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草等6种重点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及推广情况分析△

2021-10-09焦连魁李向东王继永曾燕刘美娟郑司浩李鹏英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8期
关键词:石斛红花柴胡

焦连魁,李向东,王继永,曾燕,刘美娟,郑司浩,李鹏英

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95%以上为植物药材。其中,常用药材约800 种,可进行人工种植的药材约200~400 种,占中药材用量的60%以上。大部分可人工种植的药材野生变家种的时间都不长,部分仅有几十年甚至十几年。所需种源相当一部分来自野生,部分已经实现了人工育种并开始进行新品种选育,为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的种质保障。本文整理了部分重点药材新品种选育和推广种植情况,为未来药材新品种选育和中药材种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所选品种以大宗常用、药用部位具代表性及种植技术成熟为原则。其中,甘草为我国用量最大的中药材,柴胡、桔梗为根类药材,瓜蒌为果实、种子、根多部位入药且功效各异的药材,红花是种植历史最久的花类药材之一,石斛为传统贵细药材,来源为多基原,极具代表性。

1 甘草

1.1 新品种选育现状

甘草作为最常用的一味中药,有“十方九草”之称,国内年用量超过10 万t,为用量最大的中药材,主产于我国西北地区,以内蒙古、甘肃、新疆为主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甘草药材的基原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inflataBat.和光果甘草G.glabraL.3 个植物种[1]。其中,又以甘草应用历史最为悠久且药效最好。在20 世纪60—70 年代,野生甘草资源的日渐减少,为满足药用需求,胀果甘草和光果甘草才被纳入药用,野生变家种的工作也随之开展。然而,新品种选育工作则是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期甘草种植技术日趋成熟后才开始逐步启动。从最早的航天育种、野生资源收集、集团选育等方式逐步推进,在2014 年选育出了第一个甘草新品种。截至2020 年初,我国共有甘草新品种2个、胀果甘草新品种1个、光果甘草新品种1个(表1)。

表1 甘草新品种及选育信息

1.2 推广种植情况

甘草作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种植年限较长,一般需要3~5 年方可采收,选育过程十分漫长。“国甘1号”的选育历时13年,从民勤当地农家品种中通过集团选育优选而来。民勤作为我国野生甘草的分布区,处于内蒙古和新疆的交汇处,是最早进行甘草种植的区域,甘草的生态型和基因型非常丰富并有较为成熟的甘草种植技术。因此,新品种“国甘1 号”选育过程中,将区域试验布置在甘肃、新疆和内蒙古等产区,其产量和质量表现均十分优异。受限于生长年限,甘草在播种后生长3 年才开始结种且结种量少。种子的生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其种植面积的推广种植速度较慢。目前,中国中药有限公司和国药种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布局,累计推广种植“国甘1 号”面积已经超过了1 万亩(1亩≈666.67 m2),主要分布在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主要种植区。“甘育甘草1 号”的选育过程同样漫长,通过系统选育而来。目前,主要在巨龙公司的自有基地和合作基地中进行推广种植,面积已超千亩。

1.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甘草新品种选育具有周期长、种子繁育技术难度大、扩繁速度慢等特点,现有甘草新品种种子的生产成本较采集野生种子高,在推广种植过程中一般的种植户较难接受。随着对药材质量控制和药材-饮片生产过程管理的可追溯化要求日趋严格[2],优质、高产、高抗的新品种占据市场是未来的大趋势,现有的4 个新品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3]。因此,甘草新品种选育工作还要继续推进。

2 柴胡

2.1 新品种选育现状

柴胡是重要的解表药,一直以来均以野生资源为药材的主要来源。其中,柴胡Bupleurum 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Willd.为《中国药典》2020 年版所收载[1],俗称为“北柴胡”和“南柴胡”,在地方上则有竹叶柴胡、银州柴胡、藏柴胡(窄竹叶柴胡)、锥叶柴胡等习用品[4],加之柴胡属植物形态差异小,易出现混用的情况[5]。因此,柴胡正本清源的工作一直是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6]。柴胡新品种的选育工作始于2009 年,中柴1~3 号的选育成功,标志着柴胡进入了具有新品种的时代[7]。随着柴胡药材需求的旺盛、市场上柴胡药材来源的混乱和野生资源的逐步匮乏[8-9],国内各科研单位和企业逐步开始了柴胡新品种的选育,安徽[10]、甘肃[11]、河北[12]等地相继选育出了新品种。2009—2017 年底,我国共选育有柴胡新品种10 个。其中,北柴胡新品种7 个、南柴胡新品种3 个(表2)。从选育单位的成果来看,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选育出的品种数量最多,涉及的产区最广。

