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
2021-10-08董大可
开天辟地,逐水而居……
这既是动物们聪明的本能,也是人类共通的生存法则。
漫长的社会进化过程中,
为了争夺水源大打出手,甚至“人相食”的历史,古今中外、触目惊心……
太行,地质地貌的沧海桑田巨变史,更是堪称过山车:
28亿年前,海水滔天、一望无边!
18亿年前,五台吕梁运动,此起彼伏、拉锯往复。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一锤定音:太行山脉强烈隆升、君临天下、独尊一方!
“复式单斜褶皱”的地質基底。相对高差1500至2000米的断层构造,犬牙交错、赫然在目。
北宋,那位撰写《梦溪笔谈》,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沈括,竟也仰天唏嘘:"怯怯御螺贝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最不缺水的地方,竟然变成了最缺水……
真是:君不见,太行八陉多横谷,千峰万壑觅水苦。
斗转星移的时空,来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河南林县。那种人类社会司空见惯的历史,终于被彻底改写了!
人,围着“水”转。
仅仅十年间,就一下子变成了:
水,围着“人”淌。
一个“引漳入林”的“世界第八奇迹”,就此横空而出,令神女尤惊世界殊:
人间天河红旗渠,巍峨太行金腰带。
那真叫一个,愚公欣慰、智叟叹服……
红旗渠工程,从1960年2月动工,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削1250个山头,架151座渡槽,凿211个隧洞,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形成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再加上兴修的水电站和提水站。构建了“引、蓄、提、灌、排、电、景”的成龙配套大型体系,实在是蔚为壮观的人类奇迹。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账:如果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被誉为“红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也成为传家宝,融入到了华夏文明的优异遗传基因序列之中。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敬爱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告诉外国领导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红旗渠,在国际舞台上,也享受着独一无二的至高荣誉和待遇:
1974年,新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面向全世界的人类精英代表们,放映的第一部中国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河南林县的红旗渠,是几代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结果”、“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红旗渠还是一条“廉政渠”。修渠10年,总投资6865万元的工程实施中,没有一位领导干部因为贪腐而倒下。人人都是一心向党、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红旗渠之所以能够建成,一定程度上就是建立在这种高尚品格基础之上的。
再加上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的大协作精神,如果没有山西人民的慷慨支持,要顺利建成红旗渠都是难以想象的。
时隔半个世纪,随着时代的变迁,时至今日,它仍然是“新中国文明遗产”中最受人敬重、最没有异议的。实在是太难得了!
我认为,红旗渠的本质,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壮举,也是人类不同文明中,值得共同自豪与骄傲的成果。是“有条件要上!暂时没有条件,通过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逐步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中华民族大无畏精神”的杰出体现,彰显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伟大真理和历史铁律。更是值得“上禀祖先、下传后世、昭告天下”,彪炳史册的历史丰碑……
张伟元,中国共产党的普通一员。从事新闻工作,让他得天独厚、有机会幸运地一次又一次,成为红旗渠一系列重大事件核心区“零距离的历史见证者”。
版画,是他多才多艺的一个方面。据我多年的持续跟踪观察,他有两个突出的艺术成就。
一是,面对上个世纪艺术领域“西风破窗而入”,掀起的“八五新潮”,他始终不为所动。仍然不忘初心、顽强地坚守自己心中认定的、最正宗的黑白木刻、放刀直干。深思熟虑之后,从1991年开始,先后三十多次深入藏区,创作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极富文化内涵和文明遗韵,为人们所称道的版画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被许多业内同行誉为“艺术工程级”。其中的一些场景、民族服饰穿戴和沧桑岁月留下的面容和神情体态,以及传统物质基础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典型肢体语言,已然消失殆尽。张伟元的西藏系列版画,有些已经成了绝唱。无意中,在客观上起到了“抢救和保存文明记忆”的作用。成了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难以估量的、“具有真实历史遗存价值”的文明艺术档案。
