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史在课程思政中的四重实践价值

2021-10-08章顺来林霁月

关键词:实践价值校史课程思政

章顺来 林霁月

摘  要:校史记录着一个学校产生、发展及壮大的历史,具有传承性、丰富性、开放性、教化性的特征。校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目标一致、路径融合、内容互补,因此校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能够增强课程思政的主体性,建构课程思政的环境,优化课程思政的运行并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

关键词:校史;课程思政;内在一致性;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1)03-0065-05

校史记载着学校的发展过程,凝结着前人的智慧,为一代代学子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是重要的育人资源。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我们不禁要思考,各个学校丰富而独特的校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鉴于文章篇幅有限,我们仅就校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做如下讨论。

一、校史的内涵与特征

(一)校史的内涵

校史,通俗来讲是记录一个学校产生发展壮大的历史,而“作为高校历史的校史是对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一代代师生智慧和品格的深沉积淀。它一般包括: 学校的历史沿革、经验总结、荣誉、先进人物、特刊事迹、建筑物、文物等等。”[1]因此从过程角度看,校史是学校的办学历史;从内容角度看,校史包括学校办学理念、校址校容校貌的发展变迁、学校发展的重要历史沿革、历史成就、历史故事以及校友和教职员工的杰出事迹、优良传统等资源;从价值角度看,校史是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发展的缩影,是学校曾经创造的对师生及所有教职员工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高等职业院校,其百年校史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校史的特征

首先是传承性。传承性就是系统挖掘、研究学校办学过程中留下的宝贵遗产,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使得校史能够得到充分傳承和弘扬。一方面,校史记载着学校建立、发展变迁的轨迹,这是对学校基本发展状况的传承;另一方面校史记录了学校的校训、校歌、师生校友的先进事迹、甚至是与学校有关的美丽传说、动人故事和名人轶事,这是对学校办学理念、核心精神、校园文化的传承。

其次是丰富性。校史包含不同层级的学校发展历史,这是校史丰富性的第一个体现。学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开展系统深入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以高等院校为例,“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740所,含本科院校1272所、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成人高等学校265所。”[2]由此可以看出学校数量众多、类型不同、层级有别是校史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从微观上看,每一个学校的校史可以从不同方面进行记录,是校史丰富性的第二个表现。学校发展的立体性是校史丰富性的客观原因。学校作为教育组织机构,包含的分支机构、人员繁多,构成了丰富而又细致的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和发展过程,因此校史的丰富性也随之体现出来。学校发展选择是丰富性的主观原因。学校的发展选择是建立在需要基础上的,这种需要从主观上影响了校史记录的丰富程度。

由于社会发展变迁、学校发展目标、定位选择在不断变化,从而使得校史记载的侧重点也呈现出不同,甚至主体对某一校史资源的看法也会有不同视角,从而增添了校史的丰富性。

再次是开放性。校史记载的主体是人,而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校史资源具有开放性,这首先体现在校史在时空上没有明确固定的界限。在空间上由于校址的变迁、校史中某些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在社会上的广泛存在,使得校史在空间上是开放的。在时间上,只要学校存在,校史的记载就不会停步,就需要不断地搜集、提炼校史资源,校史就不会是在一个封闭的情况下记载。校史生成过程亦是开放的,校史的生成会因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目标、学生成长实际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特点。

最后是教化性。关于“教化”一词的内涵,有学者经过考证,将教化界定为:“通过政教改变社会风俗”教化注重完善社会风俗、也是一种治国之道[3],是政治统治的一种策略。校史具有教化性是由学校作为教育机构的特点决定的。这种教化性一方面体现在校史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方式完善师生员工的个人品德,从而实现成风化人,促使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另一方面体现在校史在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中所发挥的作用,校史可以促进师生员工形成正确价值判断、坚定政治信仰,实现政治认同,激发干事创业的力量。

二、校史与课程思政的内在一致性

讨论校史在课程思政中的实践价值,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即是校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与课程思政之间是否有内在一致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目标一致

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校史价值展现其根本目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校史与课程思政最初的、最基础、最本质的愿望都是为了实现人在这个世界中更好发展,因此它们根本目的都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里的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观世界。在这个根本目的的引导下,两者的培养目标都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细化到学校中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

(二)路径融合

尽管校史挖掘和利用与课程思政在目标上是一致的,但是发挥作用的路径不同,呈现鲜明的融合性。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就是通过高等学校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来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课程”一词具有广狭两种含义:在广义上,指的是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全部课程,狭义上,指的只是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课程。”[4]本文主要是从狭义角度的课程思政内涵来讨论。就内容来说,课程思政主要是通过思政课以外的其他课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更高层次、更具深远意义的主渠道教育。“我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党团活动、社会实践、心理辅导、校园文化建设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事务管理服务等”[5],而校史教育正是将校史融入学校各项活动,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作为主渠道的课程思政和作为主阵地的校史教育在理论供给和日常实践中相互补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内容互补

