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艾滋病的抗感机制研究
2021-10-08刘斌志周海镁
刘斌志 ,周海镁
1.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重庆 沙坪坝 401331;2.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47
1 问题的缘起
艾滋病,又被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继而引发多种病原体感染和恶性肿瘤的临床综合征。艾滋病是一种具有很大危害性的流行性传染病。自从1981 年在美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开始,全世界的医学研究人员已经和艾滋病斗争了40 年,但是仍然没有研制出根治艾滋病的特效药或者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的艾滋病疫情目前处于低流行水平。然而,虽然流行状态处于低水平,但是HIV/HIDS 人数基数大,且近年来感染人数呈现增速趋势。近年来,青少年艾滋病人数增速快,所占艾滋病患者比例大,特别是青年学生艾滋病新发感染数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在青少年艾滋病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一些特殊的现象值得注意,即:虽然有些青少年发生艾滋病易感行为,经历了易感艾滋病的危机,但是最终成功化解了危机,并且经历危机后对艾滋病和自我都有了更多的认知。换言之,部分青少年虽然有发生过“约炮”、无保护性行为或者多性伴侣行为等不安全行为或者经受过HIV 感染危机,但没有感染HIV。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拟探究这些青少年对艾滋病具有免疫力的原因以及免疫力发生作用的机制。
学界对青少年艾滋病议题的关注度一直很高,并且随着近年来媒体对艾滋病的关注和传播,大众对艾滋病的知晓度也越来越高。研究者通过关键字“青少年”和“艾滋病”在CNKI 搜索,就发现相关文献资料1 000 多条,从2004 年至今,每年的文献研究都在100 条以上,可见学界对于青少年艾滋病的重视和关心。据文献资料显示,学界对青少年艾滋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主题:青少年对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易感行为发生状况的调查、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的相关影响因素探究、青少年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以及青少年艾滋病的防控策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一是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感染人数基数大,感染速度在增快。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估计,全球每天有5 700 例新发HIV 感染者,其中约有1 855 例为15~24 岁青少年[1],占比32.5%。2011—2015 年,我国学生艾滋病感染病例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部分地区青少年新发艾滋病感染者约占全部新发艾滋病感染者的42%[2]。二是青少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在提升,但呈现知识层次浅显化状态,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知识知晓率也有较大差异。首先,青少年的艾滋病系相关知识知晓率在提升,但是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罗健斌等研究显示,广州高年级大学生2014—2018 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仍然低于吉林省的同期监测结果[3]。其次,青少年艾滋病相关知识呈表浅特征。赵芮等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正确回答与HIV 病毒携带者共饮一杯水、拥抱或者蚊虫叮咬、打喷嚏等行为不会感染HIV 病毒的学生仅有18.60%(252/1 355),但12.84%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性行为之后清洗私处就可以避免HIV 病毒感染,另有28.27%表示不知道[4]艾滋病的防控知识。最后,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也有差别。一方面,一本院校男性行为人群(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高,是非一本院校的1.18 倍;另一方面,文史类的知识知晓率是理工类的1.43 倍[3]。除此之外,青少年实际生活中存在知行背离现象,即:青少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度较高,但高危行为发生率不低。高建美等对成都市郫都区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性观念趋于开放化,22.87%的大学生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只有59.10%的人使用了安全套[5]。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MSM 群体在性行为中的安全套使用率比其他低风险群体更高。武汉市120 名大学生MSM 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是90.9%,发生同性性行为者中有85.3%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6]。三是青少年呈现出预防艾滋病风险意识低和艾滋病检测咨询使用率低的状态。多项研究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性观念逐渐开放,但性安全意识却不足,学生总体检测率不超过5%,即使是有性行为的学生也没超过12%[7]。梁海旭、温萌萌研究结果显示,曾做过HIV/HIDS 检测的青少年分别是3.1%和2.8%[8-9]。四是大学生群体HIV 感染疫情严重。近年来,青年学生HIV感染/AIDS 病人快速增加。2011—2015 年期间,我国15~24 岁的学生HIV 感染者人数年均增长率高达35%,60% 以上的感染发生在18~22 岁大学生之间[10]。五是青少年艾滋病防控策略越来越多样化。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是一个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式,学者们也在不断探索针对青少年的有效艾滋病教育策略。不少研究者提出多元教育方法.韦琳、王铮等人认为参与式教育、同伴教育和综合干预措施是有效的艾滋病教育方式[11-12]。陈天麟、马迎华认为,全面性教育是抵御AIDS 的有效方式[13]。马迎华还强调要通过加强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使预防艾滋病教育在高校深入有效地开展,并构建知信行模式和健康教育模式[14]。除此之外,李梅等提出,数字游戏在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可接受性[15]。总而言之,我国青少年艾滋病的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框架在不断扩展,研究内容得到充实,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早些年,青少年艾滋病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查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发展状况;紧接着,学者们又开始探究青少年HIV 知信行的影响因素;近些年,许多学者从青少年群体、政府、社会等多个社会主体出发,深入探索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各种策略。由此而来,整个学界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细化,内容不断得到充实。
