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视野下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1-10-08徐秋雨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摘要】本文以温州泰顺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温州瑞安的木活字印刷术为研究对象,这两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历史中承担的功能与文化价值都是绝无仅有的。而面临当下的城市化、数字化冲击,两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呈现颓势。本文分析两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生命特征,探索其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方向,试图保障其活态传承。

【关键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木活字印刷术;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5-054-03

【本文著录格式】徐秋雨. 数字化视野下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5):54-56.

基金项目:2020年温州市基础性科研项目“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项目编号:R2020032)。

引言

浙江省温州市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传统技艺类的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传统美术类的乐清细纹刻纸,传统戏剧类的永嘉昆曲。在2009年,泰顺、庆元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联合申报并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为名,被确认为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瑞安木活字以中国活字印刷术为名被确认为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同时表明这两大世界级的传统技艺类非遗都处于濒危状况,存续仍然受到威胁,急需保护。

在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中,海量的“数据”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运转中,人的生存离不开数字化的信息,而传统技艺类非遗传统的传承理念导致了其受众减少,社会、经济、文化效益降低,在这一局面下,为了迎合时代的发展,重振其生命价值,数字化保护开发手段的加入已迫在眉睫。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现状分析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现状分析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载体为编梁木拱桥,俗称“蜈蚣桥”,又称“廊桥”。据研究,编梁木拱桥主题结构与北宋时期流行的汴水虹桥极为相似,但在其编梁基础上增加了将军柱、廊屋等结构,以自身向下的重量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适应闽浙地区多雨的气候环境。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主要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架、立马腿、架桥屋等重要环节[2]。其核心环节则为搭拱架环节,即以编梁技术,使用榫卯衔接廊桥的主体承重结构。这种以编梁技艺为主要承重结构的木拱桥营造技术是世界桥梁营造技艺史上的里程碑,且为中国特有的技术,堪称为桥梁营造技艺的“活化石”。其传承多为家族、师徒的口口相传,曾一度在浙江省内传人仅剩董直机一人,现最年轻的传承人为42岁的曾家快。

(二)木活字印刷术现状分析

木活字印刷术则在瑞安王家传承有14代之久,完整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活字印刷技艺。其源于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推动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为印刷技术的“活化石”。木活字印刷术在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改良了原材料。基本制作工序为:誊清(整理稿子)、制字模、写字、刻字、排版、校对、刷印、打圈、划支、填字、分谱、装线、封面、装订15道工序,工序严谨,保存完整[3]。木活字印刷术目前仍在宗谱印刷中发挥作用,瑞安传承人有100多人,其中多为王家传人。

二、两大传统技艺“活化石”的共同性与特性

作为传统技艺类最高级别的非遗保护项目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中迸发出诸多传统技艺类非遗共同面对的困境与特点。

(一)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共同性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的共同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艺精湛,工序严谨,历史意义重大。两者都是各自领域内里程碑式技艺,在近千年的时间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推动文明的发展。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载体编梁木拱桥在发挥通行功能的同时,是区域内部集散交流、祭祀等文化传播的场所,承载了区域精神文化的孕育,其中有大量的闪光点值得挖掘。木活字印刷术其本身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延续,传承至今依旧在宗谱等印刷中延续其生命,同时溯源14代的家族传承也为其增添了神秘的故事色彩。两者传承至今,其文化底蕴的深度与广度还值得挖掘。

三是传播影响力不足。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价值极高,政府大力支持,所以在高校研究人员中有一定影响力,同时其人文景观价值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了解。现有传播途径大致为,新闻媒体的图文、信息、视频、景点推广,区域非遗活动,学术会议等方式,其吸引的人员多为游客和高校学术研究者。这些传播方式呈现的信息对于年轻人的黏着力并不强,有待拓展其传播渠道。

四是生境狭窄,市场开发乏力。现今处于大数据时代,据国家网信办统计,截至 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人,普及率高达70.4%,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因历史文化价值,涌现大量抢救型的数字化记录保护,但其发展延续层面却显露出乏力的状态,没有相应的市场开发。目前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的活态性延续侧重体现于建造新桥和其载体的景观性,木活字印刷术则用于宗谱印刷、学习体验等方面。这些市场运用的活力不高,无法产生与其历史、文化价值相应的经济价值,日后也可能出现难以谋生或高技艺水准的传承人缺乏等现象。

(二)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的特性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两大技艺虽同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发展中,因现代技术的冲击呈现了各自的特性,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术的特性:第一,传承人紧缺,技艺难度大,学徒学习周期长,且对学徒悟性要求极高,传承资料多为经驗式口头传授;第二,载体体量庞大,发生周期长为大型工程,基于当前可替代产物过多,新建木拱桥式保护无法脱离政府支持,缺乏与实际生活的有力联系;第三,高精的技术型实操技艺,在当今社会其蕴含的综合能力、力学知识、榫卯结构都处于高精尖的知识范畴,体验多从简单的底部结构变型的搭建出发;第四,专业性高,可延伸性较多,其力学结构的变体可以演变成多类型产品,有待开发。

木活字印刷术的特性:第一,传承人多且集中,记录资料完整;第二,载体体量小,发生周期相对较短,互动性强;第三,从体验角度来看,其对体验者的知识文化储备要求不高,受众范围广;第四,可变性差,属于过去式的技艺,可替代产品多。

