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湿地修复实践与路径创新:以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21-10-08段丽杰曾业翔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海珠公园生态

段丽杰 曾业翔 钟 源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海珠分校,广东 广州 510000)

城市湿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城市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是促进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于敬磊等, 200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湿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城市湿地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面积大幅缩减,如何有效保护城市湿地资源迫在眉睫(李雪等, 2015;邵媛媛等, 2018)。国外对城市湿地研究开展较早,20世纪7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开始将城市发展与湿地环境相结合,并在城市规划中综合考虑城市湿地保护。中国从20世纪末开始关注城市湿地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在城市湿地领域已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李春晖等, 2009;张淑娟,2006)。目前,通过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合理保护利用湿地,已成为城市湿地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仇保兴,2006)。广州在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方面成效显著,其中一项颇具代表性的实践即基于城市中央的万亩果园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实现对城市湿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这一创举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建设,也大大提升了区域经济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海珠湿地位于广州中央城区——海珠区的东南隅,是广州新中轴上的生态焦点,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海珠湿地包括海珠湖、湿地一期、湿地二期和湿地三期(表1),湿地内河涌交错,江湖相通,洲渚密布,构成了湖泊、河流、沼泽、果园与河涌水网交融的三角洲复合湿地生态系统,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被誉为“广州绿心”。海珠湖是一个水利与生态相结合的大型人工湖,与周边六条河涌构成一湖六脉的水网格局,兼具调洪蓄涝、污水治理和生态环境营造等功能。

表1 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区域构造及特点Table 1 The regional structures and features of Guangzhou Haizhu national wetland park

2 海珠湿地建设历程回溯

海珠湿地的前身是万亩果园——岭南著名的水果之乡。20世纪80年代是万亩果园发展的鼎盛时期,90年代末随着广州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万亩果园逐渐被城市居住区和工厂包围和蚕食,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直接排入,导致水环境污染、河涌淤塞、生境退化。果园范围内村社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城市“保肺”和村民“保胃”之间的矛盾凸显。为破解这一矛盾,广州市在政策上做出多次尝试,因缺乏整体可持续顶层设计,均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既提高果民收入又保护湿地生态的问题 (湿地中国, 2018)。

2012年3月广州市探索性提出“只征不转”的土地征用政策,获国务院批准而成为全国首创。2015年12月,海珠湿地公园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5月,海珠湿地牵头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提出“无界”湿地理念;2020年1月启动“智慧湿地”项目,同年7月海珠湿地三期建成开园。10年来,海珠湿地屡屡取得突破性成绩,不断拓宽湿地与城市发展互动之路,推动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 海珠湿地建设实践与路径创新

3.1 “只征不转”破土地难题

3.1.1 万亩果园土地征用和原住民安置为破解果农“保胃”与城市“保肺”之间的矛盾,协调湿地保护和城市发展共生,广州市首创的“只征不转”土地征用政策将万亩果园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但不转变农用地性质,作为永久生态用地由政府统一保护、统一管理,村社在留用地上发展集体经济。原住民安置也得到妥善解决(广东林业, 2019):按征地面积的10%(约73 hm2)作为村社的经济发展留用地,对留用地统一进行产业规划,引导村社利用湿地良好的生态效益发展高端产业;投入5.5亿元,按当年政策的“最高标准”为被征地村民购买社保,保障其长远生计;优先聘请被征地村民在湿地从事果树保育、维护管理等工作。这些举措在改善周边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村社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3.1.2 湿地建设资金来源及周边用地规划海珠湿地周边为密集的城市建设用地,通过大规模的征地回收与拆迁安置,并出让土地回收成本均不可行。鉴于此,从投融资两个方面实现湿地建设资金的平衡,通过出让可用于融资的地块获得收益为湿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在建设过程中,依据规划区内12条城中村区位条件及对湿地生态的影响程度,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进行改造。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采取“综合整治”的模式,在延续村庄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划定核心控制区和建设发展区,就地安置村民。其余村庄采取“全面改造”的模式,位于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集中安置到保护区外围,位于保护区外围的居民采取就地安置模式。另外,对周边尚未开展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地区,如中轴线南段地区、琶洲-员村地区等,从控规层面对建筑高度、开发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尽可能与湿地风貌相协调(陈丹, 2012)。