另一个,就是红旗渠百位大工匠的人物肖像版画系列。
2006年,河南美协版画艺委会组织16人深入林周市红旗渠一带采风。张伟元在历时半年,参加了“致敬太行”版画作品展之后,便萌发了用版画形式为“百名红旗渠功臣”树碑立传、昭告后人的心愿。
这个魂牵梦绕、琢磨酝酿了十多年,又深思熟虑、付诸实践,艰难前行了“整整五年的版画艺术工程”,终于梦想成真、硕果累累。
这是一个在世界版画史上独一无二的壮举,也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一个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完全“以个人名义和力量”奋发而为,彰显着文化自觉,注定要载入中国版画史的“艺术大工程”。
正如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運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张伟元,做为一个时代的同行者和历史的见证者,以一个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品格,为“红旗渠”留下带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历史烙印的群英谱。
五年时间里,他像抗战时期“新兴木刻运动”中,那些满腔热情、充满正义感,勇敢顽强的木刻青年一样。用手中的那把木刻刀,在为红旗渠的群众英雄大工匠们树碑立传的同时,也在一刀接一刀,无情地铲除着那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
与张伟元先生自己在2004年西藏人物系列组画不同,这一次,他没有在服饰、肢体动作上面下功夫。而是带着极大的敬仰,甚至是靠着一种“虔诚”的精神作为支撑,为这些“最具时代性和人民性,最平凡却最具民族脊梁本质”的特殊群体造像。在注重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共性。在艺术上着力聚焦和彰显的是“朴实自然、真诚刚毅”的精神面貌。毫无常见的“人为美化”,更没有刻意修饰,有着最为可贵与稀缺的原生态、原风貌,其时代感特别精准到位……
当代愚公、太行之魂。一个又一个,就这样带着满脸沧桑、眼中透着坚韧不拔,感天动地、扑面而来。这,就是那一代用双手创造人间奇迹,令我们肃然起敬的、我们的前辈!
没有花哨的色彩,去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只有那最能揭示本质、斧砍一般的黑白印痕,为我们敞开了“世间真正的造物主”那勇敢坦诚的心扉,让人们的灵魂为之震撼、驻足难移……
同样的尺寸、同样的规格、同样的布局,却神态各异的人物肖像,它所营造出的宏大阵势与壮阔的气派,正是那种“集体英雄主义”最真实,也是最为出神入化的写照。是对“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再一次纵情讴歌!这更是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审美规律,被“客观”又一次紧紧锚定……
在迎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四年党龄的普通一员,能为一位让自己真正放心、可以称之为“同志”的党员朋友,撰写这样一篇带有神圣色彩的版画展览前言,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谢谢张伟元同志,给了我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宝贵机会。
我也有一个真实的想法,不吐不快:真诚地希望张伟元先生的这个展览,能与以往的“献礼展”有所不同。让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由头”,在铭刻历史、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同时,更多地唤醒人们对“红旗渠人”的关注、更加切实地关心“红旗渠文明新生态”的建设和发展,构建红旗渠文明生态圈与外部世界之间、更多合作通道的建设和发展。彻底告别“展了、展了,展完就了……”
把红旗渠这篇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团结协作、造福子孙的文章,做新、做大、做强,永无止境……
总之,在衷心祝福张伟元先生版画展圆满成功之际,我更愿以此为起点,用绵薄之力与他并肩同行,做“美太行、富太行、智太行”的志愿者……
《红旗渠百位大工匠人物肖像版画展》
这,既是一种文化自觉
这,更是一种文明自豪
壮哉!红旗渠
壮哉!大工匠
壮哉!张伟元
董大可
2021年3月26日至4月6日,于
虎踞龙盘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
(选录)
张伟元,江苏省启东籍人,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新乡日报社主任编辑,新闻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中南地区、河南省好新闻壹等奖。曾获得过省、市五一劳动奖章,曾被评为河南省“年度最牛媒体人”。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观澜原创版画基地入驻和签约画家,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原新乡摄影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原新乡市美协副主席、西藏书画院.河南书画院.启东版画院特聘画家。曾40余次进入国内各大藏区采风。自2004年始,在国内外举办过30余次摄影展和版画作品展,作品曾多次参展于国家级版画展和油画作品展、中国艺术节画展、中国首届黑白版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现在在新乡市东方文化步行街“石榴巷艺术区3号楼208室建有”《张伟元版画工作室》,电话1393734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