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 教育先行
2021-10-09郝杰李海燕加玉婷
郝杰 李海燕 加玉婷
摘 要:推广奥林匹克教育是开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举措,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这一百年大计的双轮驱动之下,裴东光的奥林匹克教育之路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在留学海外的独自求学、回国后的实践教学、模拟奥运会的艰辛筹办、带领团队开创“北京模式”以及开展冬季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等不同阶段,裴东光始终将奥林匹克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关键词:奥林匹克教育;裴东光;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8-0067-03
做一件事儿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一件事儿。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这件事儿,裴东光做了三十年,从个体至整体、从少年至中年、由点及线、由线到面,他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诠释了奥林匹克教育,并实践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当中,身体力行地把握每一次教育机会,始终秉持着以“育人”为第一要务的目标,为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思想初形成(1992—2000年)
(一)海外留学洗礼路
“无体育不清华,无体育不成志。”这句影响了很多人的话,也同样改变了裴东光的人生轨迹,使得他在少年时期便立志于将体育教育作为一生的事业。回首来时路,不难发现传播奥林匹克知识、推广奥林匹克教育真正成为他毕生的追求,这也正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绝佳个体诠释。1978年,他成功考取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致力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体育教师,毕业之后,任教于延庆县康庄中学,并在此扎根十年之久。然而囿于当时学科教育的不平衡性以及知识获取的极大瓶颈,他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出国深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他先后攻克了旁人异样看法、托福高分成绩与国外学校申请等难关,最终在1992年获得了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全奖录取的名额。在此后的留学生涯中,他不断地汲取新鲜的知识,切身感受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也逐渐打破了国内固有“一把尺子一块表,一根哨子吹到老”的体育教师刻板印象[1]。在这一过程中,导师鲍勃·巴尼教授及其研究的国际奥林匹克领域对于裴东光的影响最为重要,导师“只体不育非体育”“如果你是个boxer,我愿意是你的cornerman”的殷切教诲、顾拜旦“运动+文化+教育=体育”的教育思想以及奥林匹克领域内奥林匹克运动的四大体系与核心价值等知识,通过不断学习与丰富的经历,他对体育有了新的定位,对奥林匹克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再与之前的学校教学经历相融合,他深深感受到奥林匹克教育中得天独厚的丰富案例结合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教学,将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与实用价值,本土化奥林匹克教育思想雏形应运而生,这也为其日后创立奥林匹克教育理念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二)归国任教首体院
毕业之际,回想所接受的教育与经历的洗礼,裴东光内心深处对体育的敬畏油然而生。1996年,他回国任教于大学母校,本着传播体育文化内涵与体育精神的初心,在学校开设了奥林匹克相关课程,讲述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基本原则、价值与本土应用等知识,同时也在各级各类中小学中横向开展奥林匹克文化普及活动。新时代奥林匹克教育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它在秉承古代奥林匹克悠久的教育传统基础之上,突出强调了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塑造与培养。他将奥林匹克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与生活当中,践行着一代奥林匹克人的教育理念。2000年7月,首都体育学院建立了以裴东光为核心的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正式揭开了国内奥林匹克教育锐意探索与曲折发展的宏大序幕[2]。
二、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探索与发展(2000—2010年)
(一)羊坊店中心小学模拟奥运会
学生是接受奥林匹克教育的主要群体之一,学校即具体实施的主战场,裴东光在与众多学校交流沟通其想法后,一位名叫周晨光的体育教师对他的教育观表示极大的认同。经过前期的艰辛筹备和部门间的配合努力,2002年5月10日,在北京市羊坊店中心小学举行了第一届“模拟奥运会开幕式和希腊古代五项奥运会比赛”的奥林匹克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它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学校。开幕式上,学生身着各代表国的相应服饰,在奥运颂歌的伴奏声中依次进行展示与表演,象征纯洁与高尚的奥运小天使迈着坚定的步伐点燃圣火,欢快的歌声不绝于耳,火炬、领奖台、奖牌等物品最大限度地还原实际现场,教师和家长纷纷融入其中,感受奥林匹克运动的美感,完成一次靈魂的洗礼[3]。
2005年12月中国发起“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的评选活动中,它也成为首批示范校之一,对其他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起到辐射作用。尽管由于当时的物力、财力资源有限,早期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裴东光对于奥林匹克教育的积极尝试与文化的传播以及在模拟奥运会中表现出来的“育人”思想,对唤醒学生与普通民众的奥林匹克体育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前,裴东光带领团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各样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涉及范围从北京高校延展到深入京、冀地区的学校、社区、监狱等基层单位,教育形式从宏观的大型奥林匹克教育图片展出到微观的实地宣讲指导均有涉及。2004年的前八家小学、2006年的门头沟大裕二小、朝阳区团结湖小学、茶淀监狱以及与茹秀英教授从2005年开始全程参与的奥林匹克师资培训、志愿者培训、项目设计、课题研究等教育活动,全程完成了上千场演讲,影响基数累计百万余人,正是在他与团队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实践基础之上,才得以取得这一效果。也正是因为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的成功开启,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根称赞道:“在奥运会开幕之前,中国已经拿到了第一块金牌。”[4]
