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的分析

2021-10-09周发胜何绍波陈丽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1年14期
关键词:频度震级蓄水

周发胜,何绍波,陈丽

(1.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昆明650041;2.华能澜沧江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昆明650214;3.云南震科抗震技术工程公司,昆明650041)

1 龙开口水电站基本情况

龙开口水电站是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一库八级”中的第六级,上距金安桥水电站41 km,下游为鲁地拉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 298.0 m,坝顶高程1 303 m,总库容5.07×108m3,装机容量1 800 MW,为混凝土重力坝。

1.1 龙开口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区域划分

取龙开口水电站坝址为中心的100 km范围作为监测区,30 km范围作为近场区;取上游金安桥水电站坝址为起点,至龙开口水电站坝址下10 km为终点的库长,和金沙江左、右岸各10 km宽作为库区的监测范围。

1.2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由8个地震子台,2个强震台和1个数据维护中心组成。地震监测台网从2011年8月1日建成并投入运行至今,龙开口水电站于2012年11月25日下闸蓄水。

2 龙开口水电站监测区地震活动背景

龙开口水电站的监测区处滇西北及川西南交界地区,监测区自公元886年始有地震观测记录,早期的地震记载多有不全。在考证的基础上,给出了监测区不同时期不同震级档的强震次数统计结果和1965—2010年12月M=3.0~4.6(M为国家标准震级)仪测地震次数统计结果。

监测区内M≥4.7的历史强震共记有121次,其中,4.7~4.9级31次,5.0~5.9级67次,6.0~6.9级20次、7.0~7.9级3次,最大强度7.75级。1900年以前的1 000多年间仅记有破坏性地震30次,地震记载不完整。监测区范围内历史强震自1900—2010年12月期间,共发生5.0~5.9级地震46次,平均约每2.4年发生1次;6.0~6.9级地震13次,平均约每8.5年发生1次;7.0~7.9级地震2次,平均约每55年发生1次。

监测区内自1965—2010年M=3.0~4.6仪测小地震总计为1 005次,其中,3.0~3.4级689次、3.5~3.9级226次、4.0~4.4级77次、4.5~4.6级13次。1965—1969年间记录到的小震相对较少,可能与当时该地区测震台网的数量较少和监测能力较弱有关。1965—2010年12月期间,监测区内共发生3.0~3.9级地震915次,平均每年约发生19.89次,4.0~4.6级地震90次,平均每年约发生1.96次。

3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诱发地震危险区的划分

根据相关专题报告对龙开口水库诱发地震可能性评价认为[1],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区可能发生诱发地震在玄武岩与库水接触段,沿NNW到SN向(NNW是指北北西走向;SN是指南北走向)的库区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产生。具体为坝址到美阁段基岩为玄武岩,水库蓄水后,由于库水的渗漏,使顺坡向缓倾角节理、岩石块体滑动有发生最大震级≤4级地震的可能,地震烈度≤7度。此库段没有大规模的断裂带通过水库区,因此,水库蓄水后不至于诱发断裂活动引起构造地震的可能。

美阁到库尾段,与水库接触的岩性为砂岩、页岩。这套碎屑岩类地层渗透性能极差,水库蓄水后不易引起库水的渗漏而诱发地震。此库段虽有三古断裂在水库右岸边通过,但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不活动,水库蓄水后不至于由于库水沿断裂破碎带渗漏而诱发构造地震。

4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观测结果

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2011年8月1日~2014年6月30日水库蓄水前后地震资料处理。

4.1 水库蓄水前(2011年8月1日~2012年11月25日)

龙开口水电站于2012年11月25日下闸蓄水,则蓄水前(共483 d)库区地震监测台网共记录到地震1 336次,其中,监测范围内记录到地震1 336次,日频次平均值为2.77。

2011年8月1 日~2012年11月25日,龙开口水电站的监测范围内共记录≤0.9级地震143次,平均每3.38 d发生1次;1.0~1.9级地震1 024次,平均每0.47 d发生1次;2.0~2.9级地震156次,平均每3.1 d发生1次;3.0~3.9级地震12次,平均每40.25 d发生1次;4.0~4.9级地震1次,平均每483 d发生1次。最大地震为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永胜县境内的4.0级地震,该地震距水库坝区约30 km。

