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等离子体联合点阵激光同期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观察
2021-10-08米晶曾颖林琥燕严敏王棽姚敏董继英
米晶 曾颖 林琥燕 严敏 王棽 姚敏 董继英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病变[1],95%痤疮患者都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瘢痕[2]。痤疮瘢痕一般分为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根据直径、深度不同又分为冰锥型(V型)、厢车型(U型)和碾压型(M型)瘢痕。V型瘢痕以“口小坑深”为特点,直径多小于2 mm;U型瘢痕直径多在2~4 mm,深浅不一;基部较平的M型瘢痕直径最大,超过4 mm,边缘相对缓和,基底部常欠平整[3]。痤疮瘢痕的轻重程度给患者带来不同的影响,明显的痤疮瘢痕影响容貌,降低社交自信,给工作、生活和心理带来严重负面影响[4]。萎缩性痤疮瘢痕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激光、射频、微针、皮下分离及手术等[5],我们应用PLASMA和点阵激光同期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21例,效果优良,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针对我科激光门诊收治的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21例,应用PLASMA和点阵激光同期进行治疗。其中,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20~35岁,病程1~5年;Fitzpatrick皮肤分型Ⅲ~Ⅳ型。纳入标准:身体健康的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患者,18~40岁,性别不限,V、U、M三种类型并存。排除标准:近2个月内有暴晒史或既往有光过敏史患者;近6个月内口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经历过化学剥脱或激光治疗的患者;瘢痕体质、孕期哺乳期、吸烟患者;期望值过高患者。术前与患者沟通治疗方案、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伦理审查批号:沪九院伦审26T26。
1.2 术前准备
患者清洁面部(男性患者剃须)后采用VISIA数字皮肤分析系统(Canfield公司,美国)拍摄正面、左45 °、右45 °位标准照片。治疗区域涂抹5%利多卡因乳膏(清华紫光药业)进行表面麻醉,保鲜膜封包。1 h后,再次清洁面部,75%乙醇消毒,给患者佩戴眼罩进行防护。
1.3 治疗方法
根据每一个患者面部不同分型的萎缩性痤疮瘢痕,选择不同的设备进行治疗。首先,采用PLASMA(闪耀离子束,飞顿公司,以色列)中密度定点治疗头,治疗U型、M型瘢痕,参数设置:45~65 w,作用时间0.2 s,d1~d2档位,治疗1遍;然后,针对V型瘢痕及明显毛孔粗大区域,采用点阵CO2激光(超脉冲CO2,科医人公司,美国)DEEP模式进行治疗,参数设置:15~25 mJ,5%密度,1遍;最后,用点阵Er:YAG激光(辉煌360,飞顿公司,以色列)对全面部进行覆盖治疗,参数设置:密度7×7,1 000~1 600 mJ/cm2,2~3遍。每个患者均采用上述方法治疗2次,治疗间隔3~6个月。
1.4 术后护理
治疗后,患者面部皮肤出现红肿,伴有轻度渗液,立刻给予水凝胶敷贴保护创面,外用冰袋冷敷;1 h后更换水凝胶敷贴冷敷,直到疼痛缓解。治疗后3 d内避水,可外用保湿喷雾。3 d后可短时淋浴,不可搓擦,直至痂皮自行脱落。治疗后,患者应严格防晒,肿胀、潮红期禁止饮酒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3个月内禁止进行脱角质及化学剥脱治疗。
1.5 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标准
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3个月,采用VISIA数字皮肤分析系统拍摄正面、左45 °、右45 °标准照片。参考痤疮瘢痕权重评分(ECCA)标准,由3名未参与治疗的专科医师对照片进行评分并记录。a值(分型):V型瘢痕,直径<2 mm,计15分;U型瘢痕,边缘锋利,直径2~4 mm,计20分;M型瘢痕,边缘不规整,直径>4 mm,计25分;b值(分布):瘢痕数量≤5处,计1分;5处<瘢痕数量≤20处,计2分;瘢痕数量>20处,计3分。ECCA分值=a×b。
末次治疗后3个月随访时调查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红斑、色素沉着、色素脱失、新生瘢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人次/总治疗人次×100%。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采用5分法评估:1分为不满意,2分为较不满意,3分为一般满意,4分为比较满意,5分为满意。满意度=(比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治疗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ECCA评分