《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内容非常广泛,具有普遍性。而校史教育主要是以某个学校的发展历史作为内容进行教育,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校本”色彩,具有针对性。普遍性和针对性相互补充,可以实现课程思政普遍性内容通过特色教育表现出来,校史中针对性的内容也能得到普遍性传承,最终促进校史和课程思政建设共同发展。

三、校史在课程思政中四重维度下的实践价值

(一)增强课程思政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活动中表现出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6]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以校史增加课程思政的主体性,主要是提高主体的自主性、积极性、创新性,最终提高课程思政效果。

1.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者的主体性

顶层设计者从宏观上把握校史研究方向及相关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增强推进课程思政的主体性。顶层设计者通过全面规划校史研究工作,深刻理解学校历史与未来发展,更好地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主要目标,依据学校的特殊实际对课程思政进行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突破,实现课程思政的创新,最终提升顶层设计者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自主性。

2.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体性

第一是全面深入地了解教育对象。教师通过校史中的历史沿革、重要人物尤其是杰出校友、重要教育成就全面客观地了解教育对象在身心方面、文化层次、道德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经验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教师研究学生个性特征、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成功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是教师主体性的体现。

第二是科学确定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7],由此可见,人的全部活动都具有目的性,这是主體性的重要体现,课程思政是一项有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是教师实施课程思政主体性的重要体现。

第三是丰富课程思政的内容。课程思政的内容具有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不同特点,是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内容,因此对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这启示我们课程思政建设要跟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校史资源,尤其是校史中的红色资源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把握时代发展特点、人民的伟大实践、党的理论创新,优化课程思政内容的选择。

第四是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育人先育己,这是教师主体性提升的内在动力。校史不仅在教育学生方面有巨大价值,在改造和提升教师素质方面也有很大价值。教师一方面通过校史来深入了解学校发展,可以促进教师本人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通过校史深刻感悟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从中学习有效教育方法,感悟榜样力量,培育优良师德师风。

3.有利于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课程思政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受教育者能够理性认清自我,自觉认同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校史在增强课程思政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具有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正确处理和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独立性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很强的主体性,一味地灌输、强硬的说教都只会适得其反,教育者在课堂教学中,将学校的学脉传承,学风教风的传统、名师校友风采等丰富内容,通过开放的教学环境,以隐性的教育方法融入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与教育者形成平等互动的关系,实现教学相长。

第二是对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的认同。课程思政的目标和内容本质上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但是个人成长的实际情况、人生追求与社会的要求、学校培养目标不一定是一致的,甚至是冲突的。因此,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和目标与学生的成长要求相统一需要学生的认同。将校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实现对学校发展历史的理性认知,能够以专业学习为载体,践行校史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将专业学习和品行养成深入结合,克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问题。

第三是促进自我教育的实现。课程思政效果的可持续性需要学生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这是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体现,也是课程思政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将校史融入课程思政中,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实现。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校史教育,本质上是自己和社会、学校、校友、教师甚至是自己的专业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在互动中将自己的目标、行为同学校办学历史相联系、相比较,对教育内容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分析、选择和利用、创造,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4.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活动的主体性

课程思政是由思政教师以外的教师、学生、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构成的活动,这些活动主体所持立场、人生阅历、文化层次、性格特质等各有不同,对课程思政的各要素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总是有意识、有选择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这是课程思政建设活动主体性的主要表现。课程思政的各个主体积极参与校史学习教育,对学校历史文化的理解认同,能够对本校的课程思政目标制定、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产生共鸣,形成管理者、教育者、受教育者良好互动关系,实现三者主体性的良性整合,教育目的进一步明确,增强了课程思政活动的主体性。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职业院校,学校管理者在宏观上对校史研究的把握,能够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规律,把握高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通过校史教育,教师能够从校史中深刻领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丰富内涵,能够将学校的光辉历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以李光炯、吴汝纶等教育家为榜样,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担当意识。学生能够通过对以刘文典为代表的众多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的学习中,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深刻思考学习的根本目的,找到成长的方向,最终提高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

(二)建构课程思政的环境

课程思政环境是影响课程思政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校史在优化、开发课程思政环境、创设课程思政活动情境中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1.有利于优化课程思政环境

在课程思政环境优化过程中,校史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精神方面,将校史融入校园环境、学风校风、第二课堂建设;在物质方面,充分挖掘校园地理位置变迁历史,在校园建筑物、教学科研设施中融入校史要素,这些都属于课程思政建设的物质和精神环境,蕴含着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追求,对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2.有利于开发课程思政环境

开发课程思政环境就是开发课程思政有关的外部要素朝着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方向发展。校史在开发课程思政环境中的实践价值,就是通过校史建设本校的精神文化,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良好环境。第一是通过校史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内容,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观,为课程建设提供动力。第二是将校史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中,让积极正向的精神文化与学生建立联系,并在课程思政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校精神文化,进而不断生成校史,并形成良性循环。