2011年8月1 日~2012年11月25日期间,龙开口水电站近场区范围内共记录到0~4.9级地震173次,平均每2.79 d发生1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36。最大地震为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永胜县境内的4.0级地震。

2011年8月1 日~2012年11月25日,龙开口水电站库区范围内共记录到0~2.9级地震28次,平均每17.25 d发生1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06。最大地震强度为2011年11月14日发生在库坝区西北部丽江境内的2.0级地震。

4.2 水库蓄水后(2012年11月26日~2014年6月30日)

蓄水后(共582 d)龙开口水电站水库地震监测台网共记录到地震4 126次,其中,监测范围内记录到地震4 126次,日频次平均值为7.09。

2012年11月26 日~2014年6月30日,龙开口水电站监测范围内共记录≤0.9级地震1 683次,平均每0.35 d发生1次;1.0~1.9级地震2 035次,平均每0.29 d发生1次;2.0~2.9级地震343次,平均每1.7 d发生1次;3.0~3.9级地震58次,平均每10.04 d发生1次;4.0~4.9级地震5次,平均每116.4d发生1次;5.0~5.9级地震2次,平均每291 d发生1次。最大地震为2013年3月3日发生在洱源县境内的5.5级地震,该地震距水库坝区约50 km。

2012年11月26 日~2014年6月30日,龙开口水电站近场区范围内共记录到0~3.9级地震456次,平均每1.28 d发生1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78。最大地震为2014年6月21日发生在鹤庆县境内的3.1级地震。

2012年11月26 日~2014年6月30日,龙开口水电站库区范围内共记录到0~1.9级地震47次,平均每12.38 d发生1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08。最大地震强度为2013年7月15日和2013年9月8日分别发生在水库坝区东部永胜县境内和西北部丽江境内的1.9级地震。

4.3 水库蓄水前后地震活动性对比分析

图1为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监测区地震M-T(M为地震震级;T为时间)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蓄水后监测区地震活动水平相比蓄水前有明显的上升变化,从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可见b=0.788 3,b值显示正常(b值主要反映中小地震活动背景),库区附近低震级活动占主导,蓄水前后日频次平均值分别为2.77和7.09,2013年3月的地震活动频次有明显上升,上升至较高水平,这是由于2013年3月3日发生在洱源县境内的5.5级地震,导致后面的一系列余震,该地震距库坝区约50 km,震源深度9 km,为天然地震。

图1 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监测区地震M-T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

图2为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近场区地震M-T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从图可以看出,蓄水后监测区地震活动水平相比蓄水前略有变化,从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可见b=1.0457,b值显示正常,近场区附近低震级活动占主导,蓄水前后日频次平均值分别为0.36和0.78,虽然地震频次略有上升,库区地震活动均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

图2 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近场区地震M-T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

图3为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库区地震M-T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从图可以看出,蓄水后库区地震活动水平相比蓄水前没有明显的变化,从震级-频度关系曲线可见b=0.7814,b值显示正常,库区附近低震级活动占主导,蓄水前后日频次平均值分别为0.06和0.08,蓄水前后库区地震活动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因此到目前为止龙开口水电站水库蓄水诱发小震活动的迹象不明显。

图3 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库区地震M-T图、月频度图、震源深度分布图及震级-频度曲线

5 结论

从龙开口水电站蓄水前后监测区、近场区、库区地震活动情况分析,蓄水前监测区发生地震1 336次,日频次平均值为2.77,近场区发生地震173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36,库区发生地震28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06,蓄水后监测区发生地震4 126次,日频次平均值为7.09,近场区发生地震456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78,库区发生地震47次,日频次平均值为0.08,可见库区蓄水后微震活动略有波动,但仍然处于低水平活动的状态,因此,到目前为止,龙开口水电站水库蓄水诱发小震活动的迹象不明显。

根据龙开口库区水库诱发地震的地震与地质条件,目前认为,龙开口水电站库区及近场区仍有发生约2.5级微小地震的可能。

猜你喜欢

频度震级蓄水
2022年巴西水电站水库蓄水率达50%
基于累积绝对位移值的震级估算方法
地震后各国发布的震级可能不一样?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新震级国家标准在大同台的应用与评估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铜绿假单胞菌MIC分布敏感百分数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研究
中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与矩震级的统计关系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
雨水集流微蓄水技术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