2.2 新品种推广种植情况

经调研发现,以“中柴2 号”为代表的中柴系列柴胡新品种是最早选育出来的北柴胡新品种,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等区域推广种植面积约2 万余亩,包括了甘肃、河北等多个柴胡主产区,推广种植面积最大。“川北柴1号”[13-14]和“川红柴1号”主要在四川及周边区域推广种植[15]。其中,“川北柴1 号”是旺苍县大力发展柴胡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推广种植品种,该地2019年柴胡种植面积已达4350亩[16]。

“冀柴1 号”作为传统道地产区的代表品种,是集团选育出的地产品种,主要在河北及山西部分区域种植。目前,选育单位已建立了该品种的种子生产田,年推广种植面积1000多亩[12]。

2.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柴胡属植物种类繁多,各地均有习用品,农民在种植过程中不会明确区分植物种,从而导致1个地块中种植2~3个植物种。无论是宁夏[17]、庆阳[18]等小产区,还是甘肃定西、陕西宝鸡等大产区,现有的种植习惯均是种植户自行引种种植,没有新品种的概念。作为国内最大柴胡产区的山西省万荣县,2011 年的药材产量为300 t,2012 年达600 t,主要有银州柴胡、北柴胡和狭叶柴胡3种[19]。其中,部分北柴胡为当地种植户自行野生变家种培育而来,种植面积逐步扩大[20]。后期由于扩大种植规模过程中自产的种子数量不够,便从甘肃采购种子,种植的品种也逐步增多,但是在种植过程中未刻意选择新品种。当地部分种植户在种植和销售过程中对政策敏感,发现符合《中国药典》标准的北柴胡的销售价格更高,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种子的收集和筛选[21]。由于柴胡种植种子的亩用量不大,作为药材副产品的种子从第二年开始即有产出,种植3年的柴胡可产出2批种子,完全可以满足自用需求,剩余的种子则对外销售。作为国内柴胡种子最主要产地的甘肃定西、陇南等地,种植的种类也是北柴胡、狭叶柴胡、银州柴胡、藏柴胡、竹叶柴胡等多种混杂。当地种子多与药材生产在一起,田间采收后出售给经销商进一步转销,全过程并无质控,甚至对不同的种子来源也不进行区分。这些问题导致柴胡田间种植混乱。“陇柴1 号”新品种虽然在2014 年完成选育,但至今未在市场上销售。这可能是由于柴胡的花序为无限花序,人工制种成本较高,限制了新品种的推广种植。

在对安国药市种子街的调研中发现,柴胡作为北方的广布种,野生分布广泛、适宜种植区较多,市场销售的种子来源包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等多个地区,价格在7~30 元,均无新品种销售。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净度、饱满度等差异较大。此外,地产的柴胡种子也存在北柴胡、黑柴胡、红柴胡、三岛柴胡(31 号)等品种。种子的销售往往跟药材行情挂钩,非《中国药典》收载种的种子有一定销售量的原因是其药材产量高且有定向销售,三岛柴胡、甘肃大量种植的藏柴胡、银州柴胡等品种均属此类。

3 桔梗

3.1 新品种选育现状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 A.DC.作为我国传统常用大宗药材[1],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排脓的功效,在治疗肺部疾病上功效显著,以山东、安徽为道地产区。2016 年,安徽将其纳入“十大皖药”[22],进一步推动了桔梗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赤峰地区、吉林、黑龙江等地是桔梗的主要产区。在韩国、日本及我国东北地区,食用桔梗需求不断增加,桔梗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23]。目前,山东的桔梗种植面积已经极度萎缩,太和地区种植面积已从当年的15 万亩逐渐缩减[24],赤峰成为我国目前桔梗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25]。同时,陕西等地桔梗种植产业也在逐步发展,种植面积的增加速度高过需求的增加速度,已经呈现供过于求的趋势。

综合以上论述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黄河下游河道在先秦时期曾改道多次,在10000aB.P.~221aB.P.之间,黄河下游大部分时间在流经河北平原中部入渤海的;9.6kaB.P.~8.5kaB.P.之间,黄河曾经改道苏北入黄海;8.5kaB.P.~4.6kaB.P.之间,黄河经河北平原入海;4.6kaB.P.~4.0kaB.P.之间,黄河经苏北北部入海;4.0kaB.P.至战国中期筑堤以前,黄河流经河北平原至天津或黄骅附近入渤海。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有三条见于文献记载的河道,即汉志河、禹贡河、山经河。其中汉志河是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河道;山经河与禹贡河的早晚无法确证。

