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木香产地初加工历史沿革及技术研究进展△
2021-10-09杨天梅杨美权左应梅李纪潮许宗亮杨维泽杨绍兵邓先能张金渝
杨天梅,杨美权,左应梅,李纪潮,许宗亮,杨维泽,杨绍兵,邓先能,张金渝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0
云木香为菊科植物云木香Aucklandia lappaDecne.的干燥根,其药材名为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用于胸胁、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1],为中医临床常用的理气药,还是治湿热痢疾、里急后重的要药,主产于云南丽江、大理、迪庆等地,为云南道地药材之一。产地初加工是中药材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合理规范的产地初加工方法是保证药材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药材不同商品规格等级的重要途径,还是最能体现药材优质优价的重要举措。因此,从加工源头上控制药材质量是保证其品质的重要措施。目前,有关云木香产地初加工的研究仅在其栽培技术及研究进展相关文献中提及[2-3],并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云木香药用部位为根部,其产地初加工方法在药材生产环节尤为重要。目前,对云木香炮制历史及方法已有文献研究[4],但云木香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历史尚未见文献报道,本文对云木香的古籍记载及现代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将其加工历史沿革、近现代研究进行概述,以期为云木香的产地初加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1 古代木香加工历史沿革
木香之名始载于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木香之正名[5]。从相关研究对木香的基原考证来看,古代存在木香、土木香、川木香和青木香混用现象。木香产地最早记载为云南保山,后来依靠从埃及、印度、尼泊尔等地进口[6-8]。依据《丝绸之路全史》记载:“《华阳国志》记载,永昌郡土地肥沃,出产黄金、光珠、琥珀等。其中大多为当地所出,但光珠、琥珀等显系从印度或大秦输入”[9]。笔者认为,“生于永昌”的木香只是集散于永昌(今云南保山,为古代对外通商要地或入境口岸),很可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国外(尤其是印度)带入永昌,并非产于我国。在古代书籍中可见木香的性味、主治及来源的记载,未见产地加工的描述。
2 现代云木香产地加工
木香原产于印度、缅甸、巴基斯坦等国,经广州输入国内,故名“广木香”。1930 年,云南鹤庆籍商人从印度带回种子,在云南丽江鲁甸试种成功,因其品质优良、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是云南著名的道地药材品种,被称为“云木香”。自从云木香引种成功后,近现代书籍中基本都有加工方法的记载;但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主要区别在切段的长度、干燥方式以及是否撞皮。加工方法可大致分为3 类:1)去除泥土,切成6~12 cm 长,过粗的成空心的纵剖为2~4 块,晒干、风干或低温烘干,再于麻袋内撞去外皮[10-17];2)除去须根、洗净,切段,粗者纵切成2~4 块,晒干、风干或低温烘干[18-21];3)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切段或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22-25]。由表1 可知,有的记载较详细,规定了切段的长度(6~12 cm)、干燥的方式(晒干、风干和烘干)和撞皮;而有的记载比较模糊,仅记载了大致的工艺流程,有的甚至未提及撞皮,造成了云木香品质参差不齐的现状。
表1 现代典籍云木香加工方法及产地分布
李晓花等[26]研究显示,不同温度条件下干燥的云木香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均下降。汤王外等[27]研究了云木香不同去粗皮方法,发现采用机械撞皮机的去粗皮加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简单易行,撞皮速度快,最重要的是对云木香药材的质量没有影响,但目前还未在生产上广泛应用。
3 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云木香加工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1963 年版开始收载云木香,规定云木香的加工方法为:“冬季挖出后,去净泥土、须根及地上茎叶,切成6~12 cm 长的短块,粗大空心者纵剖为2~4 块,晒干,除去外皮即得”。自《中国药典》1977 年版开始,加工方法更为笼统,修订为“秋、冬两季采挖,除去泥沙及须根,切段,大的再纵剖成瓣,干燥后撞去粗皮”[29],取消了“切成6~12 cm长的短块,粗大空心者纵剖为2~4 块,晒干”[28]的规定,但其品质评价指标不断增加。《中国药典》1963 年版以干燥品形状、长短、表面、断面和气味为品质评价依据,同时还对不合格品的性状进行了规定[28]。《中国药典》1977年版以木香性状评价为标准,同时增加了粉末特征、理化鉴别和总灰分含量[29]。《中国药典》2000 年版增加了木香烃内酯(C15H20O2)和去氢木香内酯(C15H18O2)的总量测定[30]。《中国药典》作为法定标准,对产地加工方法不但没有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指标,反而越来越简单、笼统,故目前云木香药材产地初加工无规范可循,导致生产上加工方法较随意。例如,干燥方式有晒干、烘干(烤房烘干、柴火烘干和烤箱烘干)、炕干和阴干;干燥后有撞皮、不撞皮,造成了云木香品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表2)。
表2 云木香药材的产地初加工方法
4 结论与展望
产地初加工是影响中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加工方法所得药材品质各不相同。云木香在古代以木香为正名,以青木香和土木香为代用品或混淆品,其商品主要经广州进口,称为广木香,自1930 年在云南丽江引种成功后被称为云木香,之后云木香产地初加工在现代书籍和文献中均有记载,主要是对传统加工工艺的改进,采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改进或替代传统的加工方法。
根据文献报道,木香约有90 多种化学成分,其中28 种独属于木香。这些有效成分主要为萜类,还有生物碱、蒽醌、黄酮等其他类[37]。木香中萜类有效成分种类繁多且量丰富,主要具有抗炎、抗肿瘤和抗溃疡的作用,主要包括木香烃内酯、二氢木香烃内酯、12-甲氧基二氢木香烃内酯、二氢木香内酯、去氢木香内酯、α-羟基去氢木香内酯、β-羟基去木香内酯、白桦酯酸、白桦酯酸甲酯、川木香内酯、菜蓟苦素等近20 种化学成分。另外,木香中含有的3 种蒽醌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活性的作用;木香碱具有减轻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4 种黄酮苷类具有抗微生物的作用。这些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不同的产地初加工方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中国药典》2005—2020 年版对云木香中的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总量规定略显单薄;因此,在选择产地初加工方式时,应最大程度地保留这些具有较强生物活性的有效物质,不能仅考虑《中国药典》中的指标性成分。
目前,云木香加工方法较随意,干燥方式有晒干、烘干(烤房烘干、柴火烘干和烤箱烘干)、炕干和阴干。撞皮为木香产地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生产上采用传统箩筐人工撞皮,为省时省力,药农常少撞或不撞。李晓花等[26]采用烘干法测定不同干燥条件下云木香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发现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均发生下降,在40 ℃时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总质量分数最高可达5.3%,可考虑采用40 ℃烘干为云木香的干燥方法。汤王外等[27]报道了机械撞皮机撞皮较传统箩筐撞皮省时省力,撞皮速度快,每人每小时的加工量提高了20 倍,去皮均匀,而且撞皮机的自制费用较低,操作也相对简单,使用成本也只有传统箩筐装皮法的1/6,更加经济划算,但目前仍未推广使用。因此,对云木香的产地加工研究需在探讨传统加工方法是否科学可行的同时,采用现代科学手段探索新技术,同时在产地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应用。为提升道地药材品质,呼吁国家、地方等各有关部门尽快采取行动,重视产地初加工标准、流程监管方面的制订工作,使云木香产地加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源头上保证其质量和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