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课堂、四方资源”的高职“金课”构建
——以“金融学基础”课程为例
2021-10-08张嫄
张 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 广东 深圳 518172)
课程是教学的根基,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18 年8 月,教育部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由此,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场课程改革的“质量革命”,推进“金课”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环节。
1 厘清“金课”内涵,明确整体建设思路
厘清“金课”的具体内涵是进行“金课”建设的充要条件。“金课”自提出以来已经涌现了一批高质量课程,但目前高职院校部分课程仍存在“含金量”不足、高职教育特色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1)过度注重理论讲授,理论与工作实际相脱节,缺乏任务导向和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2)教学方式不够多样,“填鸭式、灌输式”课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参与度不够。(3)教学资源不够创新,教学内容的安排墨守成规,教学资源的建设形式单一,较难对学生形成吸引。(4)教学评价不够全面,过度注重对学生理论掌握程度的评价,忽视对学生技能训练、素养考核的评价设计,缺乏过程性考核的设计等。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高职院校“金课”内涵的把握不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将“金课”的标准归结为“两性一度”:即具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1)高阶性:将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2)创新性: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能够及时反映业态的新变化和未来发展的新趋势;教学过程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采用新技术、新工具开展“对话课堂”教学;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达到学做合一、学思合一、个性发展的效果。(3)挑战度:课程须具备一定难度,驱动师生进行思考研究。[2]
作为高职院校“金课”,除了要符合“两性一度”的普适性特点之外,还应突出其自身教育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助于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有助于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变革,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促成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共同发展。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特色所在,更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路径。[3]在此背景下,高职课程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和学习过程,注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二者结合,教学实施应注重“知行合一”。由此,作为高职院校的“金课”,还需突出其“职业性”“动力性”和“发展性”[4]。(1)“职业性”体现在所培养的人才应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方面,即课程需突出高职教育的技能性特点,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当注重理实一体。(2)“动力性”则着重表现在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方面,应针对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课程课时特点,强调引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参与度,实现自我驱动。(3)“发展性”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中需要具备跟随行业发展的能力,而且学生还有可能选择继续求学本科等多重路径,需要在课程中为学生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系统的课程设计及建设应当由教学内容、教学分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构成,自上而下逐层分解、相互贯穿彼此呼应。以上六个“金课”特性可以为高职院校课程进行系统性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以高职院校“金融学基础”课程为例,在“金课”建设中无论整体构思还是具体教学实施环节,都力求准确把握“金课”内涵,力争全面体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金课”的特点。
2 依据培养定位,合理重构教学内容
“金融学基础”是一门研究宏微观金融运行及其规律的科学,是高职高专金融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为高技能应用型金融类人才培养奠定基石。基于金融行业发展背景和行企调研结果,依据教育部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标准,参考国家规划教材并结合“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等职业技能证书鉴定标准,笔者对传统的“金融学基础”课程内容进行了开发重组。