如表3 所示,我国桔梗新品种选育工作最早在吉林开展。由吉林市农业科学院从野生资源中选育出了国内第一个桔梗新品种“九桔兰花”[26],随后太和当地企业也选育出了农家品种“太桔1 号”[27]。山东农业科学院于2007 开始,陆续选育出了“鲁梗”系列新品种[28]。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也选育出了“中梗”系列新品种[29]。安徽主产区的技术力量也选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品种,其主要特征以产量、条形为选育目标,符合《中国药典》及出口的要求。

表3 桔梗新品种及选育信息

3.2 推广种植情况

桔梗自20世纪90年代在山东淄博和安徽太和地区发展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在21 世纪初达到顶峰。两地均收集野生资源逐步扩展[30],逐步形成农家品种,新品种选育紧跟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并迅速应用于生产[31-34]。2010 年后,桔梗的种植面积在两地逐渐萎缩,“太和1 号”农家种退化严重[35],淄博产区种植面积萎缩;“鲁梗”系列在山东种植面积不大,但多作为种源,供应其他产区(包括陕西、河南等地在内的新产区及东北、赤峰等老产区)用种[36]。“中梗2 号”目前立足赤峰主产区,已建立种植示范基地1000 亩,种子也有一定产量,为进一步推广种植打下了基础。

3.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受食用桔梗需求的引导,大部分产区的优质桔梗均优先出口,以食用为主,药用桔梗多条型较差[37],而现有新品种选育多集中在产量、含量上,也有部分品种以条形为选育目标,作为产量的附属性状[35]。桔梗种子作为药材的副产品,产量亦较大,可自行留种使用,并可对外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品种的用量和推广种植。不同区域的大规模调种行为,使种子的混杂成为了新的问题。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选育适合本区域新品种、有针对性地进行品种选育、施行标准化管理[37],才能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4 红花

4.1 新品种选育现状

红花药材来源于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L.的干燥花[1],是种植历史最久的花类药材。自汉代传入我国后,其传统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等地[38]。“川红花”“卫红花”均为道地药材。后种植面积逐步减少[39],产区不断变迁,如表4 所示,近年来云南、新疆成为红花药材的主要产区,产量占药材来源的90%以上[40]。我国使用的红花新品种最早为20 世纪70—80 年代引自美国的“UC-1”“14-5”“AC-1”等,并在新疆等地推广种植。随着我国民族种业的发展,本土红花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推进。新疆农业科学院及地方科研人员选育有“花油二号”“花油三号”“新红”系列新品种和“裕民红1 号”“吉红1 号”等地方品种[41],云南农业科学院选育了“云红”系列新品种7 个和“滇红”“花容”系列新品种各2 个,四川和河南分别选育有“川红花”“豫红花”系列新品种各2 个[42]。

表4 红花新品种及选育信息

红花新品种选育的目标由最初的药材产量拓展为在保证药材品质和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种子产量、无刺性状、一致的花期及适宜采收高度、抗性等指标。随着红花油、红花籽粕的综合利用逐渐受到重视,选育过程中也增加了含油量、亚油酸含量等指标,为红花的选育及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2 推广种植情况

新疆、云南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大量种植红花,是较早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地区,最初为民间自选,后地方农业科学院系统成为了选育的主导力量。选育出的新品种在各自的区域内都有着一定的种植面积。最早的农家品种“裕红1 号”在新疆裕民、吉布萨尔等地为主流品种,代替了引进的“AC-1”等品种[40],后被“新红”系列取代逐渐退出市场。“云红”系列以其花油两用及高产、无刺等特点,在云南广泛种植[43],并于2006年前后被引入新疆产区,逐步占据市场,替代了“新红”系列品种而成为了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系列[44],其中又以“云红3 号”更为突出,一度占据了新疆70%以上的市场。云南红花新品种进入新疆种植的影响甚为深远。至今,云南产红花种子在新疆、甘肃一带成为了优质红花种子的代名词。目前,国内红花种植面积约70 万亩,新疆、甘肃种植面积约占国内种植面积的70%左右,以平原集中连片种植为主[45];云南以丽江、大理为相对集中种植区域,为新疆、甘肃以外最大的种植区域,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以上;河南、四川均为种植户零星种植,面积不过万亩[39]。