2007到2008年间,裴东光作为主讲教师在国际奥林匹克青年营中讲解“北京模式”教育经验,同年,他的奥林匹克教育事迹被《华尔街时报》头条刊登,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也在专刊《西安大略大学的光荣》中全文转载,并获得北京2008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突出贡献奖与“活出奥运风采奖”。同时在2012年,由于其对于推广奥林匹克教育与文化的坚持,荣获“维凯拉斯成就奖”,也是国际奥委会授予此殊荣的亚洲第一人。立足于新时代,“北京模式”为冬季奥林匹克教育也提供了珍贵的经验,为发展新时期奥林匹克教育积蓄更大力量[5]。
三、奥林匹克教育中国化的成熟与延续(2010—2021年)
(一)冰雪冬奥,教育先行
參与冰雪运动,体育精神先行;办赛冰雪冬奥,教育先行出彩。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冬奥会举办权,裴东光提出冰雪运动的普及与推广应当作为一个教育目标在实际过程中予以落实。随即带领执行团队召开研讨会,研发相应课件与讲义,并对北京各社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及河北、河南、安徽、湖南等地中小学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宣讲活动。同时,以姚家营中心小学和电厂路小学为依托,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形成奥林匹克教育的“中国模式”,在冬季运动项目中,推广“冰雪运动旱地化”的形式,既减少了场地建设与维护的成本,也能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同时对学生将来“轮转冰”的项目转型打下良好的技术基础。
2018年,裴东光组织团队编写《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知识普及手册》;2019年,他与《体坛周报》合作,编写中小学《奥林匹克读本》系列教材,共计4本,同年9月被北京冬奥组委会正式列为冬奥教育资料,随后由于其巨大的价值与影响力,2021年被国际奥委会总部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2020年11月,编写《奥林匹克青少年读本》(小学版和初中版),目前也已全部完成。经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教育路径探索与经验积累,在服务于“双奥之城”的北京冬奥之时,有关于奥林匹克教育教材编著与冰雪运动旱地化推广等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活动,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层面均呈现出更加成熟的表现和突破性的进展。
(二)奥林匹克,价值传承
奥林匹克运动并非一味地“争金夺银”,其核心价值在于教育的发展与影响。在学校中,学生承担起奥运小记者团、合唱团、宣讲员的责任,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参与及策划活动的主体、教师提供咨询的助力服务为辅助的教育形式,不同于以往僵化与功利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一种改变学生唯唯诺诺、羞于表现等不良缺点的体验式学习方法。其次,奥林匹克教育作为一种通过鲜活、丰富的案例作为教学素材的独特教学形式存在,对学生完全人格的形成与坚强意志的培养起着极强的推动作用[6]。同时,既不构成学生额外的学业负担,又可以通过奥林匹克与艺术、环保、人文、历史、考古等学科的有机联系,将奥林匹克的教育理念迁移到学生日常生活实践当中、渗透进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有机地改良社会风气、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环保观念等方面。
如此丰富的教育资源主要基于奥运会的悠久历史与众多项目等特点,古代奥运会沿袭了1169年,现代奥运会研究也有百余年历史,夏季奥运会设有300多个项目,冬季奥运会包含109个小项,一届奥运会就是一部经典的奥林匹克教育史册,一个奥林匹克项目就是一批不朽的奥林匹克教育案例[7]。这本人生哲学的教科书不仅涵盖了青少年亟待提高的“绝杀精神”,也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的绝佳载体与应用手段,通过其独特的案例教育法,真正取得“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裴东光坚守在这一领域,用他的实际行动完美诠释了“体育家风范”“工匠精神”以及对于奥林匹克教育的一片赤诚之心。
四、结语
体育的魅力有关于胜负、输赢与成败,更关乎于进步、成长与教育,奥林匹克运动以其人本化、艺术化与道德化的特征独树一帜,区别于其他以一味地争胜为核心目标的商业体育竞赛,它具有多元性,也富有创新性;既包括身体的探索与开发,也涵盖智力与体育精神的体现;既有个人的展示瞬间,也有团队的支持配合。同时,它所呈现的教育价值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理论支撑与实际应用,具体到本土化教育的落实之路也正是裴东光三十年来矢志不渝的奋斗历程。奥运的火种不会熄灭,奥林匹克教育不会停止,裴东光及其团队的实践之路仍在延续。
参考文献:
[1]陈晓桐.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先行者——裴东光:燃起不灭的奥林匹克火种[EB/OL].2017-09-13.http://news.jstv.com/a/20170913/1505269705879.shtml.
[2]裴东光.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教育执行团队为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04):499-505.
[3]陈晓桐.后北京奥运时期羊坊店中心小学奥林匹克教育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9.
[4]裴东光.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借鉴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J].体育与科学,2010,31(02):6-11.
[5]裴东光,黄文卉,刘永汐.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主办城市的责任与义务[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04):16-18.
[6]裴东光.奥林匹克教育价值之我见[J].教育科学研究,2006(12):25-27.
[7]裴东光.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价值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08):129-1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