传统上,“金融学基础”课程内容安排上多以章节形式呈现为主,平均约在12章上下,每章涵盖4节左右,且很多知识点经常散布在众多章节中重复出现,这样的安排方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内容庞杂,难以归类。且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基础类课程应当针对自身特点,以“经典、够用”为导向进行改革,避免因过度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导致实践课时不足。笔者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将其开发为“金融概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宏观金融运行”五个模块,内容安排由微观逐步过渡到宏观,由浅入深,每个模块中包含2-3个项目,每个项目都遵循以下逻辑线条排布教学内容:“项目引例”——“知识支撑”——“拓展阅读”——“应知考核”——“项目实训”——“应会考核”。此种安排重在厘清该课程和本科院校相关课程的区别,突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自身特点,并力争做到结构完整、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应用型强。
3 基于岗位要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
随着现代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及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金融岗位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金融企业对银行柜员、大堂经理等呈现较为机械性、重复性工作的岗位需求在减少,而对存款经理、投融资经理等营销岗、投资岗的需求在增加,这样的岗位变化要求学生需提升对金融机制的掌握、对金融问题分析和处理的综合能力,“知其所以然”变得更加重要,“金融学基础”课程对核心课程的先导作用及对岗位能力的支撑作用愈加凸显。依据金融企业对于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岗位需求,将本课程的培养规格制定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素养目标三个大类,参考布鲁姆分类法,可更细致地分为记忆、理解、分析、应用、创造、综合六个小类,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一般来说,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是教学重点,技能目标和素养目标是教学难点。
图1 科学制定“金融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
4 针对学情特点,系统打造“四方资源”
结合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及前述课程特点,笔者创新性地提出“简、趣、准、实”四方教学资源构建法,其中,“简、趣”资源主要针对理论性授课内容开发,“准、实”资源主要针对实践性授课内容开发,以期能实现“金课”教学资源的系统性打造,解决在教学过程中产教融合不足、资源类型单薄、未能针对教学目标有效使用、不能增加教学实施的吸引力等问题。
4.1 “简”:培养学习思维,绘制“知识地图”
专业基础课往往具有课程知识点较多、理论较为抽象的特点,教师容易将大量课时放置在理论授课环节,而且高职学生容易对该类内容较难内化掌握。笔者提出“知识地图”框架教学法,课程对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发此类知识地图,利用自编口诀、自编公式、自编导图、自编案例等方法,实现知识串联,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融会贯通。
如在课程开篇,创造性地用五句话归纳金融的五大核心原则[5],提纲挈领地概述了金融运行的核心机制并聚焦整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初期的畏难心理。
图2 “金融学基础”课程“简”教学资源示例——金融的五大核心原则
再以“票据市场”知识点为例,该部分教学内容涉及了票据的直贴现、转贴现、再贴现、承兑、背书转让等诸多抽象定义,类似这样的教学内容,老师易陷入“照本宣科”,学生易陷入“死记硬背”。笔者编写了一套口诀:“企业商行直贴现、商行之间转贴现、商行央行再贴现,信用保障好变现。真实贸易为背景,要式格式要记清,贴现利率是工具,货币市场指标灵”。郎朗上口的口诀再搭配企业、商业银行、中央银行三方主体参与票据交易的流程导图,使得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化易懂。
4.2 “趣”:解析课程特点,自制特色资源
课程团队自制了微课、动画、小游戏、纪录片等不同类型的趣味资源匹配不同授课内容,寓教于乐地呈现岗位情境和金融运行案例,力求打破理论型课程的枯燥性,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专注度。微课、动画旨在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小游戏旨在让学生在闯关中达成技能;教师团队还带领学生团队去金融企业实地观摩并录制了从业人士真实工作场景纪录片,让学生建立岗位印象、树立职业标准和理想。
4.3 “准”:探寻行业发展,拓展前沿动态
金融是基于数据和资讯的行业,尤其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信息及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高职学生信息化水平普遍比较高,能够熟练运用各类搜索引擎、办公软件和在线平台,搜集素材和查找资料的能力较强。
基于以上背景,引入金融行业数据库及行业资讯平台,让学生学习查询搜集金融数据和金融资讯,教师引导学生对行业资讯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培养学生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准确认知金融现象,并能够对金融趋势进行一定的归纳和预判。
4.4 “实”:立足职业能力,增加实操训练
“金融学基础”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常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产生这样的问题源于主观上“一个观念未转变”和客观上“两个难点未突破”。“一个观念未转变”是指:仍未建立起高职院校的课程是为高职学生服务的观念,仍存在照搬本科院校课程的情况,对实践性、应用型内容开发的主观意识不够。“两个难点未突破”是指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存在以下难点:一是很多金融机构无法提供太多的岗位接收学生大规模的实训;二是由于金融业务的涉密性,学生在金融机构实训往往无法接触到核心业务,只能从事一些外围业务。
