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的效果分析
2021-10-10李梅花万兆星宋付海
李梅花,万兆星,宋付海
(1.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麻醉科,河南 安阳 455000;2.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 麻醉科,河南 安阳 455000)
胃肠肿瘤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疾病,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手段[1],而手术麻醉管理是重要的环节,目前临床对于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多采用常规麻醉监测方式,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无创血压、气道压、通气量等,但该方式无法精确把握麻醉程度,患者容易因麻醉深过浅而出现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2]。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是采用多重监测麻醉模式[3],对麻醉程度进行有效的量化,帮助医师和麻醉师进行更好的配合与治疗。其用于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中值得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应用于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将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 年3 月至2020 年4 月收治的125 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n=62)和观察组(n=63)。纳入标准:①符合胃肠肿瘤手术指征;②麻醉分级Ⅱ~Ⅲ级;③术前无认知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部位肿瘤;②合并严重血液代谢性疾病;③对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过敏者。对照组男32 例,女30 例;年龄60~70岁,平均(65.84±3.16)岁;体重指数(BMI)20~23 kg/m2;平均(22.18±1.01)kg/m2;肿瘤部位:胃部42 例,肠道20 例。观察组男34 例,女29 例;年龄61~70 岁,平均(65.88±3.17)岁;BMI 20~23 kg/m2;平均(22.12±1.01)kg/m2;肿瘤部位:胃部40 例,肠道23 例。上述资料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全凭静脉麻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主刀。
术后监测:对照组入室后常规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有创动脉压监测等。观察组则在上述监测措施基础上,连接Vigileo 监护仪(美国爱德华生命科学公司)监测每搏输出变异度(SVV)、心脏指数(CI);采用BIS-EEG-VISTA 脑电双频指数(BIS)麻醉深度监测仪(美国Covidien 公司)监测BIS;采用HXD-Ic028 肌松监测仪(黑龙江华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测4 个成串刺激反应比值(TOF);采用近红外光仪监测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
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前给予0.4 μg/kg 负荷量右美托咪定(四川国瑞药业,国药准字H20110097,2 mL∶0.2 mg)后静脉以0.4 μg/(kg·h)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 min;把控输注(西安力邦制药,国药准字H19990282,20 mL∶200 mg),至血药浓度达1.0 mg/L 时进行麻醉诱导,患者无意识后开始推注0.5~0.6 μg/kg 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国药准字H20054172,2 mL∶100 μg)。0.2 mg/kg顺式阿曲库铵(江苏恒瑞医药,国药准字H20123332,10 mg)。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根据经验判断患者肌松满意度,观察组则待BIS 值稳定在50 左右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麻醉维持:对照组由麻醉医师根据经验调整麻醉药物输注速度,观察组则严格参照各项监测指标调整,其中BIS 值维持在45~60;rSO2>54%;TOF<0.25;CI>2.5 L/(min·m2),SVV<13%。术毕停止麻醉药物。
两组均观察至术后3 d。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中麻醉用量、术后麻醉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及术后POCD 发生率。
①术中麻醉用量、术后麻醉恢复情况:记录舒芬太尼、丙泊酚和顺式阿曲库铵用量,同时记录术毕至护呼之睁眼和术毕至拔管时间。②血流动力学:记录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切皮时、术毕(T0~T3)MAP 和HR。③术后POCD 发生率: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后3 d POCD 发生率,MMSE 评分24 分以下定义为POCD[4]。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录入SPSS 22.1 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量和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麻醉用量较对照组少,麻醉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量和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术中麻醉用量和麻醉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观察组T1~T3 时间点的MAP、HR 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
注:†与T0 时间点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POCD 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3 d 发生3 例POCD,发生率为3/63(4.76%),对照组发生13 例POCD,发生率为13/62(20.97%),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353,P=0.007)。
3 讨论
老年胃肠肿瘤患者因衰老程度较大,手术应激时将出现心排血量降低,血液灌流不足等,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故提高麻醉管理技术是老年胃肠肿瘤患者手术中的重要措施。以往临床常规麻醉监测管理因无法精确判断麻醉深度,进而导致患者在术后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大,甚至容易出现麻醉用药剂量过大而延长术后麻醉恢复时间,增加术后POCD 发生风险。为此,转变麻醉管理技术是当前研究重点。
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是借助多种仪器监测麻醉深度,通过精准麻醉防止麻醉过浅或术中知晓造成的应激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其中SVV、CI 可评估机体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性,针对性予以液体补充;TOF、BIS 监测可精确掌握肌松水平和麻醉深度;通过监测rSO2可及时、连续显示脑氧代谢和氧耗情况,以及时处理脑部缺氧,降低脑损伤风险及减少术后POCD 发生。
本研究中,观察组术中麻醉用量较对照组少,麻醉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可通过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分析原因: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中BIS 监测可迅速反应大脑皮质功能状态,以敏感、准确反应镇静深度;TOF 的监测主要采用闭环输注系统,根据麻醉对肌松的要求合理泵注麻醉药物,利于控制麻醉用量,上述麻醉监测管理可通过精确掌握肌松水平和麻醉深度,以确保麻醉全程平稳且可控,以减少麻醉用量,缩短麻醉恢复时间。
液体治疗是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理想化的容量符合是稳定血流动力学的关键[5]。本研究中,观察组T1~T3 时间点MAP、HR 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可稳定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其可能原因为:胃肠肿瘤手术血液循环丰富,若术中出现粘连易导致出血量过多而延长手术时间,同时在摘除肿瘤后腹腔压力将快速降低,导致回心血量相应下降而造成血流动力学波动。常规麻醉管理方案多参考中心静脉压等麻醉监测指标,同时结合麻醉医生经验予以液体补充,该方法缺乏精确性,机体易受到血管顺应性、胸腔内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致其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性较差,故不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中SVV 监测通过评估机体对液体治疗的反应性,进行适时和个性化的容量治疗,同时可通过液体负荷方式优化CI,以维系最佳状态循环血量,确保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
目前对于POCD 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老年患者因各系统功能下降,且脑部功能逐渐衰退,加之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导致术后POCD 发生率相对较高。一项国外研究表明[6],老年手术患者在术后1 周POCD 发生率可达25.8%,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生率逐渐降低。国内研究报道POCD 发生率可达29.6%~40.5%[7]。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3 d POCD 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20.97%)(P<0.05),说明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可降低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术后POCD 发生率。其原因在于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同时监测麻醉深度、局部脑氧饱和度和肌松情况等,可防止麻醉过浅导致的强烈应激反应及止星型细胞被激活。且相关研究表明[8],rSO2基础值水平下降是POCD 发生的高危状态,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中通过监测rSO2,因rSO2以信号主要来自静脉血,其不受低温灌注的影响,故可及时、连续监测脑氧代谢和氧耗情况并予以对症处理,以减轻对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神经系统代谢和神经递质功能产生损伤,进而降低术后POCD 发生率。
综上所述,多模式麻醉监测管理可通过减少全凭静脉麻醉下老年胃肠肿瘤手术患者麻醉用药量,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缩短术后麻醉恢复时间,降低术后POCD 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