4.3 在推广种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云红系列新品种引种至新疆后品种名称的本地化,种植户并不了解品种的真实来源,因此只是概称其为“云南红花种子”,一定程度上为种子经营提供了便利,使得各种来源的种子(包括云南常用种、农家种、甘肃新疆等地栽种新品种的二代、三代种)进行简单包装后作为商品种子,以“云南红花种子”的名义进行销售,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调研中发现,“大红袍”“云南红花”等品种名称多属此类,严重侵犯了育种人的权益。该类种子多为采收药材后的副产品,种植过程中没有去杂优选和系统加工,因此种子的质量及品种的纯度不能与新品种相提并论。种植户的自留种跟这类种子极为类似,虽然节约了种子成本,但是造成了严重的种质退化[46-49],后代的花丝产量及种子产量均不断降低。油用红花和药用红花种子的特性差异也较大,混用会造成药材和油的产量均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打击农民种植的积极性[50]。

目前,各地的种植面积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原因包括:1)采收困难、成本高,红花花丝外的苞片上长有刺突,采收时需要逐朵采收,采收人员极易被刺伤,因此采收速度受到限制,而无刺红花的选育已成为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方向[49];2)采收人力稀缺,红花种植区域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而新疆地广人稀、云南多山,均限制了劳动密集型作业;3)红花采收机械化一直未能解决,除了机械设计的因素外,红花花期延续时间长也是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不同花期同时出现在一个地块中,只能选择人工采收以提高产量,而提升的产量形成的利润却大部分作为人工成本支出。因此,在未来的选育工作中,不仅要继续保持无刺性状,统一的花期也是重要的选育性状。统一的花期可以扫除机械化障碍,解决人力稀缺限制红花产业发展的困难。

5 瓜蒌

5.1 瓜蒌新品种选育现状

栝楼属植物在我国有34 种和6 个变种,分布于全国各地,其中王瓜、大子瓜蒌、南方瓜蒌、尖果瓜蒌、绵阳瓜蒌、长萼瓜蒌等为各地习用品种。《中国药典》2020 年版中收录的瓜蒌基原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Maxim.或双边栝楼T.rosthorniiHarms,其干燥成熟果实、种子、果皮、根均为药材[1]。栝楼在我国种植广泛,瓜蒌全个药材以山东长清、肥城及宁阳所产为道地;天花粉则以河南新乡、安阳至河北邯郸、武安一带所产为道地,俗称“安阳花粉”[51],但是产量已逐渐减少,市场上已少有商品流通;面临同样境况的还有“亳花粉”,现有天花粉的主产区为河北安国、山西等区域。瓜蒌子部分为药用,大多作为食用的“吊瓜子”,主要以安徽南部为主产地,并有逐步向江苏、浙江及其他周边区域扩张的趋势[52-53]。双边栝楼主产四川,但省内产地分散,以绵阳、德阳、简阳、峨眉及乐山等地产量稍大,有栽培品也有野生品,常将果实剖开,子、皮干燥为瓜蒌子及瓜蒌壳[54]。瓜蒌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在心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瓜蒌子用于燥咳痰黏、肠燥便秘;天花粉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瓜蒌有很多农家品种,如仁瓜蒌、糖瓜蒌、海市瓜蒌,小光蛋瓜蒌、牛心瓜蒌等农家品种,以生产全瓜蒌和天花粉为主。“短脖一号”及改良的“短脖二号”一度是安徽地区的主流品种,后逐渐转移至其他产区[55]。

瓜蒌的种植目前以河北、山东、陕西、安徽、浙江为主,湖南、江苏、河南等地也有种植。如表5 所示,新品种选育则以安徽最有成效。“皖蒌”系列21 个新品种的选育最早起源于安庆潜山县[56]。该县也是目前种植瓜蒌面积较大的区域之一,影响着周边区域(包括安徽岳西[57]、东至、霍山、太和、淮安[58]、涟水[59],浙江庆元[60]、宁武[61]、长兴[62],江苏宿豫、阜宁[63],福建建阳[64]等地)的种植。因瓜蒌子作为食用的经济效益较为可观,“皖蒌”系列新品种近年来主要以瓜蒌子为选育目标[65-66]。