3.有利于创设课程思政情境

课程思政情境的创设是教育者可以控制和把握的情境,这种情境与课程思政的特点相关,是隐性的、内在的体验和氛围。校史中的经典人物、事迹、蕴含的行为规范、价值取向能够促进主体创设良好的课程思政认知情境、人文教育情境和心理关怀情境。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将校史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如通过校园路标、建筑物生动呈现校史;推动校史进入第二课堂,如通过主题班会、图书馆主题展览以及通过新媒体制作的学校发展历史宣传片,供学校师生学习。校史教育促进师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激发了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动力,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优化课程思政的运行

1.推动正确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制定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起始环节,对课程思政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校史在课程思政实施方案中的重要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课程思政实际情况分析、具体目标制定两个方面。一方面,课程思政的实施者要提前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信息与课程思政基本情况。课程思政建设是学校建设的一部分,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就是校史资源的一部分。校史可以反映学校发展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学情提供丰富的资料,有助于全面、系统、客观、快速地了解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这可以为今后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制定提供参考。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目标制定在考虑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具体要求,校史中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能够让课程思政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校史中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能够让课程思政目标更明确,校史中师生的先进事迹以及学校发展的历史成就能够让课程思政目标制定有据可依,更具科学性和发展性。

2.促进课程思政过程的良性运行

校史能够促进课程思政过程的良性运行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有助于把握课程思政实施前提,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教师实施课程思政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对校史中所蕴含的精神进行深刻领悟有利于其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更加关心、尊重、同情、理解学生,也能够学习到优秀教师的教育方法,促进师生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这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前提。学生在校史中感受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以及优秀校友的品质,从而推动自己形成对育人的正确认知,做好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充分的心理准备,这是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

其次是有利于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提高课程思政效果。第一,校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利于教师自身正确认识并向学生传导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有利于教师以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思政。第二,校史有助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教师对校史中蕴含的教育目标进行理解分析有利于科学设置课程思政的要求,使课程思政的要求既可信,又可行。学生既是学习校史的人又是创造校史的人,同时校史的学习和自身对校史建设的贡献能提高学生课程思政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向的经验,强化学生将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目标转化为内在动机。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史资源丰富,而其中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历史是校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学校一方面重视校史研究和教育,全体师生对“德技双修”的育人体制认知准确;重视德行教育,尤其是在与现代服务业高度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上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为课程思政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师生通过校史教育,形成对学校发展的全面认知,能够更加明确在商科类职业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提高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

(四)完善课程思政的载体

1.校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载体是具体的课程思政过程顺利完成必不可少的部分。首先,校史可以承载课程思政特殊的内容、任务等。校史蕴含的优秀道德品质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校史蕴含的办学理念可以指导教师正确确定课程思政的任务。其次,校史资源的挖掘研究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具有可控性,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专业性质选择校史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再次,校史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创造的,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以校史作为承载课程思政内容的载体,能够使师生更容易参与课程思政建设,促进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2.促进课程思政载体的选择利用

由于课程思政内容不同,载体就存在选择利用问题。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必须要考虑校情学情,对校史的分析有利于教师正确分析校情学情、确立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把握其他载体的形式和特征,选择合适的载体。校史是生成的,不是现成的,主体对校史的研究逐步深入,以及高科技成果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在校史资源挖掘、展示、运用本身也可以为课程思政提供新的载体。

3.有利于课程思政载体的開发创新

校史是一個时代的缩影,研究校史能够更深刻理解社会发展趋势,课程思政载体的开发创新要考虑社会发展要求。当前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生的成长特点、兴趣点不同,存在的思想困惑也复杂多样,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可以以校史为媒介,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分析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和机会,创造新的载体。

校史作为课程思政的内容之一,有利于课程思政载体不断创新。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校史的内容不同,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要求和学生实际也不一样,教师可以在课程思政实践中,透过校史理解课程思政内容的变化,开发创新载体。

校史研究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有利于课程思政载体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校史研究、教育、利用的途径有很多,学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等非课程思政渠道的活动进行校史学习,并形成富有成效的载体,这给开发课程思政载体以新的启发。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对校史资源建设和研究,对校情学情、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历史与现状、职业教育发展特点与趋势有深刻宏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学校相关部门搭建了课程思政一体化共建平台,开展了“思政舍区、舍区思政”建设工作,成功申报了国家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两门,作为安徽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通过验收;目前该校又成功申报了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这些措施以及成果为课程思政载体开发、创新和利用提供了多元路径和启示。

参考文献:

[1]孙喆,盖元臣.论校史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3):171.

[2]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1-08-10].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3]邓安生,邢丽芳.教化:时代的趋势与历史的选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6(6):7.

[4]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 2020(9):28.

[5]罗来松,王丽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主阵地”发展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0):121.

[6]周飞.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7):4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猜你喜欢

实践价值校史课程思政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概念—属性分离加工及其实践价值研究
关于参与式培训在企业管理中的实践价值研究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群众路线融合的实践价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