为解决以上问题,第一步,课程在每个项目中都增加了实操环节以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第二步,把重点放在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的打造上,引入“金融大数据分析平台”以辅助学生进行金融数据分析处理,引入“金融投资实战平台”以辅助学生进行资本市场模拟交易,引入“3D仿真商业银行平台”以辅助学生理解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和岗位职责,引入“金融综合模拟实训沙盘”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就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融资环节进行沟通谈判、合作交易,从而将利率定价、金融产品选择、金融机构选择等知识在沙盘和软件上实现综合应用。第三步,在实训月综合训练期间安排学生走入金融企业进行岗位实操。通过理论点拨、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的衔接融合和进阶,切实解决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 组建双师团队,适配开发“三维课堂”
依据产教融合的教学原则,高职教育应当具备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教学团队应由校内专任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同时兼具理论功底和实践功底。本课程开发了“理论课堂+实践课堂+专题课堂”三种课型,理论课堂和专题课堂主要由校内专任教师授课,实践课堂则由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将三种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穿插至整个教学流程中,并据此课型开发教学标准,细化每个知识模块的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将专题课堂设置为“思政课堂”和“前沿课堂”。“思政专题”践行课程思政,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开发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三个专题和“爱国情怀、民族自信、诚实守信、法制意识、人生理想、职业操守”六个子专题。如将课程内容结合时政热点、金融发展历史等专题,让学生理解中国金融发展历史和进程,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又如,和学生明确信用是金融的基石,金融产品是抽象产品且以“契约”的形式存在,守法依规具备企业精神是金融机构顺利开展业务、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保障,引导学生建立诚实守信的品格和法制意识;再如,在岗位实操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工匠精神,树立积极正向的人生理想和建立守正笃实的职业操守。
“前沿专题”专注在行业发展和技术发展等前沿问题,尤其是要培养学生关注我国当前的具体实践,更新知识技能。当前“金融学基础”课程的前沿专题可设计为“金融科技专题”,以适应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行业迅速发展的趋势。
图3 基于“三维课堂、四方资源”的高职金课构建
6 线上线下结合,混合驱动教学流程
应用在线教学平台和线下智慧教室混合式教学,将教学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驱动教学流程。在教学方法上,应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法,以及自主学习、分组学习等学法以达成教学目的。
在具体教学实施中,(1)课前以理论课堂为主,将依靠学生自学的环节放置在课前,教学资源侧重“简、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教师发布学生需要自学的在线教学资源,下发任务书,学生明确课前任务和考核标准;发布课前针对学生自学情况的调研,测评学生知识盲点,调整教学策略。(2)课中以理实一体化课堂+专题课堂为主,将需要教师引导的环节放在课中,全面应用“简、趣、准、实”四方教学资源,“简、趣”资源辅助理论课堂以激发学生兴趣,“准、实”资源辅助实践课堂以侧重师生互动。课中遵循“导入——讲解——实操——评价——总结”五步教学法,可以每个课时都贯彻理实一体课堂和专题课堂相结合,也可以分为第一小节理论课堂进行知识铺垫,第二小节实践课堂进行岗位能力内化,再穿插专题课堂。(3)课后以实践课堂为主,将需要学生提升巩固、加强实践以实现学以致用的环节放在课后,教学资源侧重“实”。学生进行答题和实操,巩固拓展课堂知识;教师对学生学习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指导。
7 主观客观共查,构建多维评价体系
课程考核应兼顾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做到评定时有理有据。过程性考核应注重“边学边评、以评促学、学评同步”,对教学效果实现全方位、全流程评测。本课程在设计考核体系时着重注意以下三点:(1)要从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生生互评、平台评价等不同主体出发进行评价,实现主观客观相结合的科学评价结果。(2)也要从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流程出发进行评价,分流程的评价标准可以帮助学生减少盲目,驱动其从达成目标成绩出发,在各个环节中明晰自己的主要学习任务。(3)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针对性的考核评价,而不是用一种评价模式“一套到底”,真正构建个性化评价体系。
8 结语
高职“金课”建设是推进教育理念更新、深化教学改革、最终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金课”内涵的把握不够、教学设计的系统性不够、教学实施的科学性不够等问题为工作带来一些困难。可以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有效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将工作现场与实训现场同步对接,借助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资源共建课程资源,设计任务导向化教学流程以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评鉴等方式,不断优化课程的供给侧改革。相信通过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开展,高职院校“金课”建设终会结出新的硕果,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