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G时代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0-08何国荣
刘 俊,何国荣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与通信学院,广东 深圳 518172)
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面向未来,整个产业即将进入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时代”。如何积极响应“专业建在产业、产业促进专业、专业服务行业”,全面支撑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成为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重大使命。5G时代,在智能终端方面,从单一的移动终端演进到全场景智能终端,这对熟悉5G全场景智能终端产品应用、精通智能终端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需求强烈;由于5G采用毫米波、厘米波频段,基站数量大,维护优化工作多,对基站安装与维护人员的需求日益扩大;5G的垂直应用是移动通信的新发展,需要大量熟悉移动通信网络部署的技术技能人才;5G的移动应用由于其高接入速率、低时延和机器互联特性,必然带来移动业务的井喷,急需大量的移动应用开发人才。
面对5G移动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推动专业机构改革,以移动通信工程中心为平台,面向终端、基站、全网、业务移动通信全产业链岗位群,通过多方协同、多维改革,探索和实践“1+4+N”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1个工程中心(专业机构改革)、4个岗位群(专业覆盖定位)、行企校多元协同(专业建设方式)”实施移动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如图1。专业融入行业管理部门、行业主流企业、行业人才需求、技术技能人才国家资历框架等构成的移动通信行业生态,成为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企校联动”确定专业对应的4个5G产业链岗位群,以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技能大赛、科技社团等职业教育特色建设内容,培养移动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积极开展“课、证、岗、赛”融通专业课程体系、华为认证特色教学团队、课岗对接特色教学资源、“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虚实结合实训基地等专业建设。
图1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1+4+N”人才培养模式
最终专业培养的人才通过国家或行业认可的技能等级认证,实现精准育人、精准就业或创业,服务5G移动通信行业。
1 以产业链岗位群为目标,探索并实践“课、证、岗、赛”融通课程体系
1.1“行企校联动,工程中心对接”创新专业建设途径
学校联合省市通信管理局、华为技术、华为终端、深圳天音科技等,建设ICT产业学院。实施以“专业工程中心”为主体的教研室改革,推行“专业建设办|教务办专业工程中心课程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成立“移动通信工程中心”,推动“行、企、校”人才培养深层合作。
“移动通信工程中心”对内按课程/项目团队组织管理教师,实施教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对外以产业学院为依托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各项工作,联动产业链岗位能力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创业就业,推动专业工学结合改革,实施“1+4+N”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ICT产业学院实现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全面对接,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教学资源与实训基地等人才培养要素不断优化。围绕课程体系的通用基础课程、专业支撑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建设层次递进的技能等级证书认证体系,实现分类、分层次工匠培养;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以及行业技术大比武的培训体系,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尚。最终形成“课、证、岗、赛”融通的5G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打造“5G岗位群人才需求5G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质量就业创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螺旋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性闭循环。
1.2 “能力为中心,双核贯通”创新全项目驱动的课程体系
学校从产业链岗位(群)能力出发,培养具有“双核”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强调岗位技能,通过建设校企融合、与岗对接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匹配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强调方法和社会能力,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课程提升思想政治觉悟,通过科技社团打造职业素养养成环境,全方位构建满足个人学习、创新、发展和社会合作等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
以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形成CDIO(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学习性工作项目,重构面向5G终端、5G基站、5G全网、5G业务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形成“能力为中心,双核贯通”项目驱动课程体系。以“课、证、岗、赛”融通促进“双核”能力培养贯穿培养周期,如表1。
表1 双核驱动“课、证、岗、赛”融通课程体系
1.3 “紧贴产业链,虚实结合”打造覆盖四个岗位群的系列课程
(1)以实为主,打造全场景智能终端岗位群系列课程
学校针对全场景智能终端服务和业务开发岗位群,与兰德、天音科技、华为终端等密切合作,建设以一线技师和工程师为主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企业岗位为标准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前台、商务、市场、维修、仓管”现岗轮岗实习基地,打造“能实不虚”的现岗特色系列课程,建成支撑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移动电话测试与维修、手机组装与调试、移动应用开发等核心课程,开展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教学,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如图2。
