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21-10-08胡刃锋
胡刃锋 邓 瑾 宁 思
随着高校硕士研究生比例不断增加,相关教育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与男硕士研究生存在生理条件、社会角色等众多差异,她们是高学历知识分子,拥有独立的思想,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加注重自我提升。然而,随着年龄增长、科研任务增加,学业生活就业等压力也在不断增大。研究表明,长期压力过大会使人出现认知偏差、心理焦虑、心情抑郁等问题(1)赵慧芳、李恒芬、张金钊:《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层抽样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第24期。。女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人际敏感、心思细腻的特质使其面对压力时更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相关问题也早已引起了各方关注。林金辉教授指出,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个体的心理发展是否符合其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否能正常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和谐;是否能良好接触、认识和了解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和谐;是否人格完整(2)林金辉:《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教育》,《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依据这个标准,结合女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研究发现,我国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郝媛媛认为,国内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焦虑、抑郁、依懒性强、自卑以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等(3)赫媛媛:《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赵殿军等在对40所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测试时发现,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较为明显,尤其是女硕士研究生心理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男硕士研究生(4)赵殿军等:《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李梅等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LC-90)和卡特尔人格问卷调查了某农科高校397名研究生,结果发现女硕士研究生在抑郁、焦虑、恐惧和敌对因子以及总分等方面都显著高于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性别差异(5)李梅、钟向阳:《农科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第2期。。钟惊雷运用SCL-90量表对浙江某高校1192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性别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6)张丽莉、单友成:《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年第5期。。
通过文献研究还发现,国内外学者针对于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就业状况调查及性别歧视问题、婚恋观念、生育心理、主观幸福感调查及自我发展研究、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等,而关于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情绪为研究出发点,采用深度访谈法分析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群体的一般应激性心理焦虑情绪的状况,利用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总结影响心理焦虑情绪的主要因素,并在分析产生心理焦虑问题的成因的基础上提出教育策略,对促进我国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扎根理论。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者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者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首次提出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并在共同出版的《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中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扎根理论提倡在数据的研究中发展理论,而不是从已有的理论中演绎可验证性的假设(7)Glaser B,Strauss A L,“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American Jounal of Sociology,vol.73,Number 6(1968),pp.1-2.。陈向明教授指出,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一项由人的经验开始,又回归人的经验的探索过程,它扎根于系统收集技术和分析资料之中。扎根理论的研究者从实际观察入手,通过深入情境的研究来收集数据和资料,通过数据间的不断比较,进行抽象化、概念化的思考和分析,进而从数据资料中归纳并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8)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4期。。本文以探究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焦虑情绪的影响因素为目的,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了所收集的原始数据,提炼出反映该现象的核心范畴,最终为研究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资料佐证。
