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不止于“形式”

2021-10-09许李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悟形式主义仪式

同学:

你好!

记得那次元宵节,我们在校园中赏灯笼、走三桥祈福时,你突然尖锐地批评道:“这不过是虚伪的形式主义,还不如早点儿去吃饭!”也许你对这种活动不以为然,不过我倒认为它们具有丰富的内涵。

与你不同,我很享受元宵节走三桥的活动。遵循古时传下的习惯,漫步于泮水边时,我更清晰地理解了“入泮”的内涵。头顶,是文庙的飞檐翘角;池中,是鱼儿在嬉戏畅游。在这样充满仪式感的活动中,我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而非浪费时间的负罪感。

可能你还不甚清楚“形式主义”的真正含义。实际上它指的是“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质的工作作风”。我以为,元宵活动的实质乃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与希冀,它与活动的形式是相依而存的。“走三桥”这一活动,近似于一种仪式,和形式主义并无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仪式是普遍存在的。它们也从不只是纯粹的形式。对于过去的人来说,它们起到了精神寄托的作用。仪式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安放我们的心灵。犹记小时候入学的“点朱砂”仪式,它寄予了长辈对我们的殷切期盼,也让一个个小人儿充满力量。人,只要精神有了寄托,他们就是有根的,就不会成为时代浪潮中的浮木和稻草。

另一方面,仪式往往对我们有教化的作用。这一点是空有躯壳的形式主义无法企及的。孔老夫子曾言:“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说,在“玉帛”“钟鼓”的形式之外,“礼”和“乐”有更深层次的内涵。无怪朱光潜感叹礼、乐“只此两字,含蓄多少义理”!“礼”与“乐”的仪式使人讲究和、序之道;三味书屋中鲁迅拜梅花鹿的仪式使人明白尊师重道之义;清明祭扫的仪式使人懂得“慎终追远”之理。如此这般,不可胜数。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仪式还给人们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一个“弛”的环节。在“俎豆”“进退”之间,我们可以感知文化,让疲惫的心灵受到抚慰。也许你深知寸阴寸金的道理,也付出了夙夜匪懈的努力,但是除了学习之外,还有许多柔软的区域是不能用量化的原则来衡量的。

诚然,学習的地位已上升到空前高度,但生活本身的参差多态并未因此而削弱。学习之外的生活,并非都是形式主义。一切的形式之下蕴藏着的精神内涵,是我们的文明留存下来的厚重,更值得我们感知、体悟。

同学:许李源

2021年4月22日

我看许李源

许同学擅于表达,喜欢思考。在与他的日常辩论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他沉稳的性格、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对于自己的高要求。一切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都能引起他的思考,成为他提升思辨力的契机。而在球场上,他又有另一种充满激情的风采。他始终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向着自己的理想不疾不徐地探寻。

———同学丁喆

他喜好运动,更喜欢读书,常常能将老师课上所讲的知识与自己阅读的书籍建立起联系。他的文章具备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准确的旁征博引、像一池碧水般质朴的文字,以及文字背后蕴藏的深刻思想。

———同学司南

许李源同学是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男孩。他细致地观察周遭的一切,用细腻的笔触抒写真挚的情感,讲述着他的“好玩哲学”与“好美哲学”。他的广泛涉猎,使他对事物有极深刻的思考,使他的文章有一股淡淡的“理论味”。但他的视野并不止于此,从风拂动树叶到卫星上天,他都在吸收其中的营养,以此构筑自己宏伟的天地。

———同学许天烨

我一直戏称许同学“十项全能”。他的爱好之广是如今同龄人少有的。也正是他广博的学识与精当的见解,让人能在他的文字中体悟生活碎片之美,感染旁征博引之力,领略理智深刻之思。相信这样的他,会在其座右铭的引导下,成为执掌自己生活的人。

———同学翁以唯

猜你喜欢

体悟形式主义仪式
萌宠
形式主义的标准
仪式感
仪式感
懂,才能得
流绚夏日
谁去捉拿“形式主义”?
如果上级不官僚
“反对官场形式主义问题”调查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