图2 移动终端和业务应用开发课程开发与实施
(2)以虚助实,打造移动运营与维护岗位群系列课程
针对基站工程和5G全网建设岗位群,考虑到移动通信快速演进和运营商设备安全需要,与华为技术、IUV科技、讯方密切合作,组建华为认证教学团队,建设以VR等现代信息技术为特色的虚拟教学环境和工程现实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以虚助实”,建成5G移动全网建设、基站安装与维护、通信网络优化等核心课程,开展移动通信系统CDIO项目教学,实施1+X或华为ICT认证,如图3。
图3 移动运营与维护岗位课程开发与实施
2 以课岗零距离为目标,构建并实施“二元交织”专业建设途径
学校通过校企多元素交织与对接,以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考核标准五个层面与企业资源的精准对接与融合,创新具有DNA交织融合的专业建设途径,如图4。
图4 “五对接”专业建设途径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探索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校企合作方面,实施行企校共建课程体系,通过教学团队模块化、教学环境岗位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过程工作化、考核标准职业化等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因素与行企人才需求的全面对接。
教学团队方面,组建模块化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如全场景智能终端教学团队、5G全网建设教学团队、5G移动应用开发教学团队。通过“分类成长”,产生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高技能兼职教师为标志的高水平教师;通过“梯队培养”,形成结构合理的专业团队;通过“高端培训”,团队产生ICT领域全系列华为认证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共建师资库”,形成100%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和技术技能卓越的兼职教师团队。
教学环境方面,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融合为目标,以“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助实”为手段,建成集在岗学习、顶岗实习、现岗工作于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建成集“教、学、做、研、培、鉴”六位一体的省级实训基地。打造虚实结合、训战一体全5G业务流程实训基地,建设5G全场景智能终端校内外真实工作岗位训练基地和以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的5G网络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无论是虚拟基地还是真实基地,都提供与岗位工作环境一致的训练环境和训练内容。
教学资源方面,学校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引入行业资源、工程项目资源,打造以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实习实训、技能认证、岗位就业等为核心内容的共享资源库,建成16门专业支撑和核心课程。对校内外中高职学生、员工、社会学习者提供5G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全方位线上资源服务。
引入企业工作任务,打造与工作过程一致的学习过程,将企业真实项目分解为教学项目,将工作任务还原为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全面引入企业工作流程为参照系,以项目牵引、岗位标准推动教学过程的工作化,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流程。
引入行企认证,推动核心能力目标考核改革。考核标准以岗位能力标准为准绳,全面启动1+X证书的落地,推动行业权威证书培训与认证,不同专业方向均建立对接特色证书。以行业认证或顶尖认证为手段,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3 以有效教学为目标,创新并实践特色教学改革
3.1 以全链条岗位项目为依托,构建工学结合高职CDIO项目实施体系
学校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论,围绕移动通信产业链,以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核心思想构建专业CDIO项目,建设包括专业大项目、学期项目、课程项目的三级项目体系。课程项目对应岗位单项技能训练,承载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强调岗位一技之长的养成;学期项目对应岗位复杂技能训练,承载运用多项单项技能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训练,强调阶段性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与运用;专业大项目对应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承载专业综合知识、技能和素养的训练,强调与岗无缝对接的综合能力培养。三级项目均来自企业、行业,并通过校企合作不断更新。
从专业看,整个培养过程由移动通信认知项目、移动智能终端项目、无线站点项目、移动全网建设项目和移动业务应用和开发项目组成,构建了基于CDIO的专业项目实施体系。学习初期阶段从移动通信认知项目出发,通过企业认知、系统调研项目、基本能力训练,以构思、设计角度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产业涉及的产品、系统的认知能力,建立个性化专业兴趣,树立职业发展规划或方向;在学习中期阶段,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站点等项目,进行理学一体化训练,强化教学做一体,建立专业核心能力;在学习后期阶段,通过实施移动工程实现、系统联调、系统运维,以企业实践和校内生产性实习为手段,提升学生移动通信系统运行与管理的综合能力。
从课程而言,每门课程均由工作任务及工作项目组成,课程的考核评定根据学生小组围绕每个工作项目“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完成的情况进行过程考核和成果评定。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考察团队合作精神和岗位胜任情况,形成了基于CDIO的课程实施范式。
3.2 以立体化教学资源为依托,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
学校基于易学易用的学习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基于项目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建立“课前、课中、课后、课下”全方位全时段学习路径,如图5。以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的全面互动,以岗位实景在线、碎片化学习为目标制订面向校内外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
图5 “课前、课中、课后、课下”混合式学习
