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2021-10-08邱红艳
邱红艳
小学是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阶段。如果教师没有抓住这个阶段进行正确培养,将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行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策略,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引导与规范,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个体,促使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当前小学生主要存在的德育和心理健康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部分家庭对小学生的宠爱超出了合理范围,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孩子有明显的性格缺陷,导致学校开展能力教育时,学生感到厌烦,缺乏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往往采用逃避的心态来应对遇到的困难和危机。长久以来,一些小学生出现了负面心理等问题,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根据教学调研显示,当前小学生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自身的情绪动荡问题。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存在学习效率不足以及记忆能力减弱的现象。部分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甚至产生了较严重的焦虑感或自卑感,无法从生活中获得快乐,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下降。
二、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随着小学教育的逐渐完善,学校也在逐步摸索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授课的融合。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贯彻落实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辅导的目标。为了让小学生健康成长,教师需要让他们接受有效的引导,并根据新的教学形势和环境,改变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只有当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身心的需求时,才能取得优秀的引导效果。目前,我国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工作时,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基本需求,提升教学有效性。
三、实现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的方式
1.引导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本质上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需要教师将其基本理念方针融入其中,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学中传达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引导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增强小学生的心理耐受能力。同时,教师应当践行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注重分析小学生的需求,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以便获得良好的德育和心理健康教學效果。
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中心
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教师需要在融合的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效果,让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提升教学质量。在当前多元文化和互联网的影响下,小学生对信息的收集速度较以往学生速度快。这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易使他们的精神和心理认知受到干扰,容易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今小学生属于互联网的“原住民”,因此他们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观点,并愿意努力追求个人发展。但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仍处于形成的初期,因此自控能力较弱,容易产生非理性的思想,甚至引发心理问题。在当前教学一体化的体系中,教师必须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抵御来自互联网的负面干扰,提升心理健康程度。
3.增强对学生个体教学的针对性
在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应用针对性的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差异性策略,达到增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学质量的目标。同时,教师在拟定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的授课内容时,应当注意小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充分认识每个学生素质的差异,合理区分,完善教学方案。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教育效果,为小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