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价值研究
2021-10-09陆咏梅
陆咏梅
【摘 要】目的:探索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价值研究。方法:选择34例产妇为试验对象,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17例为对照组,17例为实验组,收治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阴道自然分娩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产妇实施妊娠晚期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产妇;分娩方式;妊娠晚期护理干预;价值;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产妇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 特别是初产妇,对于自然分娩科学认识比较缺乏,对剖宫产更倾向。为使得自然分娩率及分娩质量进一步提高,临床需给予产妇实施科学性、有效性的分娩前护理干预[1]。基于此,本研究意在探索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价值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34例产妇为试验对象,简单随机化法分为两组,17例为对照组,17例为实验组,收治时间为2018年10月至2021年4月。实验组,年龄22岁~43岁,平均年龄(30.35±12.39)岁,孕周26周~37周,平均孕周(32.35±7.39)周,体重45kg~78kg,平均体重(60.35±12.98)kg。对照组中,年龄21岁~42岁,平均年龄(30.35±12.39)岁,孕周26周~37周,平均孕周(32.35±7.39)周,体重45kg~78kg,平均体重(60.35±12.98)kg。两组的一般资料具备临床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合产妇的具体状况,完善产前相关准备,开展生产知识教育,并对产妇相关身体状态加强关注。
1.2.2 实验组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给予产妇及其家属耐心讲解,使得产妇紧张感得到明显消除,讲解相关产前、分娩及身体修复知识等,从而使产妇更科学认识生产过程,做好充足心理状态;给予讲解针对性饮食控制,以保证机体营养供应充足。②心理激励。护理人员结合产妇的心理状态,运用心理激励法,给予产妇针对性心理疏导,从而使其心理负担、焦虑情绪及抑郁情绪等负性情绪有效减轻;同时给予自愿剖宫产产妇详细解释剖宫产风险性、不良影响等。③产前指导。结合产妇意愿给予针对性产前锻炼干预,并保证其休息时间、睡眠时间充足;鼓励产妇适当下床走动,嘱咐其定期翻身,以防止发生压疮等并发症情况。④放松指导。在第一产程时协助产妇以保持平稳轻松心态,助于产程缩短;护理人员指导产妇正确呼吸训练,保持屈膝仰卧位,进行深呼吸,以使产妇全身放松;给予产妇讲解宫缩疼痛时可调整呼吸方式,如深呼吸,然后在疼痛时改换浅快呼吸。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及临床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分娩方式比较
实验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 兩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P<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对于孕产妇保健重视程度越来越高[2]。在临床常规护理实施的同时,落实开展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包括加强健康教育、落实心理激励、加强产前指导以及放松指导等措施,能够引导产妇对于分娩过程更全面科学地了解,从而明显增加其分娩相关知识,使得产妇的恐惧紧张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缓解,并改善患者的生产前疼痛感,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的概率[3]。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的阴道自然分娩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能够起到积极的疾病转归作用。此外,观察组产妇干预后的剖宫产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可同时优化产妇的心理状态。实验组干预后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58.82%),说明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为产妇提供更贴心更有效的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对产妇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妊娠晚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阴道自然分娩发生率,有助于患者减少剖宫产发生率,且患者的临床护理总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钱舒华,朱新丽,沈蓓蓓,等.孕早期和孕晚期焦虑状态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21,56(2):245-249.
[2] 游欣灵.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影响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21):134.
[3] 宋利香.妊娠晚期护理干预对产妇选择分娩方式的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