2.深度访谈。深度访谈又称深层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一对一的访谈方法,通过访问者对被访问者的深入调查,以揭示被访问者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情感。深度访谈法是适合扎根理论研究的一种方法,凯西·卡麦兹认为,扎根理论方法和深度访谈都是既开放又有方向性、既被形成又自然生成、既有步骤又很灵活的方法。开展深度访谈时,数据资料收集就已经开始,也意味着扎根理论研究的开始。本文通过深度访谈法对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问题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事先设计了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强调受访者回答的真实性,所有访谈过程避免个人引导式提问,保证受访者处于舒适轻松的状态与环境下进行访谈,完全根据受访者个人的意愿收集尽可能多的、真实的心理状况。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长春市某高校16名女硕士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她们分别来自不同的生源地区、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校区分布、不同的年级等,按照受访时间顺序分别把样本编号为01-16。由于研究内容涉及到内心敏感性表述,为了更好的鼓励受访者说出真实的想法,选取的16名女硕士研究生均具有同学、校友等近距离关系,尽量使得收集的原始数据更加真实可靠。受访者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受访样本基本信息统计表
2.研究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Nvivo12中文版质性分析软件,该软件由澳大利亚的QSR公司最新推出。Nvivo12作为定性研究编码与分析的工具,广泛应用于质性研究领域,可以对多种资料形式,比如文本、音频、视频、图像、Excel表格、网页和社交媒体等进行编码分析,能够将定性数据尽可能量化的进行处理,是扎根理论编码过程必备的工具。
3.数据收集与整理。为了更好把握访谈过程,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参考已有相关研究设计访谈提纲问题(9)冯蓉、张彦通:《基于扎根理论的在校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年第3期。。事先编制了9个半结构化访谈问题,详见表2。正式访谈之前,先向受访者介绍访谈主题、时间、地点以及访谈需要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交流与讨论。访谈过程中,及时关注受访者的情绪状态,积极回应、鼓励并追问,以求获取更多原始数据。经过受访谈者同意,全程采用录音的方式,以便完整地记录所有信息。每人访谈时间大约为50分钟。
表2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访谈结束后,将16位受访者的访谈录音、信息记录进行整理,逐字逐句的转换为Word文本,最终整理有效访谈文本逐字稿16份,总计约8.6万字。随机抽取受访样本中的11份的文本数据导入Nvivo12软件进行初始编码,剩余5份样本数据不进行编码,留作最后的理论饱和度检验。
二、扎根理论编码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是将所获得的数据逐步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用概念和范畴来正确反映数据内容,并把数据记录以及抽样出来的概念打破、揉碎并重新综合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指认现象、界定概念、发现范畴。经过对原始资料进行多次筛选与分析,最终从访谈资料中共抽象出135个概念和21个范畴,显示出开放性编码范畴化的过程,如表3所示。
表3 开放性编码范畴化过程
表3 开放性编码范畴化过程(续)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挖掘和建立概念和类属之间的各种关系,以表现资料中各个部分间的有机关联(10)Glaser B,Strauss A,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Chicago:Aldine Press,1967,pp.18-48.,其次,是在初始范畴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类化,通过不断地分析理清各范畴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因果关系、时间先后关系、语义关系、功能关系等),提取整合出更高抽象层次的主范畴(11)凯西·查马兹:《扎根理沦: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方法》,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4-574页。。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各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再次进行轴心编码,共发展出13个副范畴和5个主范畴,各范畴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含义,详见表4。
表4 轴心编码的各范畴之间的关系
表4 轴心编码的各范畴之间的关系(续)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又称“核心式编码”,也是第三次编码,是指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的分析以后选择一个“核心类属”,通过分析,不断地集中到那些与核心类属有关的码号上面(12)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年第4期。;是从主范畴中挖掘出核心范畴,系统建立核心范畴与其他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构建出反映原始资料的初步理论。经过深入分析13个主轴编码,最终发现5个核心类属,即学业、就业、婚恋、人际交往、自我认知5大因素,它们是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产生心理焦虑情绪的直接影响因素,并分别关联着其他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所涉及的范畴是否完善,各范畴是否有新的构成因子。本研究将剩余5个受访样本数据再次编码,同时进行理论饱和度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没有新的初始概念和范畴出现,仍然符合影响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5个主范畴(学业、就业、婚恋、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因素)的类属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得到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已达到了饱和状态。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学业因素