3.2 多管齐下促生态修复

3.2.1 全面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借助自然潮汐恢复水文交换能力。疏通湿地公园39条河涌,利用珠江潮汐水位的变化规律联通珠江后航道,形成“滩涂缓冲区-坑塘蓄滞区-潮道净化区”三级感潮河网,恢复自然潮汐水文节律,依托潮汐动力实现水体的自然循环,加强湿地雨洪调蓄功能,让湿地真正成为“城市海绵”。

(2)通过综合治理有效防控水污染。一是建立污水管控体系,实现湿地周边区域污水管网全覆盖,增强截污纳管能力。同时,配合环保部门排查排污企业,有效打击湿地周边违法排污现象;二是利用生物技术改善水质,湿地一期绿心湖应用“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构建“食藻虫-水下森林”共生系统,通过虫控藻、鱼食虫形成健全的食物链来净化水质;三是建立联控水闸,设34座水闸高效调控水位,利用珠江潮汐水位变化规律,增加水体流动性,盘活湿地水网系统,增强水体交换和自净能力。

(3)打造适宜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海珠湿地依托万亩果园“果退水进”修复而成,生境和植被类型均相对单一,不利于物种多样性孕育。湿地对生境的改良包括:依托周边河涌增加滩涂面积,营造多种生境及植被类型;在边界及内部道路区域,结合地形恢复水敏性小微湿地;在水域较深区域设置生态浮床;用木头、树枝、稻草等搭建形态各异的生态塔等,大大提升了湿地生物多样性。在湿地景观改造过程中,结合植物的花期、果期,合理搭配种植乔木、灌木丛等多样化的有花和浆果植物,满足不同鸟类的食物需求,有效增加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湿地建设中注重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并着力复种乡土植物从而实现植被物种的多样化。

(4)促进土壤修复,加强噪声防治。湿地建设也高度关注土壤和声环境,湿地土壤重金属积累问题尤为突出 (黎珊珊, 2018; 邓雪, 2016),受周边主干道和高速路交通噪声影响也较为明显 (海珠区生态环境局, 2012)。为此,海珠湿地制定化肥农药使用规程,优先使用生物防治方法,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并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开展土壤恢复研究。为减少噪声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在湿地边界种植高大乔木,以生态阻隔方式减弱噪声,并在南环高速路段实施道路隔音工程,同时干预广播和游客噪音污染,多手段控制湿地噪声污染。

3.2.2 强化湿地科研与监测能力良好的生态本底赋予海珠湿地打造生态研究高地的地缘优势,湿地自建设以来与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开展自测、委托监测和联合监测,打造湿地立体监测体系与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全面掌握湿地的动态变化,为湿地科研、有效管控和合理利用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同时,加强与水务、环保、气象等部门的联动,建成一批环境监测站点,通过在线监测实现对湿地整体环境因子的监控,为湿地综合整治提供数据支撑,为突发环境事件提供预警。目前,海珠湿地已建成监测站点14个,其中水环境监测站点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6个、噪声监测站点3个,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掌握湿地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广州市人民政府,2020)。

3.2.3 变废为宝打造“清洁”湿地海珠湿地一直在探索“清洁”园区的构建,致力于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同时打造独特的湿地景观,具体做法包括:(1)废弃苦草的沤肥再利用。自2017年开始,湿地景区将废弃苦草堆放于果树下进行发酵沤肥,既节省绿化垃圾外运成本,又降低肥料采购费用开支,还实现了对土壤的改良,一举达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双重目的;(2)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以废弃木料、砖瓦为材料,加工做成鸟屋和生物塔,构成小型生态系统;利用树枝做成篱笆栅栏,枯死树干打造圆木栈道,废弃的木材插入水塘中供鸟类歇脚。诸如此类景观小品兼具实用和观赏特性,呈现出湿地的自然之美。

