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角下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研究

2021-10-09郁舒兰柳雨欣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数据小学生核心素养

郁舒兰 柳雨欣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步入3.0时代,而小学阶段,是教育过程的开端,做好该阶段的教育工作,对学生终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问卷中与儿童相关的问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数据挖掘目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综合其发展现状以及目前中国教育改革大方向,对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策略进行初步探析,期望对促进小学生教育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生; 教育;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38-002

一、前言

隨着时代与经济的变革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样化。如何培养出能全方位且终身适应社会的公民是当下教育的重点,因此教育部在2014年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在2016年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与基本内涵”。其中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大方面。现今,我国的教育已经改变了过去“以知识为中心,以教材为本位”的观念,更加看重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以及思想建立的开端,同时也是能力以及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小学阶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

1.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执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以下简称CFPS)。该调查在2010年进行基线调查,往后每相隔两年进行一次样本追踪调查,目前最新数据仅公开至2018年。故本文的研究采用2010-2018年期间的五次的调研数据。CFPS的样本采用多阶段、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系统概率抽样方式,使样本数据具有权威性,其覆盖全国25个省份、自治区,涵盖各年龄层次的人群,范围较为广泛。此外,CPFS调研问卷涉及的问题均是基于客观事实存在的,本文涉及的研究选取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作为样本,研究其在学校的行为以及心理等维度的数据,通过客观事实数据的呈现,挖掘庞大的数据背后所隐藏的信息。

2.数据筛选与处理

根据国家在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以及社会参与三大方面。这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这三大要素包括六大素养以及十八大基本要点,从更细微的角度对核心素养进行阐述。文化基础,重点是学生能学习到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其的运用,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点是学生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点是学生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敢于担当的人。

核心素养的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中,包括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学生行为、学生心理等多个角度。中国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面向各个阶段的学生的,本文着力于研究中国小学生所具备核心素养能力的现状,根据上述核心素养三大框架下学生发展的重点,从近五次CFPS问卷数据库中挑选出针对儿童部分的问卷,从儿童问卷共涉及的289个问题中,筛选整合出包括儿童的行为、心理等方面与核心素养相匹配的8个维度,保留小学阶段学生的数据,将数据作为研究小学生所具有核心素养现状的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为了使数据更加便于理解,将上述筛选出变量的数据通过excle将数据进行清洗,计算出在小学生人群中能完成所描述行为人数所占的百分比。将清理后的数据导入Tableau public进行可视化映射,得到近几年核心素养发展的总体趋势。其次,为了研究现阶段小学生核心素养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将2018年数据清洗整合后进行分析。

3.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选取CFPS问卷中与六大核心素养相关联的行为以及心理相关的问题,经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趋势

虽然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是在2014年才被首次提出,2016年明确核心素养框架,将数据扩充至2014年往前,将2014年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2014年之前的发展较为不稳定,或有上升或有下降;在2014年到2018年的数据整体呈上升趋势,且上升情况相比于2014年之前有明显提升。从总体数据来看,中国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在近几年的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中,正在逐年提升。

(2)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仍需提升

尽管近些年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的数据都正在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其中还是有许多问题。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在健康生活中的两项指标的人数百分比分别达到87.8%与97.7%,而小学生在责任担当以及科学创新方面两方面的人数百分比只达到了33.6%和44.7%,两部分相差较大,后者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小学生实践创新与学会学习两方面仍然存在上升空间,但增长趋势比较缓慢,应该尽快的找到突破口进行提升。

(3)当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不均衡

从雷达图可以看出,中国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不是齐头并进的。目前的发展总体情况呈现形状类似于矩形,六大素养之间存在差异。其中,自主发展框架下的两大素养是表现最好的,属于优势素养。人文底蕴与实践创新发展较为居中;而责任担当与科学精神两方面较为落后,属于劣势素养。

因此,目前中国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情况虽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然是优势素养与劣势素养并存的情况,从而造成了目前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三、小学生核心素养未来发展策略

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提出,让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3.0时代。所谓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自身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是综合提升,是每一位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以及社会变革所必须具备的。同时也明确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点即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通过第一部分对小学生行为及心理客观的数据研究,从不同的维度了解了目前中国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综合中国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现状以及目前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培养一个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而不是只侧重于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而要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协同发展,就必须全面且系统考虑,既要推动优势素养项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关注和强化劣势素养项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和各基本要点的协同共进和全面提升[1]。笔者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可下述的四个要点以帮助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

1.改变教学策略

时代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使得必须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教学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首先就必须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多种问题,而最终需要解决是多领域“融合”的问题。

第一,在将传统课程融合的过程中,也应该引进一些新兴课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建设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我国人工智能人才高地。”

第二,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其他学科,提高学生共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安排的课程都是以单科的课程为主,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以及融合性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教育改革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在新的时代要求之下,教育需要更大力度地改革。学科育人的目标需要以具体的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核心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在未来的课程体系建设中,教学模式更多的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倡导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因材施教,注重分层教学,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

2.必备能力的培养

学生必备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培养的两大关键之一,同时也是当下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我国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必备能力也越来越重要。

每个人能力的培养是阶段性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不同。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直观、具体、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慢慢增强,但抽象能力仍较为有限。在认知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具有学习意识;在合作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学会合作;在创新能力应当层面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在职业能力层面应当结合未来的趋势,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实践,也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针对不同事物提出不同的看法。

3.良好品格的培养

一个优秀顶尖的人才,绝不仅仅只具备优秀的能力,核心素养中必备品格的培养,就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其中包括了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等。

一个拥有良好品格的人,未来在社会上发展会比较受他人的欢迎。现代教育的标准已经渐渐从文化成绩渐渐发展到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时期是学生塑造良好品格的重要时期,教师和家长要增加孩子品质的培养,通过建立正确的标准、以身作则做好示范等行法帮助学生塑造品格,促进学生快乐成长,不断将教育综合改革推向深入[2]。

4.正确引导学生自身能力

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言,除了学生的必备能力和性格特质外,学生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也尤为重要。其中包括沟通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心理与性格。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对生活提出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

沟通是一门学问,一个沟通交流能力强的学生,在未来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学校是一个大环境,通过老师的引导、环境的变化以及同龄人之间独立的交流,能够更好地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地训练方法,例如叙事式片段练习法、问答法、情绪认知法等,能够更高效的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

另一方面,现阶段很多小学生的学习都是被教师和家长牵着鼻子走的,学生很少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在学习资源获得越来越方便的情况下,学生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自主学习的时间,如何真正让个性化的学习落到实处,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是激发孩子自身的学习内驱力,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他才能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学生发现最佳效应点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这一点恰恰是教育界的终极目标,也是最困难的事。

孩子的小学阶段是他养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智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什么都不懂到逐渐成熟。所以在这个阶段要尽量避免因为社会以及环境变迁而对小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并且要做到积极引导,在不过度干涉的情况下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四、结语

在社会变化极度快速的当下,核心素养提出的目的并不只是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是希望在高位的教育方针和具体的教育实践之间搭建一个桥梁,让教育这件被全国关注的大事始终在一个科学、理性的轨道中推进。“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从战略层面考虑,进行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

参考文献:

[1]姜言霞,卢巍,毕华林,卢姗姗.中小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现状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6):94-104

[2]徐丽丽.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新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大数据小学生核心素养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