学业因素是引发大多数受访的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学业任务、科研条件和导师指导三个方面。学业任务是女硕士生产生心理焦虑问题的主要原因。当前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发表、毕业论文撰写及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等方面存在小论文发表质量较低、数量较少、参与课题少等问题。随着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标准的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其中6名女硕士研究生强调很担忧自己能否顺利毕业。同时,高校女硕士研究生除了完成专业课程、科研任务之外,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专业技能资格考试,用以减少由于性别差异所带来的核心竞争力差的问题,由于时间限制导致她们不能合理的平衡科研、学业、就业之间的关系,因此,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在科研条件方面,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认为受到学习环境、时间限制的影响,不能充分有效的获取资源,当现实期望与客观条件冲突而无法顺利完成论文时,高校女硕士生会产生焦虑情绪。对于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受访女硕士研究生均认为自身科研压力比较大,部分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认为科研成果缺少创新性、理论知识不足、缺少研究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科研的主动性,让她们感到焦虑、被动。其中7名女硕士研究生是跨专业学生,很担忧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在导师指导方面,受访女硕士研究生均认为导师为她们的学业、科研、思想及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了许多帮助,科研成果的质量也和导师的指导方式、指导内容、指导周期以及导师修改意见有很大关系。但也有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表示与导师关系存在距离感等问题也引发了显著的心理焦虑情绪。其中,5名女硕士研究生指出与导师缺乏有效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产生了焦虑、无助的感受。
(二)就业因素
就业取向、就业行为和就业资本是引发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的重要因素,所有受访女硕士研究生均表现出对就业问题的担忧。在就业取向方面,受访的女硕士研究生半数以上表示想获取一份稳定的工作,如政府机关、高校或者中小学等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就业地点倾向于一线发达城市,这些职位的高竞争性是导致女硕士研究生焦虑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对于就业行为,81.25%受访女硕士研究生对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持有积极的态度,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招聘会、关注公众号、实习、备考及提高专业技能等方式获取就业机会。在就业资本方面,多数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认为,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生时倾向于重点院校、热门专业及科研经验丰富等条件,而产生焦虑、失落情绪。不同年龄阶段的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程度表现出显著差异,年龄处于26岁以上的女硕士研究生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体验,她们“比较担心年龄问题,怕用人单位产生顾虑”。第一学历和性别歧视问题也是女硕士研究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客观条件限制使她们无奈错失了很多的机会。同时,部分女硕士研究生因为本科毕业时直接选择考取研究生,没有求职经历和未经过专业训练使她们担心求职中面临缺乏沟通能力、综合素质能力较差和求职技巧不足的问题。深度访谈过程中还发现,2名三年级阶段的女硕士研究生面临毕业论文和求职两方面压力,具有特别明显的心理焦虑情绪。
(三)婚恋因素
婚恋因素对女硕士生心理状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恋爱状况、择偶标准和婚姻观念三个方面。受访的单身女硕士研究生中,多半担忧找对象的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期望值较高,每天忙于科研和学业任务而无暇顾及;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认为社交圈子小、生活环境比较固定也是影响择偶的主要原因。在择偶标准上,受访女硕士研究生均相对理性,认为家庭环境、人品、价值观、性格、感情基础、志同道合等因素更重要,这也表明女硕士研究生在择偶时相比外在基本条件,更加注重两人是否具有感情基础、相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的人生奋斗目标等。在婚姻观念方面,大多数女硕士研究生仍具有传统的婚恋思想,渴望安稳的婚姻,愿意为家庭付出更多的时间。
(四)人际交往因素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问题中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和社交阻碍两个方面。相关调查显示:“在研究生群体中,那种彼此冷漠,很少交流,甚至同学之间不认识的情况不在少数”(13)陈占江:《关于研究生人际关系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研究生》2005年第6期。。4名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认为,在实习工作中因为处理不好同事关系会带来一些烦恼。7名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表示同学间关系微妙,平时交集不多,存在距离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交意愿。与导师联系较少也是导致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的重要因素。受访的大多数女硕士研究平时多数时间生活在校园,生活环境、社交对象比较固定,这种单一的社交方式限制了她们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从而引发社交阻碍。敏感、性格内向、被动的女硕士研究生,具有更明显的心理焦虑问题,她们认为“自己很容易感受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也习惯照顾别人的情绪,处理不好时会影响心情和状态”。
(五)自我认知因素
希金斯认为自我认知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现实自我,个体对不同自我的认知差异是导致个体焦虑的主要原因(14)E.T.Higgins,“Self-discrepancy theory:What Pattern of Self-beliefs Cause People to Suffer,”In L.Berkowitz(ed.),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lgy,New York:Acadcmic Press,vol.22,1989,pp.93-136.。深度访谈结果表明,过高的自我期待是导致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的主要原因,她们在面对同龄人已有的成就、家人的期待等现状时更容易产生更多的压力。其中9名受访者表示会不自觉的和优秀的同学相比,并开始无意识的严格要求自己,这会使她们明显感受到压力、焦虑、压抑。不同性格特质的女硕士研究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焦虑体验,特别是内向性格的学生具有更加明显的焦虑情绪。部分受访的女硕士研究生在面对困境时,会采取积极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也能够认识到遇到问题及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读研的初衷,15名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表示读研比较符合当初的愿望,部分女硕士研究生表示:“读研之后在思考问题上更加全面,为人处事上也变得谨慎,思想也变得平稳”。此外,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6名受访女硕士研究生表示在校学习期间存在经济负担,为了独立承担生活费选择课余工作,导致不能充分利用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科研中去,无形中会增加心理焦虑感。
