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培养
2021-10-10吴丽华
吴丽华
摘要:德育的主要培养对象是在校学生,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的、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自我觉悟与修养。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德育教育;热爱学生;个体差异;家庭教育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
一、行为世范,为学生做表率
孟子曾说过:“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教师应是“贤者”的化身,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着重师德的养成。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我们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我们不是紧紧把教书看成谋生的手段,而是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的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去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
二、情怀深厚,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学生
明末清初史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黄宗羲曾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打开心扉的钥匙,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然而,教师只有“爱的教育”和“奉献的教育”还远远不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才是教师在爱学生这一基础上的发展方向。
雪莱说过:“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我应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歧视差生。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掉一个学生。慈祥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虚怀若谷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去照亮学生的心灵,去培养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
三、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棱说过:“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做出好或坏的评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要统统一个模式的教育,而是要注重研究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个性倔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个性倔强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情绪往往表露于外。他们热情、果敢、爽朗、为人耿直、精力充沛,有进取心、不怕困难,但往往又脾气暴躁、任性、粗心、性急。对这类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沉着、稳重、坚持到底的精神和克制忍耐的品质。对“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学生”,要注重培养刻苦精神,养成做事认真、善始善终的习惯。我们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发现,“个性活泼好动的淘气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敏、灵活、亲切、热情,有兴趣爱好,但同时也伴有情绪易于波动、轻涪散漫、不踏实等特点。这类学生如果教育不当,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成为双差生,有的甚至会引发伤害事故。“对慢性子学生”要注意培养敏锐的反应和办事果断的作风。我在教学中发现本班有几个“慢性子”学生,平时能克制自己,遵章守纪,但不喜欢活动,反应迟缓、欠灵活,惰性很大,甚至常常萎靡不振。其中有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无论平时说话走路,还是上课做作业,以及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速度都不快,赶不上一般的同学,学习成绩也不好。对这类学生,教师要有诚心和耐心,给予他们考虑与作出反应的足够时间,鼓励他们通过参加各类活动来克服冷漠感,注意培养他们敏锐的反应能力和办事果断的作风,这样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对“敏感而心眼多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培养其树立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敏感而心眼多的学生”虽然为数不多,但教育不当,也会引起不良后果。这类学生细心、谨慎、守纪律、自尊心强,但孤僻、狭隘、多疑、胆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适应紧张学习的能力,还应通過多种教育方式,使他们合群,遇事不畏难。
四、润物无声,从小学生开始激发学生自我道德教育
当代作家王朔说过:“孩子生下来都是天使,大人把他们教育成‘人’。”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为什么能够从三岁就能看到一个人长到大的样子,从七岁就能看到老呢?是看一个人认识多少字吗?很显然不是,是看一个人是否掌握了多少知识与能力吗?也不是,重要的是看德行,看一个人的内在品质与自我修养的高低,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德育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的德育教育有局限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起到作用,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我道德教育动机。成功学校德育教育不是硬性强调小学生要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要引导学生用眼睛去观察,以心体验,发现现实生活的真、善、美。学校应该教会各个教师,让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五、双管齐下,强化农村家庭德育教育意识
列宁说过:“贫农特别吃没有文化的亏,特别需要受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担负着重要责任。面对农村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加强家庭教育,承担起帮助农村家庭强化德育教育意识的责任,使学校与家庭共同关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学校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可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家长会,或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搭建老师与家长沟通的平台,可以邀请资深教育专家为教师和家长举办讲座,让农村家庭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让家长明白以身作则的重要意义,明确真正的德育教育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在“教育无处不在”的家庭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让学校德育走入家庭,使学校教育要求被学生家长了解,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合力。只有这样,在学校教育与家长督导之下,学生自治自理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全面发展。
六、完善自我,点亮孩子们的未来
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加强学习,更好的适应社会。我深刻的体会到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很不容易,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的人,不是一个物体,他们存在着各种差异。面对这种差异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应该如何理清自己的教育方向呢?这是我们所有教师所要认真思考的。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不断的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育工作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们农村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关键,学校与家庭要共同关注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只有从孩子抓起,真心为孩子着想,学生的素质才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才会更高,在一线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摸索,才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七、总结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应紧抓德育,它在對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道德意志与日常行为习惯中有重要帮助,所以说我们要重视德育,重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性格特征的养育、培育,为孩子的成长打下一个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中学德育协同体系的构建[J].周明星.教学与管理.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