书板画、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知识结构,疏通思维脉络,促进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程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评价问题
教师评价问题需要把握两个时间点:一是在学生在回答问题后,及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评价,鼓励学生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二是教师在课后要通过测评、练习等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课堂参与度、思维能力、合作意识等隐性方面进行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结合,分析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测评问题式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在课前说明该模块具有辩论性质,问题具有开放性,无标准固定答案。教师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敢于发表自己看法,充分尊重学生见解。最后课堂结束后教师及时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语言表达、学生思维结构等进行教学反思,将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完善课堂教学[6]。问题式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钻研问题式教学,以更成熟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表1 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模块情境创设与问题链设计
问题探究问题1:说明渤海海冰形成的地理条件问题2:根据材料二,描述渤海-4℃等温线分布规律;追问:思考渤海海冰资源分布规律问题3:简要计算渤海海冰资源量从淡化海冰技术和经济可行性角度分析材料一:在融化海冰时还需考虑海冰采集、淡化、储存全过程的技术分析性以及成本预算。目前淡化海冰的技术发展逐渐成熟,如离心法,其原理是通过离心机给其施加一个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将卤水和冰晶分离。离心法脱盐率最高达97%,海冰损失率为20%左右,需要运输、破碎、离心加工较强。重力淡冰法盐度可降至2‰~1‰以下,海冰损失率为59%~85%。材料二:据研究人员测算:南水北调成本(元/m3) 5 6.687 2.16材料三:播放海冰形成过程原理,以及类似冰棍糖分流失过程的视频。淡化海水淡化海冰材料一有关淡化海冰技术介绍,为学生思考海冰采集、运输、搬运过程提供材料。材料二对比说明淡化海冰成本较高,试着分析其原因。材料三播放视频,调节课堂节奏,同时让学生了解海冰形成过程,发现淡化海冰的相对优势。问题探究问题1:对如何采集、运输、搬运海冰,提出你的建议问题2:思考淡化海冰成本高的原因问题3:探索选择淡化海冰而非海水的原因从淡化海冰对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角度分析海面被冰覆盖后,海冰对海洋起着保暖作用,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受到阻隔而大为减少。同时海冰与海水对流运动有利于富含营养盐类的底层海水也可随上升流来至表层。从区域要素变化对全局环境的影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问题探究问题1:大量开采海冰会影响渤海地区海陆水循环哪一环节?带来气候怎样变化?问题2:大量开采海冰对渤海生物造成怎样的影响?综合角度阐述观点[教师总结]教师总结探讨淡化海冰解决的淡水资源问题的思考方向,鼓励学生从海冰淡化水供需角度,淡化海冰生产链、全球变暖背景下渤海海冰资源变化情况等多角度思考淡化海冰的可行性。并说明该问题具有思辨性,无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辩论形式提出自己观点并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