表5 瓜蒌新品种及选育信息

5.2 推广种植情况

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安徽省就有农民自选的“短脖一号”和“短脖二号”在“亳花粉”的道地产区亳州地区进行种植,后在食用瓜蒌子需求量增加等因素的刺激下,于2000 年后开始了新一轮“皖蒌”系列新品种选育工作[66]。目前,已经完成21 个新品种的选育,另有“徽记”“霍蒌”“传文”等系列新品种6 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选育的数量最多,共8 个。“皖蒌”系列以生产果实及种子为主,也产出部分天花粉,推广种植面积也十分可观。从2001年最早的“皖蒌一号”“皖蒌二号”开始,到2017年鉴定的“皖蒌20号”,“皖蒌”系列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有数据显示,“皖蒌7 号”“皖蒌8 号”推广种植面积均在5 万亩左右,“皖蒌17 号”“皖蒌20 号”推广种植面积均达10 万亩,广泛分布于安徽、江苏、湖南、江西、四川、湖北、河北、河南等区域[67]。多地看重了瓜蒌子相对较高的经济产出,将其作为扶贫作物进行推广种植。浙江瓜蒌品种与安徽类似,四川则更关注于药材。

5.3 推广种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瓜蒌作为多年生宿根藤本雌雄异株植物,雌株可栽种1 次,多次收获果实,用雄株生产天花粉。但是瓜蒌种子出苗后的雌雄比例目前尚未能人工控制,因此多以种苗作为繁殖材料。然而种苗存在着成本高、不耐长途运输与易携带病原菌的缺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品种的推广种植[68]。而“吊瓜子”使相当一部分的瓜蒌药材转变为食用,部分新品种的选育也紧跟其上,对药用瓜蒌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由于瓜蒌的种植过程中需要较多人工和生产资料的投入,加之产量较大,药材价格的持续偏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种植户的经济收益[69]。近几年,山西等地已出现弃种现象。

6 石斛

6.1 新品种选育现状

石斛为我国传统常用贵细药材,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温暖湿润地区。《中国药典》自1953 年版开始,收录的石斛药材即为多基原,一度包括了石斛属所有植物,2010 年版开始收载有石斛和铁皮石斛2 种[1]。其中,石斛为多基原药材,包括了金钗石斛、鼓槌石斛、流苏石斛及其同属植物近似种。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野生抚育、野生变家种等技术攻关工作逐步开展并于21 世纪初攻克了种植技术,开始进行规模化种植。随着种植量的增大和药材需求的增加,对石斛药材品质方面的要求日益增加,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也随之开展。目前,已有石斛Dendrobium nobileLindl.、铁皮石斛D.officinaleKimura et Migo、霍山石斛D.huoshanenseC.Z.Tang et S.J.Cheng、齿瓣石斛D.devonianumPaxt.、叠鞘石斛D.aurantiacumRchb.f.var.denneanum(kerr)Z.H.Tsi、兜唇石斛D.aphyllum(Roxb.)C.E.Fischer、细茎石斛D.moniliforme(L.)Sw.等9个植物种,选育出约74个新品种。其中,铁皮石斛新品种50 个、霍山石斛新品种9 个、齿瓣石斛新品种6 个、叠鞘石斛新品种3 个、石斛(金钗石斛)新品种1 个、兜唇石斛新品种1 个、球花石斛新品种1 个、细茎石斛新品种2 个、鼓槌石斛新品种1 个(表6)。

表6 石斛新品种及选育信息

续表6

6.2 推广种植情况

铁皮石斛新品种总计50 个。浙江杭州天目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选育出了第一个铁皮石斛新品种“天斛1 号”,随后金华寿仙谷药业有限公司、浙江森宇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农林大学相继开始进行铁皮石斛的新品种选育工作,并于2008 年开始先后选育出了“仙斛”系列[70]、“森山1 号”“晶品1 号”等新品种。由此可见,新品种的选育工作跟产业的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随着铁皮石斛产业的不断壮大,云南[71-72]、安徽[73]、广西[74]、江苏[75-76]、福建[77]也相继选育出了铁皮石斛新品种。

叠鞘石斛作为四川主要产出的石斛药材种类,在2010 年即选育出了第一个新品种,目前共有3 个新品种。2013 年,第一个霍山石斛新品种选育成功,目前共有9个新品种。其中,6个品种的选育单位所在地为安徽[78]、1 个品种的为深圳[79]。石斛(金钗石斛)新品种1个、兜唇石斛新品种1个、球花石斛新品种1个、齿瓣石斛新品种6个、细茎石斛新品种2个、鼓槌石斛新品种1个均由云南省相关单位选育[80]。由于云南省野生石斛资源丰富,其新品种选育工作与产业需求紧密相连,2010—2020 年4 月持续有新品种注册登记。

