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室内效果图制作》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0-11余佳洁
余佳洁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0072)
一、《室内效果图制作》课程特点
《室内效果图制作》课程主要面向建筑装饰行业室内效果图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熟练运用3DS MAX 建模、VRAY 渲染、Photoshop 等软件完成方案效果图的制作。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放在首位,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行业企业的标准并贯穿始终,提高学生的职业属性。
其次根据方案设计项目的实际情况,项目的体量从40 几平方到上千平方不等。在实际项目制作过程中,需要建模人员、渲染员、分镜头制作员、后期处理元等不同角色之间不断进行沟通与交流协作,如何提升团队协作能力也是该门课程面对的问题。
二、《室内效果图制作》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该教学团队从课程顶层设计出发,分析教学计划,重新梳理课程知识点,寻找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确定教学项目案例内容,以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线上线下融合,充分发挥思政引领作用。
在《室内效果图制作》课程中主要选取了职业素养、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国建造、工匠精神、热爱祖国、民族自豪、环保意识、团队协作、服务精神这几个方面的思政元素进行融合。
在课程的总体设计中,采用项目式案例教学。授课对象为高职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学生,充分考虑该阶段学生思想活泼、个性鲜明等特征。故在项目案例中多选取学生感兴趣、学生生活相关的话题,挖掘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如表1 所示)。
表1: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室内效果图制作》课程教学项目案例一览表
三、“思政元素”引领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室内效果图制作》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辅助发挥“思政元素”的价值引领作用,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果。[1]在混合式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将不同的“思政元素”、“教学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自身兴趣,从而主动参与到自我导向性学习、网络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拾荒式学习、学中做、做中学等多种模式的学习中。
线上辅助教学资源主要应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两个环节,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使用的教学资源。在已有的大量课程教学平台资源的基础上,更新思政元素教学资源,包括思政视频、网站素材和拓展链接3个方面。其中思政视频应用于课前预习环节,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与课程主题相关的思政元素内容。[2]网站素材和拓展链接应用于课后拓展环节,分别为学生提供与思政元素相关的网站制作素材和典型案例,供学生模仿学习使用,提高学生技术应用的能力。
线下核心教学即为项目化实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与思政元素相符的教学素材,适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思政元素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得到思想上的升华。[3](如图1 所示)
四、课程思政引领下混合式教学任务设计实践
按照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以课程中项目2:建筑构件—斗拱的模型制作为例,探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如图2所示)
(一)任务发布:课前,教师上传《斗拱—中国古建顶天立地的灵魂》视频,感知中国建筑的美学和古人的智慧。学生分组查找收集体现“中国建造”智慧的案例,为课堂发言做好准备。根据视频讲解对斗拱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并根据课前任务完成斗拱的手绘效果图。
(二)课堂实施过程:
①学生就课前准备的体现中国建造工匠精神的典型事迹和案例,分小组在课堂发言。教师对学时的课前作业进行点评,总结升华案例映射的工匠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②学生按照6 人一组,分工完成斗拱各个部件的模型创建;进度较快的同学帮助进度较慢的同学,老师作为技术操作辅助的作用。强化同学们的团队协作、合作交流能力。
③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教师实时调整教学重难点,采用案例引导教学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④按小组完成斗拱的模型的拼合与整理,并完成工作任务单(斗拱模型创建的几大结构步骤细则),以小组提交工作任务单于平台。老师在此基础上做点评补充。
(三)课后活动:完成模型最终效果图并渲染上传于平台;完成拓展知识在线测试;完成线上投票活动(选出你觉得最美的作品);对下一个学习任务进行课前预习。
考核评价:教师对在线提交的作品进行批阅打分,并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根据学生课后测试情况,整合成为下个任务学习的内容部分;学生的自我评价及互评。
五、结语
混合式教学是现今教学改革的方向,基于混合式教学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教师应始终保持专业课程与育人意识和能力同向同行,有效推进课程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