3.3 智慧湿地创运营新路

3.3.1 “智慧”管理为湿地信息化发展开启新征程“湿地+互联网”是全国湿地公园信息化发展探索的新路径。2020年1月海珠湿地管理办公室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智慧湿地”项目,成为全国首个“上云”的国家湿地公园,极大地提升了海珠湿地品质。这次合作不是单一的数字技术在生态产业的应用,而是涵盖湿地管理、游客服务、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和湿地文旅文创等各项工作与信息技术全方位的合作。基于“互联网+”模式,海珠湿地将利用更为智能化、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和工具,将“人管”转化为“技管”,全面提升湿地公园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3.3.2 “智慧”管理为湿地科研打造全面互通的数据平台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丰富,资源保护和物种研究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安防和科研力量。海珠湿地和腾讯云双方将共同建设湿地的智能导赏、智能安防及智能监测等管理平台,对湿地公园的人流、水文、气象、空气质量和动植物变化等进行全面和实时的跟踪监测,为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提供数据支撑。未来,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腾讯云的大数据管理、AI分析、腾讯云智能安防等平台推进动植物资料库完善,实现物种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

3.3.3 “智慧”管理为湿地文旅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腾讯云将利用其与生态合作伙伴的技术优势,在游客体验、生态文旅特色创新方面为海珠湿地创造更大的收益,助力湿地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目前,已合作上线海珠湿地“线上入园预约”项目,疫情期间通过“景区码”打卡实施“绿码、红码、黄码”三色动态管理,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散与传播。正在打造的海珠湿地大数据管控平台,将优化完善检票系统、水闸系统、车流量分析系统和人流量统计系统等。此外,“智慧湿地”项目为国际湿地馆、中国自然教育中心等项目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保证建设的顺利推进及后期运营和管理工作的开展,让海珠湿地成为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湿地自然学校”。

3.4 “无界”理念促湿地融合

3.4.1 设生态缓冲,无界融入城市生活基于生态留白理念,海珠湿地与周边社区共建生态缓冲区,将湿地与周边绿地串联形成天然的生态过渡“项链”,有利于打通生物迁徙通道,为湿地野生动植物拓展良好的生存空间,让湿地周边的绿色空间也因生物多样性的提升鲜活起来,同时有利于湿地无界融入城市景观。目前规划的缓冲区位于海珠湖南面、后滘村东面,占地约20 hm2。未来,通过统筹缓冲区内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实现湿地与周边社区的联动发展与共治共享,进一步探索都市生态宜居与经济互动的发展新路。

3.4.2 入创先联盟,无界共享业内经验2017年,海珠湿地携手杭州西溪等8个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国家湿地公园,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提出“无界”湿地理念,意在打破时间、空间、功能、效益的限制,加强湿地公园间的合作交流,拓宽国家湿地公园的创新发展模式。一方面,创先联盟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案例,形成经验共享;另一方面,创新联盟建设公共平台和协作机制,为业内无障碍共享先进经验搭建了良好平台。同时,创新联盟积极开展国际对话交流,输出中国案例和模式,提升中国湿地公园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无界”湿地理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推介和应用,实现对地球湿地更好的保护。

3.4.3 撷岭南菁华,无界承接文化积淀一方面,海珠湿地对于岭南传统地域文化进行了充分挖掘,致力于以有形的景观展现无形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让湿地成为文明的载体,目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对湿地景观的塑造上,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建筑和本土植物赋予湿地强烈的地域特征。其次,体现在对场地中本底元素的利用上。海珠湿地保留园区内大片果林作为基底,继承了岭南特有的基塘农业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特色鲜明的湿地景观。另一方面,海珠湿地在休闲文化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本地风俗习惯。积极打造文化主题功能馆,举办水果文化节,引入非遗沙河粉餐饮配套,开展龙船、粤剧和广绣等岭南民俗文化活动,初步建成了独具岭南韵味的文化名园。

4 结语

当前,生态文明已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竞争内容。海珠湿地利用城央优势,传承岭南生态智慧,已初步彰显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四大效应,在守护城市生态安全、传播生态保护理念、集聚高端企业、助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中国城市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先锋和典范。未来,广州将以海珠湿地为依托,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绿色发展动能,促成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深层次、多元化的结合,构建形态多元、功能复合的中央生态区,提升海珠湿地的“绿心”效应,构筑都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海珠公园生态
Learnable three-dimensional Gabor convolutional network with global affinity attention for hyperspectral image classification
Spatial and spectral filtering of tapered lasers by using tapered 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grating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海珠湿地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