6.3 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石斛作为贵细药材,对品质的要求较高,尤其是安徽的霍山石斛,浙江、云南的铁皮石斛和云南的紫皮石斛,均是较为常用的滋补品。其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是随着药材产业的发展而跟进,服务于产业发展[81]。在最初的新品种选育中,多以产量与含量为主要选育指标,以满足当时药材量的需求。后期的品种选育则在满足产量和含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了以抗病性和抗寒性为主要目标的筛选条件。得益于石斛产业的发展,铁皮石斛作为石斛中的濒危品种最先实现了规模化种植,并从浙江逐步扩展至云南[82]、湖南、广东、福建等地,而这些区域多是铁皮石斛的野生分布区和适宜生长区,而安徽、河南等地也在逐步发展,甚至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一度也有种植。这对种植技术是挑战,对种质的要求也更高。霍山石斛的产业发展较铁皮石斛晚,但是轨迹类似。金钗石斛、鼓槌石斛等与霍山石斛相似,其适宜生长区域范围较小,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新品种选育的需求自然相对较少。

在已选育的新品种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是浙江、云南、广东等地的企业选育的新品种,一方面是由于兰科植物作为异花授粉植物,本身的变异系数较大,现有选育出的新品种多为系统选育与诱变育种,少部分杂交育种,其性状的稳定性不高。蔬菜组培育苗技术在民间的广泛应用使石斛育苗失去了技术壁垒,大量小型育苗工厂通过种子繁育石斛种苗。一方面,大量的石斛种苗上市促进了产业发展,但无序竞争也加速的了石斛种苗品种间的混杂,侵害了育种家的权益。由于石斛种植周期长、投入高、管理复杂,大面积种植受到限制。2017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仅铁皮石斛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8000 hm²。由于南方各省均可种植,区域范围大、相对较为分散,且现有的种植企业多为个体经营,面积在几亩到几十亩不等,超过百亩的大型种植企业较为少见[83],集约化程度较低,新品种的推广阻力较大。石斛药材及其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由于总体种植面积增长快、产量爆发,供需不平衡导致2015 年铁皮石斛价格的暴跌,同时影响到了霍山石斛和紫皮石斛产业。这3 种石斛所代表的滋补类石斛的市场需求虽然持续增加,但是缺乏创新性产品,对新品种的需求并非十分迫切。而以金钗石斛为代表的石斛类药材仅做药用且需求量变化不大,也没能刺激新品种选育工作的推进。综上所述,多方面因素限制了石斛新品种的推广种植。

7 讨论

以上6 种药材的新品种选育情况可以看出,新品种选育的最初阶段选择的方法均是集团选育(系统选育)。由于其选育需要以大量的资源收集和评价为基础,选育出的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均较好,后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手段提升,新品种选育速度逐步加快,选育数量也越来越多。最初的农家品种的选育多侧重于生产,以产量和部分性状特征为选育目标;后期科研单位的介入让新品种选育工作规范化和专业化,但是部分品种没有跟市场需求结合,没能很好地进行推广。

现有药材新品种种类不多,虽有部分种性优良,但没有进入市场流通,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专业的公司参与推广。“中柴2 号”“川北柴1 号”“云红”系列、“皖蒌”系列及“仙斛”系列新品种的推广种植在很大程度上都得力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有对应的公司进行繁种育种并与当地的种植大户及合作社共同进行新品种的推广种植,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该过程中,繁种育种公司一般为当地较大的种植企业或合作社,无论是从专业技术角度还是规范化管理的角度,都与农作物种子的生产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在种子生产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为种子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在保障种源纯正的同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加强种质质量管理,为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打牢基础。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日渐重视,政策也对中药材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药材质量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加工过程、种植过程、基原种质也要求设置溯源系统进行管控。因此,中药材种业是控制药材质量的第一道关口,新品种选育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大势所趋。在未来重点药材的品种选育、良种繁育、推广种植和药材销售的过程中,需要严控新品种种性、严查种子质量、严管种植过程,从而促进中药材种业升级,提升药材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石斛红花柴胡
红花榜
红花榜
飞鼠与石斛
红花榜
红花榜
核桃柴胡间作技术
35 种石斛兰观赏价值评价
HPLC法同时测定柴胡桂枝汤中6种成分
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的研究
10 种中药制剂中柴胡的定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