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

2021-10-11易华玲熊庆宇文俊浩

科学咨询 2021年37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领域学院

高 旻 易华玲 罗 西 熊庆宇 徐 玲 蔡 斌 文俊浩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 重庆 401331)

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入到各行各业,引领社会走向智能时代,加速了全球范围科技和人才的竞争[1]。2018年教育部提出探索“人工智能+X”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进入了新阶段。国家新基建推动人工智能迈向新的发展阶段,也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2]。与人工智能紧密相关的“新工科”建设等教育政策,对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本硕博跨学科教育、主动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提供了政策支撑。但是,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数量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3],而高校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教育体系尚不健全[4],亟需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的对象具有不同教育层次、知识背景与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质,应从不同层次开展该领域人才培养的研究[1]。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主动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双一流”高校学科交叉优势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引领作用,依据高校基本职能[5],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审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多重含义,提出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快自身人工智能专业完整性构建与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为相关专业领域传授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并扩大大数据智能化的辐射影响。

学院提出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架构,如图1所示,在学校、政府和企业的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中,针对三个层次人才:(1)立足于“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专门人才;(2)面向相关专业领域需求的人工智能知识融合人才(“人工智能+X”领域人才);(3)辐射校外的人工智能理念赋能人才(人工智能普及型人才),构建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体系,开设了跨专业的人工智能选修课程模块,并积极宣讲传播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及相关科普知识。

一、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全新构建

为积极响应与贯彻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6]和教育部《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7]的文件精神,立足于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任务需求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背景,学院在系统性调研国内外涉及智能科学与技术方向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我校人工智能领域存在“专业完整性欠缺——研究与教学分布在信息学部和工程学部的多个学院”“分散式教学——难以针对人工智能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进行统筹的课程设计,制约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系统性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系统性建设的构想,并形成了重庆大学《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建设方案。

201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8]中,我院的申报被获准列入全国首批《人工智能》新专业的建设目录,与国内其他34所高水平大学一道(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22所,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4所,其他省属等高校9所),正式开启了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我校该专业建设旨在顺应国际科技前沿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发展布局、聚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大数据智能化应用需求,形成产学研融合,构建创新型与工程型相结合的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厚基础、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培养体系的课程设置特色涉及针对具备完整知识结构的学术创新人才、融合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复合人才和面向行业应用的产业研发人才的需求。通过基础核心+复合技术课程设置,实现学科交叉知识的传授;通过行业领域应用模块导入,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业导师及学术科研训练计划植入,实现学术研究潜质的培育。

目前,《人工智能》专业已经顺利实施重庆大学2019级和2020级两届本科生的招生入学,并正按照培养体系的规范稳步推进相关后续工作。

二、跨专业的人工智能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

跨学科教育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人才培养的趋势,“人工智能+X”将打破不同学科专业的界限,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里的“X”不仅指涉人工智能技术所衍生的新工科,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实现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融合[3],实现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的复合交叉人才培养[9]。

学院充分考虑重庆大学“双一流”建设需求及相关专业对人工智能知识传授的渴求,借助学校的通识课和非限制选修课平台,精心优选了面向全校开设的《人工智能导论》《大数据导论》《数字·逻辑·语言》《机器学习导论》(筹)《大数据技术及应用》(筹)《数据挖掘》(筹)等选修课程。目前已经实施的通识课具体选修情况如表1所示,课程覆盖2014—2019年级,生物、光电、机械、材料、电气、航天、建筑、城环、经管、建管、法学、新闻、艺术、电影、外语、物理、数统、化工、生命等学院;截止到2020年11月,已有863人进行了课程选修。

表1 重庆大学已开设的人工智能相关选修课程情况

通过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传授渗透,形成对学生思维的锤炼,启发大数据智能化思想,在跨学科扩大知识半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应新技术应用与发展的能力,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赋能人工智能基本技术的“人工智能+X”复合型人才[10]。

三、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的宣讲传播

为主动适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和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双一流”高校学科交叉优势和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引领作用。在加快自身人工智能专业完整性构建与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作为,通过举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国际前沿论坛、创新发展论坛、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多种形式。汇聚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相约重庆,聚焦人才培养,探讨智能前沿,分享创新成果,共话智能驱动,为推动实施国家和重庆市的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学院举办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论坛、人工智能国际前沿论坛、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智能物联与大数据产业发展高峰论坛、CSIG-VIS 2019(重庆)大数据可视化与智慧城市高峰论坛等。这些人才培养与学术产业多边活动,结合国家人工智能战略需求,探索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前沿方向与演进趋势,对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有益贡献。

为响应国家在中小学阶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政策的号召,进行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11。学院积极响应科协组织的专家走进中小学活动,精选推荐德才兼备、业务精干的老师参加“科技嘉年华”系列活动。举办数据时代的挑战与大数据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实践学术讲座、联合百度公司的人工智能讲座,旨在弘扬科技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青少年创意活力和创新能力,对扩大大数据智能化的辐射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学院利用2018年新建的“物联网体感大数据实验室”作为科普基地,以物联网体感设备为主线,通过智能家居、VR娱乐、网络示教、感知穿戴等体验,向教育培训对象展示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场景,开启了我校校园大数据智能化高科技体验、科普知识传播通道。自2018年以来该科普基地相继接待了80余批次、近2 000人的现场参观、场景体验、科普传授等活动,放大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影响辐射范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好评。

四、结束语

重庆大学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在国家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战略布局下,紧抓新工科建设机遇,探究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更多的有可持续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面向“人工智能”专门人才、“人工智能+X”领域人才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型人才,学院整理优化了本科专业培养体系的新构建、跨专业人工智能选修课的精开设、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与科普知识的广传播等人才培养环节与方式。论文提出的多层次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是跨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探索,对人工智能领域高层次人才后备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领域学院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Who Is The Master?
重庆大学 区B法学院办公楼
重庆大学将用人脸识别技术监考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