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术式对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对其CRP、PCT等指标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1-10-09熊海洋吴中亚张家良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术式栓塞神经功能

熊海洋 吴中亚 张家良

脑动脉瘤是指脑动脉管壁因先天因素或后天管壁受压升高而使动脉腔异常扩大而出现动脉壁突起,且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1]。开颅夹闭术可快速缓解症状,但患者往往预后不良。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及影像学的快速发展,血管内介入栓塞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2]。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两种术式对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CRP,PCT等指标及预后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证实两种术式的优劣性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62例脑动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31例),其中研究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为59~75岁,平均年龄为(61.6±2.8)岁;Hunt-Hess分级:Ⅲ级5例、Ⅱ级16例及Ⅰ级10例; 病变部位:前交通动脉13例、后循环动脉5例,后交通动脉8例,其他部位5例;而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式治疗,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为61~73岁,平均年龄为(60.8±2.2)岁;Hunt-Hess分级:Ⅲ级7例、Ⅱ级15例及Ⅰ级9例; 病变部位:前交通动脉15例,后循环动脉7例,后交通动脉6例,其他部位3例。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初诊脑动脉瘤患者且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3 d;②所有患者均具备手术适应症;③所有患者排除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所有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脑血栓;⑤所有患者及家属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上述两组患者术前均给予常规治疗,如降颅压等。

1.3.1 (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方式治疗 首先根据影像学结果对患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进行初步评估,全麻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定位脑动脉瘤位置,而后在侧裂翼点处入路,显微镜下行弧形切开,然后将皮下组织及骨膜分离并将游离骨片取出及切开硬脑膜,这时顺外侧裂进入并暴露动脉瘤,然后用合适的动脉夹夹闭动脉瘤,术后检查夹闭状况并给予止血及无菌引流,然后缝合伤口。术后行抗感染治疗,2天后拔引流管。

1.3.2 (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首先术前行全身肝素化2 h,将收缩压控制在100 mmHg之下,全麻后行造影明确脑动脉瘤位置、形状及大小,而后凭借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插入动脉鞘及微导管,在DSA下将微导管移动至动脉瘤腔内,并用合适的弹簧圈栓塞,必要时给予支架辅助,直至不显影后拔管。术后给予常规包扎止血,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1.4 评估指标

①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差异情况;②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差异情况;③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及Baethel指数(BI)[4]比较两组手术前神经功能改变情况;④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比较两组术后1年的预后差异情况。

1.5 实验方法

两组患者分别在手术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并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两组患者血清炎性指标水平。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研究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2.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差异情况比较

术后研究组相关炎性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缓慢(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炎性指标差异情况比较

2.3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术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较对照组受损较轻(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比较

2.4 两组术后1年的预后情况比较

术后1年,研究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1年的预后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脑动脉瘤破裂而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外较为多见的急重症之一,也是此类患者就诊主要原因,其具有较高的病死及致残率[6]。据相关数据显示,约1/4此类患者在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死亡,而有1/2的存活者伴有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此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可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同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7]。因此在临床上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方式治疗脑动脉瘤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对于脑动脉瘤患者,因药物疗效不佳,临床上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及血管介入栓塞术是目前临 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较为常见的术式[8]。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两种术式对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CRP,PCT等指标及预后的影响差异进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证实两种术式的优劣性提供临床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更加,分析原因为:①脑动脉瘤夹闭术属开放性手术,手术创伤较大,因此可能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反复出血,且如动脉瘤位置较深,则手术空间受到限制,进而可能会导致手术操作复杂而延时手术甚至难以操作,因此影响疗效;②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则是根据影像学来指导介入栓塞脑动脉瘤的,此为微创手术且程在血管内完成,可有效避免开颅夹闭术带给的创伤,同时可有效保护脑组织,降低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出血的概率及破裂风险[9]。另外,结果显示,术后研究组相关炎性指标明显较对照组升高缓慢(P<0.05),此从血清学角度进一步证实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微创性,从而对使得患者的损伤减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同时研究发现,术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较对照组受损较轻(P<0.05),分析原因可能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全程在血管内完成有关,进而可有效保护脑组织,并降低脑动脉瘤术后脑血管出血及破裂风险[10]。最后我们对两组术后1年的预后差异情况进行了比较,发现术后1年,研究组恢复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此进一步体现了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优越性[11]。

综上所述,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更为显著,不仅能减轻其炎性反应,同时还可改善其神经功能,从而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及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术式栓塞神经功能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不同术式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颈骨折临床研究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两种微创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的比较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