本组患者治疗前的ECCA评分为243.65±55.56,末次治疗后3个月的ECCA评分为173.81±47.12,改善明显(P<0.001)。图1、2为本组中2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对比。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本组中仅1人次出现色沉,其余患者均无红斑、色素脱失、色沉及新生瘢痕等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
2.3 满意度评分
末次治疗后3个月,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3分3例、4分16例、5分2例,满意率为85%。
A、C:治疗前;B、D:末次治疗后3个月。A, C: Before treatment; B, D: 3 months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图1 典型病例:女,31岁,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Fig.1 Typical case: Female, 31 years old, facial atrophic acne scar
A、C:治疗前;B、D:末次治疗后3个月。A, C: Before treatment; B, D: 3 months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图2 典型病例:女,32岁,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Fig.2 Typical case: Female, 32 years old, facial atrophic acne scar
3 讨论
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激光、等离子体、射频、微针、皮下分离、注射充填及手术切除等[6]。目前,剥脱性点阵激光和等离子体治疗因疗效确切、风险可控,是临床治疗的主要选择。剥脱性点阵激光常用的有波长10 600 nm的CO2激光和波长2 940 nm的Er:YAG激光。微等离子体PLASMA是空气中的氮气被射频能量激发形成的等离子态,有定点和滑动两种点阵模式。剥脱性点阵激光和等离子体治疗通过局灶性光/电热分解作用,对皮肤造成可控的微小损伤,启动组织修复,诱导表皮新生,增加真皮胶原蛋白、透明质酸含量,从而改善瘢痕外观。
PLASMA对亚洲人萎缩性痤疮瘢痕的治疗较点阵CO2激光的色沉风险低,疗效肯定[7]。对于U型和M型瘢痕,PLASMA因其相对均衡的剥脱和热凝固效应,“削峰填谷”作用明确,定点治疗可作为首选方式。但对于V型瘢痕治疗难度大,因其“口小坑深”,PLASMA低能量定点治疗难以作用到基底部,高能量治疗因累及到边缘正常皮肤,易产生严重副损伤甚至形成新的瘢痕。V型瘢痕及毛孔粗大部位虽可选择PLASMA滑动模式治疗,但患者疼痛感强烈,尤其在全面部治疗中,舒适度较差,患者顺应性下降,不愿接受多次治疗。因此,我们在本组患者中选择点阵CO2激光治疗。
点阵CO2激光治疗各型萎缩性痤疮瘢痕的疗效肯定,但对于暗肤色、瘢痕较严重、密集的亚洲人群,大面积、高能量治疗存在延迟性红斑、色沉的风险[8]。我们通过散点状治疗V型瘢痕,小面积、局域性治疗皮脂腺丰富、组织愈合能力强的毛孔粗大区域来限制损伤范围和程度,在获得点阵CO2激光肯定疗效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散点状和局限性点阵CO2激光联合PLASMA定点模式同期治疗,可同时完成V型瘢痕、明显毛孔粗大区域及U型和M型瘢痕的治疗,在确保疗效的同时降低疼痛并控制治疗风险。
点阵Er:YAG激光与点阵CO2、PLASMA比较,其治疗深度较浅,热凝固作用较弱,疼痛感轻,对亚洲人群的治疗风险低,常用于面部紧肤除皱、激光换肤等年轻化的治疗[9]。在点阵CO2和PLASMA治疗后的其他区域,可采用点阵Er:YAG激光,完成全面部治疗。临床观察显示,采用该方法进行治疗时,全面部较局部治疗有更好的疗效,尤其对于面部皮肤松弛的患者。因为全面部治疗不仅均衡了治疗区域与非治疗区域之间的色差,更重要的是全面部皮肤质地的改善和皮肤张力的提高,使得毛孔粗大、瘢痕的凹陷在视觉上变浅。在进行全面部紧肤治疗时,我们要避免因热效应导致皮下脂肪消融而导致的皮肤张力降低。点阵Er:YAG激光治疗控制了治疗深度,降低了融脂风险。疼痛感降低、色差改善、皮肤紧致、毛孔粗大改善、视觉上瘢痕变浅等都是患者治疗顺应性提高且满意度提升的因素。因此,点阵Er:YAG激光是同期点阵CO2联合PLASMA治疗萎缩性痤疮瘢痕的必要补充。
本组21例患者中,1例患者在第2次治疗后出现色沉。我们分析认为,该患者有一处瘢痕直径约0.7 cm,两次高能量治疗间隔3个月,皮肤没有完全修复,造成局部炎症后的色沉。今后对于此类患者应延长治疗间隔时间,加强防晒,同时考虑局部填充,应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满意度调查发现,3例患者满意度一般(3分)。我们认为这3例患者萎缩性瘢痕均较严重,2次治疗虽有改善,但仍未达到患者的预期,可考虑增加治疗次数,以进一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我们采用微等离子体联合点阵激光同期治疗面部萎缩性痤疮瘢痕,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