三、数字化语境中两大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流变性评估

共有流变性:一,人文底蕴的故事性凝练。可以从人文故事的抓取,以数字化语言升华场所精神,产生更多的影响力,二,技艺的趣味互动感。传统技艺的互动与数字化技术的互动平台感官上互通,降低大多人的参与难度,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受众;三,“品牌”底蕴深厚。得益于其原本的社会经济价值的积淀,传统技艺往往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具象化这种精神“品牌”,进而转化为实际的产业结构。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开发则需要通过数字化的虚拟特征,改变其体量大与工艺周期长等特点,同时简化工序降低技术难度,扩大受众面积,以提高其流变性。木活字印刷术数字化开发则从虚拟平台的趣味化入手,其本身衍生物的用途单一,其发展可以从游戏互动型数字文化建立入手,以数字赋能其新时代的流变性。

四、数字化语境下的保护与开发方向

传统技艺类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可以按照基础建档保护+宣传推广+文化升华+新产业开发+品牌凝聚的思路探索,具体可以分解为以下五步骤:一、图文信息数据库建立保护;二、数字可视化工艺体验过程;三、建立数字化协同共生文化空间;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加工;五、产业化品牌化数字产物。

(一)图文信息数据库建立保护

完整的数据库建立是数字化保护非遗的核心理念,传统技艺类非遗中的每一个数据与完整的工序流程都是数据库中的重要内容[4]。有利于稳定的保护传统技艺类非遗资料完整性,避免出现因传承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同时基于大数据带来的信息归纳性优势,可以得出更利于温州市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动态管理方案,掌握其演变规律,通过数据观察受众的行为与消费偏好,为传统技艺类非遗的数字生命探索市场方向。

(二)数字可视化工艺体验过程

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两大技艺可以从技艺的虚拟展示出发,两大技艺严谨的工序,复杂的知识体系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更直观的传播给受众。例如通过三维建模数字化非遗载体(如图1),三维模型技术突破原有空间限制,让观赏者的观赏角度更全面,视觉欣赏更深入;虚拟现实技术则营造大型虚拟现实融合的体验平台,情景化诠释廊桥文化活动与演绎木活字印刷术;以主题化、有形化的互动体验给人直接的视听感官体验,加深人与技艺的联系,满足人的情感体验需求。趣味性的互动操作模式又能把受众从感性的感官体验带入深层次的理性思维空间,引发其探究与消费欲望。

(三)建立數字化协同共生文化空间

立足于协同共生的理念打造系统化的温州传统技艺类非遗数字化文化空间,单一的文化影响范围有限,而联合多种传统技艺类非遗的精神沉淀则可以打造地区模式的文化体系。文化的整合是由区域内部多种多样的因子所共同组合而成的,其中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的文化影响深远,发展初期以这两大传统技艺非遗为子系统,通过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手段搭建虚拟的文化空间,同时附加其他相关文化因子,使之为文化子系统运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平台,逐渐发展成温州文化名片,最终实现“1+1>2”的效应。

(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保护非遗的最终目的是为其在当前社会拓展生存空间,焕发其生命力,拉近传统技艺类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使其能为大众服务。基于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其原生流变性与赋能后的特征,可以从动漫影视或是游戏化角度切入,拓展互联网中的生存空间。两大技艺存在较多可挖掘的故事点,且有丰富的知识性与互动性。当前动漫影视与游戏产业在我国处于增长阶段,2020年泛二次元用户与游戏用户分别达到近4亿与6.65亿。其中符合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两大技艺游戏化方向的策略类、角色扮演类、放置类等其他类游戏共占市场份额的43.75%。这一现状也是数字化传统技艺类非遗的重要转型内容,不仅可以萌发新产业,同时打入以年轻人主导的市场中可以为传承人的挖掘提供跨越空间的增量。

(五)产业化品牌化数字产品

数字化开发下的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有利于温州市非遗虚拟技术、数字娱乐整体产业的开发,并可以衍生出多重的虚拟形象,将传统技艺类非遗的产物实物化相应产品,实现编梁木拱桥营造与木活字印刷术技艺载体基于当今社会需求的更新。同时相关周边产品的产生,可以用作解决当前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难以大规模生产导致的传播困境,激发围绕传统技艺非遗的多维产业链建全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技艺与当今社会需求则可以相互连接形成健康的产业闭环。从产业经济角度为传承人的保护与传承奠定稳定的经济基础。

五、结论

目前,较多部门与研究团队对以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与木活字印刷术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类非遗进行了数字化的保护,建立了静态的数字资源库,挽救其濒危的现状,例如国家级、浙江省级、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廊桥网都对其进行数字化建档,各级非遗公众号推文宣传,廊桥筑梦媒体化传播,目前非遗的保护引起了重视,但其中还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有待探究。

数字化并非否定传统技艺类非遗其原有传承方式的价值,而是在原有的静态传承为核心的基础上为其带来属于当今时代的带新生可能,从而反向推动传统传承方式的健康发展战。在未来,数字化非遗仍旧需要投入大量的保护与研究、先进技术开发和公众的参与,才能达到深层次的生命赋予与活态传承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浙江瑞安木活字印刷术入选申遗名录[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09(1).

[2]吴卓珈,李自林.浙南木拱廊桥搭建拱架的核心技术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4(4).

[3]瑞安活字印刷术入选国家级”非遗”[J]. 中国印刷,2008(3).

[4]刘静江,陈悦悦.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意义探析[J]. 度假旅游,2018(3).

作者简介:徐秋雨(1992-),女,浙江台州,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对行业影响难言“颠覆”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