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保证线上线下内容的对接和融合。线上平台实现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推送和随时性学习,具备完整的教学记录;线下教学注重互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采用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调研报告法等各种新颖活泼的方式组织课堂;采用形成性过程评价,根据可追溯的过程和期末考试综合评价成绩。
3.3 以多样化资源平台为依托,打造“师徒”教学情境
“共建与共享,资源创新”建设全方位教学资源,建成Black Board、智慧职教、学堂在线等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以自主可控、碎片化学习为目标,开发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APP移动应用平台“任我学”,建成省级教学资源库。构建了功能完整的支撑平台和易学易用的访问平台,面向全网开放,实现移动/桌面双平台用户接口访问,如图6。基于立体资源的线上线下“师傅带徒弟”教学情境,有效解决了高职普遍存在的如何在大班中进行“手把手”实操教学的困境,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多终端线上“师傅”。
图6 资源库共享访问平台
3.4 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目标,推动全场景智能终端订单班人才培养
随着5G的部署和应用,整个产业进入万物互联的“全场景智慧生活时代”,围绕多样应用场景发展起来的智能终端设备,已经成为消费者获得智慧体验的重要入口。以手机为主入口,以AI音响、平板、PC、可穿戴设备、车机、AR/VR、智能耳机、智能大屏为辅入口,结合照明、安防、环境等泛IoT设备,智能家居、智能车载、运动健康等重要场景下的用户全场景智慧生活时代已经到来。5G全场景智能终端巨大的市场需求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5G专业服务。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终端系列课程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国家级课程、终端技师团队、省级实训基地等成绩,获得了行业的认可。
为服务产业需求,专业与主流企业积极推动订单班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根据全场景智能终端服务人才需求,签订校企对接合作协议,开展教师认证、建设与岗位一致的校内基地,以企业一线员工和学校认证教师开展基于岗位标准的教学,共同编写针对性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形成与岗位标准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形成“人才需求合作协议组建订单班(宣讲、选拔)共同开展教学(师资、基地、教学资源等)岗位实习(现岗)技能等级认证录用上岗”培养流程,最终输出全场景智能终端岗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 以科技社团和技能大赛为抓手,打造两翼齐飞的成长环境
图7 双翼齐飞成长环境
学校打造精品科技社团“手机维修俱乐部”和“数据恢复俱乐部”等。社团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宣传、培训、比赛等活动。以老带新开展技能培训,实现技术传承和技术积累。举办服务社区、师生等公益活动,既增加社会服务意识,也使学生感受专业价值,增强专业兴趣。社团源于课堂之内,延伸于课堂之外。众多志同道合的爱好者互相吸引、齐聚社团,课余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一起学习、训练、活动和实践,从中获得价值感,并推动课程建设,为专业学习插上兴趣之翼。
学校营造比赛和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和推动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和创业大赛,如“5G全网建设技术”“基站新技术与网络切片”“电子产品芯片级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2188创新创业大赛”等。事实证明,参赛学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胜者心态有助于在专升本、专插本考试或职场中有更好的表现。技能竞赛同时起到以点带面、以赛促学的作用,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了专业自信,为学生打造了腾飞之翼。
4 小结
行、企、校联动,创新覆盖5G产业链岗位群的 “1+4+N”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产业链终端、基站、全网、业务4大岗位群,以移动工程中心为平台,二元交织实现深度校企合作,建成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证、岗、赛融通特色课程体系,开展CDIO项目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动订单培养,以科技社团、技能大赛、职业等级认证丰富专业建设内涵,实现了模式创新。
多层次项目全程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立体化资源赋能混合式教学。专业构建CDIO三级项目体系,以真实工作任务构建项目化教学场景和教学实施;建成多平台立体化教学资源和省级教学资源库,自主开发专业“任我学”APP,实现移动/桌面双平台学习。基于项目教学和立体化全方位教学资源,全力开展混合式教学,打造智慧、泛在学习环境。尤其针对技能训练,建成一线岗位多媒体资源,线上师傅逐步操作,形成线上线下“师傅带徒弟”教学情境,有效解决高职普遍存在的大班现场“手把手”实操教学困境,实现了教法创新。
以岗位能力为中心,通过“科技社团+技能大赛”打造双翼齐飞成长环境,源于课堂之内,延伸课堂之外,围绕专业方向,以无声浸润的方式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增强专业自信,获得专业价值归属,培育社会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科技社团为学生插上兴趣之翼,技能大赛为学生打造腾飞之翼,两者与专业和课程的紧密结合为高职院校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学生成长环境创新。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1+4+N”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和实践产生了显著的成效,移动专业群成为“双高校”立项两个高水平专业群之一;建成省一类品牌专业、省首批重点专业、省级实训基地、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获评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省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等专兼教师品牌;建成国家级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4门;获国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5项,省级以上奖项数十项;2018年以来带动近1000学生通过华为系列认证;近3年,专业毕业生中高级职业资格获取率保持在95%,初次就业对口率超过90%,新生报到率平均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