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现状与保护恢复对策
2021-10-08崔淑军
崔淑军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和草原局,河北 围场068450)
小滦河发源于围场坝上地区机械林场陡林子兴安岭,是滦河水资源较丰富、流量最稳定的一条支流。多年来,由于当地居民过度开垦、放牧和农田灌溉等活动,区域内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抗干扰和自然恢复能力减弱。草场沙化严重,湿地面积萎缩,濒危野生动植物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区域内湿地生态系统脆弱和不稳定(陆健健等, 2006)。2013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2018年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湿地公园总面积250.3 hm2。湿地公园以小滦河为载体,以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整治修复为根本,以现有河流湿地、草本沼泽湿地为基础,以保护与恢复珍贵的草甸湿地资源、护卫京津冀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为目标,建成集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湿地科研与科普宣教、湿地生态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1 湿地资源现状
湿地公园地处内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汇接地带,行政区位于河北省围场县境内西北部坝上地区,与塞罕坝机械林场相毗邻。主要湿地类型为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以小滦河为主,湿地公园境内全长6.4 km,面积33.9 hm2,为永久性河流,流量稳定,全部为自然驳岸,两侧为河柳林。沼泽湿地以草本沼泽和河柳林灌丛沼泽为主,面积151 hm2,常年积水。
湿地公园有植物518种,野生动物273种,有国家Ⅰ、Ⅱ级稀有野生动物黑鹳(Ciconia nigra)、大鸨(Otistarda)、鸳鸯(Aix galericulata)、大天鹅(Cygnus Cygnus)、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等20余种 ;有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手参(Gymnadenia conopsea)、角盘兰(Herminium monorchis)等国家Ⅱ级保护兰科植物和河北省重点保护植物金莲花(Trollius chinensis)等10余种,生物多样性丰富。
2 湿地保护工作成效
2.1 湿地面积增加
通过围栏保护、封滩禁牧、退耕还湿、水系疏通、围堰蓄水等工程措施(张学峰, 2016),加大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力度,湿地面积增加,草本沼泽湿地逐步得到恢复,湿地资源丰富,湿地功能显现。
2.2 生物多样性增加
在湿地公园建设鸟类栖息地、细鳞鲑保护小区、兰科植物保护小区,实施金莲花人工恢复与保护工程,禁止滥捕、乱猎、滥采等行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目前湿地公园现有植物520多种,动物270多种,生物多样性丰富。
2.3 基础设施完善
根据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图1),湿地公园建有管理中心、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防火瞭望塔;宣教中心、宣教长廊 ;主题广场、生态停车场 ;观景平台、湿地植物展示园等。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
图1 小滦河湿地公园规划图Fig.1 Planning map of the Xiaoluanhe national wetland park
2.4 提高社区福祉
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了社区生态环境,通过湿地的保护恢复,自然湿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为当地社区带来更多经济来源。农家游、土特产品售卖、餐饮、民宿不断发展,湿地公园建设用工、管护用工等为社区群众提供就业渠道,增加当地社区群众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福祉。
3 存在的问题
3.1 土地权属不一致,保护与恢复难度大
在湿地公园批建之前,湿地公园的土地使用权属不一致,其中企业开发用地63.3 hm2,政府收储用地10 hm2,个人承包用地87 hm2,村、组集体土地20.5 hm2,水库淹没区60 hm2,耕地9.5 hm2。土地使用权属和利用形式的不一致,给湿地公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带来很大困难。
3.2 湿地公园周边多耕地,点面源污染严重
湿地公园呈狭长分布,并在小滦河流域的低洼处,周边高地被农用耕地包围,面积约233.5 hm2。由于当地是牧区,大面积耕种土豆和青贮玉米,并施用大量化肥、农药,抽取小滦河的水灌溉。因此,农耕对湿地公园造成严重的点面源污染,并使小滦河水量减少。
3.3 过度放牧,湿地萎缩、沙化、栖息地破碎
由于湿地公园地处牧区,湿地水草丰茂,大量牲畜放牧。据调查,湿地公园放牧的牲畜有牛2 200头,马180匹,羊1 650只,常年在湿地内放牧啃食,造成水系堵塞,大面积湿地萎缩,草场沙化,湿地面积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4 小城镇开发建设,湿地公园配套设施用地紧张
由于湿地公园坐落在御道口镇的御道口村,随着美丽乡村和小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加之湿地公园面积较小,原划分的管理服务区大部分是湿地,为了减少占用湿地面积,湿地公园管理服务配套设施用地紧张。
3.5 观光人数较多,对湿地造成不同程度破坏
由于多年来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湿地面积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环境好转。据近2年的统计,每年来此观光人数约20万人次,给湿地公园的管理和保护带来一定负担。
4 保护管理对策
4.1 草场流转,统一管理
针对土地权属不一致、保护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县财政筹集资金约3 000万元,将湿地公园内不同权属的湿地草场按照保护与恢复建设需要进行分类,并全部流转,统一使用年限,纳入湿地公园统一管理。同时根据湿地保护类型确定草场流转价格,常年被水淹没地块每667 m2流转费用500元/a,季节性被水淹没地块每667 m2流转费100元/a,流转年限40 a,流转费一次性付清,同时对地上物品给予补偿。
4.2 退耕还林还湿,控制污染
与当地农户协商,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将公园周边的耕地进行流转,共流转耕地面积65.4 hm2,流转期到第2轮土地承包期结束。根据耕地分布情况及地理位置,进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湿,其中退耕还林面积9.7 hm2,栽植本地乡土树种防护林带;退耕还湿面积55.7 hm2,以栽植金莲花等宿根乡土植物为主,促进湿地自然恢复,扩大湿地面积,有效减少周边环境对湿地公园的污染,同时提高了湿地景观效果。
4.3 封滩禁牧,恢复草本湿地
根据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和地方政府封山禁牧管理办法,在湿地公园周边设置围栏13.4 km,对湿地公园全封闭管理,禁止人畜随意进入湿地。湿地草场流转后由湿地公园统一管理使用,规定放牧和禁牧时间。按照当地气候特点,在每年立秋后15 d定期打草,每年6月1日—9月30日为禁牧期,其他时间划定区域实行限制性放牧。经实地调查对遭到破坏堵塞的水系进行疏通,围堰蓄水,修复萎缩、沙化、栖息地破碎的湿地,疏通水系3.5 km,围堰长1.5 km,蓄水面积43.3 hm2。
4.4 社区共建,缓解设施用地供需矛盾
为使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少占湿地,在政府协调下拆迁部分社区用房,使用政府收储地建设湿地公园停车场1.1万m2。在停车场建设售卖亭30个,提供给社区群众无偿使用,为当地社区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便利。将社区废弃荒地垃圾场进行改造,以社区共建形式建设湿地公园主入口广场1.7万m2,为社区群众提供日常休闲场所。利用邻近湿地公园的村有集体林地建设湿地公园宣教广场3.4 hm2,为社区群众及当地寄宿制小学提供休闲、娱乐及自然教育场所。通过社区共建,有效地缓解了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马广仁, 2012)。
4.5 申报景区,以门票形式控制游客数量
借鉴其他湿地公园成功的管理经验,经当地政府同意依托国有企业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度以公司名义将湿地公园申请为3A级景区,批复景区门票价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对公园进行严格管理,依据湿地公园环境承载力,有效控制人员超量对湿地公园的破坏(宋春玲等,2008;张玉钧,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