四、加强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作为女性中的特殊群体,心理发展相对成熟,自我发展意愿强烈,但因为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面临着学业、婚恋、就业、人际交往、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面临着很多心理压力,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情绪,需要引起重点关注。根据研究数据和分析结果,遵循教育性、发展性、预防性、主体性及差异性五大心理健康教育原则(15)金宏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本文从社会、学校以及个人三个方面提出提升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社会层面
高校女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终究要融入社会大环境,社会给予她们的包容和支持有助于缓解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焦虑问题。首先,社会要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女性的氛围,促进行业、企业等团体完善高校女硕士生心理健康服务相关制度,增加更多缓解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关怀与鼓励性内容,将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深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其次,高校女硕士研究生面临着繁重的学习任务与科研任务,她们中大部分人在校期间无法实现经济独立,政府应针对这一情况加大对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的教育投入,完善在读女硕士生的奖、助学金政策,减轻女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经济负担,给予她们更多的成长帮助。最后,针对女硕士研究生就业中存在的年龄、性别、第一学历歧视等问题,国家应完善就业法律法规,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保障女硕士研究生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同时,政府还可以针对女硕士研究生特殊群体搭建专门的网络化就业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使女硕士研究生群体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二)学校层面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提高对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层面。首先,高校需要转变传统的“讲授法”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科研方法的指导与运用,提高女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帮助她们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女硕士研究生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更好地促进女硕士研究生的学业、科研及就业等目标的实现。其次,高校应遵循心理健康的预防性与发展性原则,建立网络在线心理测评系统,定期检测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加及时、快速、直接地了解她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测评结果及时提供专业的评价和建议,从而有效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高校还应邀请心理专家定期开展女硕士研究生心理疏导课程及心理咨询服务,指导她们如何提高自我心理疏导能力。最后,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组织开办多样化的学术论坛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及科学竞赛活动等,增加女硕士研究生与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增进与老师、同学的感情。同时,高校需要增设针对女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培训相关课程,指导她们合理定位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特别是为三年级阶段的女硕士研究生提供专门的面试技巧课程,提升她们的表达能力、面试礼仪、综合素质等求职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个人层面
女硕士研究生要树立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用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产生心理焦虑的各类问题。首先,在学习及科研中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避免过高的期望或是过于苛求,按照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制定切实规划,合理分配时间,脚踏实地去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各项学习任务。同时,更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会取长补短,从而不断的完善自我。其次,要注重训练成熟的理论思维,培养自身坚韧的品格,面对困难要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处理,而不是逃避或者归因为外界环境的影响。女硕士研究生应该通过多读书来充实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提升自我修养和自信心,并注重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善于表露真实的感情,坚持符合自身需求和特点的兴趣爱好,使校园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与丰富。最后,高校女硕士研究生要提高自我心理疏导的能力,在面对焦虑情绪时,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及时化解内心的矛盾,与此同时要坚持体育锻炼,以健康、从容的精神面貌迎接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实现自我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