我国青少年艾滋病在研究取得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的流行性病理学调查研究较多,而深入探索的定性研究较少。在研究内容上,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青少年如何被艾滋病病毒感染,但基本没有研究者注意到哪些因素能够让青少年抵抗HIV 的侵袭而不被感染。基于这些研究现实,本研究将以优势视角去探索可以成为青少年抵抗HIV 感染的要素、青少年的艾滋病免疫机制的发生机理。
2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理论框架
本研究采用的理论框架是免疫系统理论,尝试引入生物学研究中的免疫系统理论来解释青少年艾滋病免疫的发生机制。免疫系统给人体以持续而有效的保护。人们长期在各种致病的微生物环境中却很少生病,是因为人类机体的免疫体系能够阻挡自然界各种病菌的入侵,从而免除疾病。除此之外,有的人在感染某种疾病治愈后会减小再患此类疾病的可能性,这是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后在有效保护人体。现代免疫医学认为,免疫(immunity)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能够自动识别“自身成分”和“异己成分”,排除异己维护自身身体健康的一种生理性的防御机制[16]。总的来说,免疫有6 种基本特性,分别是识别自身和非自身、特异性、多样性、免疫记忆、转移性和耐受性。免疫的基本功能体现在对免疫反应性的识别和清除上,主要是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ance)和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三种功能,它们分别有不同的生理性(有利)和病理性(有害)表现。免疫防御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指宿主抵御和清除入侵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保护作用,其生理性表现是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抗原,病理性表现是变态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监视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发生肿瘤,即机体一旦识别肿瘤细胞就调动免疫系统在其形成肿瘤组织之前将其消灭的功能,其生理性表现是清除突变或者畸变的恶性细胞,病理性表现是肿瘤发生或者持久病毒感染。免疫自稳指机体清除在新陈代谢中自身衰老或者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而维持体内生理平衡的功能,其生理性表现是清除损伤或者衰老细胞、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病理性表现是自身免疫病。
免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首先会经过初次应答,然后免疫状态会保持一定的时间,在这期间如果遇到同类微生物便会引起再次免疫应答,机体可以快速将其清除,并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其中,初次免疫应答过程如图1 所示。
图1 生物免疫中初次免疫的应答过程
免疫应答(immune reaction)是指免疫活动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并将抗原破坏和清除的全部过程,其应答方式主要是活化、增殖和分化。医学界将其按照应答特性分为特异性免疫应答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其中,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指抗原刺激相应T 细胞或者B 细胞的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又称先天性免疫,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没有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免疫应答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抗原呈递和识别阶段(启动阶段)→活化、增殖和分化阶段(诱导阶段)→效应阶段(图2)。启动阶段是指T 细胞或者B 细胞对APC 呈递抗原的识别,诱导阶段主要包括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成效应细胞的过程,效应阶段主要包括应答过程产生的致敏T 细胞和效应物质对靶细胞或抗原的作用,发生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17]。
图2 免疫应答过程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首先,研究者十分注重与被访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在访谈中注意营造轻松且安全的氛围。其次,研究方式上,采用无结构式访谈方法,从交流互动中去探寻和解释。研究人员注重从被访者的情感经历、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实践的情境中解读被访者的行为和动机,探寻他们不曾注意的想法和感受。研究中,不但有对被访者的发问,倾听被访者的生命故事叙述,双方还会对于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最后,访谈的交流互动并不完全聚焦于取证和测量,而是基于受访者独特个体的历程的“生命解读”。在选取研究对象时,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主要通过加入QQ、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上关于艾滋病和“约炮”的社区成员的发言,发布关于招募对象的消息,然后通过滚雪球抽样和目的抽样选择访谈对象,确定访谈时间和地点。除此之外,还通过一些社交APP寻找被访者。在访谈之前,研究者向被访者说明此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处理方式,并保证资料仅作为研究所用,不会泄露被访者的个人信息或将资料他用。此次研究设计从2020 年5月开始构思,并于2020 年6 月开始寻找并选取访谈对象,至写作之前,笔者共访谈了15 位被访者,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总和时间是2 小时左右。被访者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3 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的发展进程
抗感机制是指青少年在生命历程中曾遇到感染艾滋病风险事件时,经过一些自己的努力或者外界力量的帮助最终没有被感染艾滋病的发生机制。在生物医学上,免疫发生机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免疫监视阶段、免疫识别阶段、免疫激活阶段、免疫效应阶段(图3)。基于医学免疫发生机制和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本研究将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分为五个阶段:免疫监视阶段→免疫预警阶段→免疫激发阶段→免疫效应阶段→免疫增强阶段。这五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既包括心理层面的变化,也包括行为方式的改变。
图3 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演示图
3.1 免疫监视阶段
3.1.1 内涵和特征
免疫监视阶段是指青少年个体自身处于整个社会(包括社会舆论和其他外部压力)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控制之下而没有实施易感艾滋病的行为。此时,青少年的特征主要表现为:生理上健康状况良好,没有感染HIV 病毒;心理上对艾滋病有一些排斥,认知上缺乏预防艾滋病风险意识;行为上没有任何易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一般指吸毒、无保护性行为),并且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参与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社会特征表现为始终处于社会对艾滋病的监测之下。
3.1.2 主要影响因素
在免疫监视阶段,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朋辈互动和大众传媒四个方面。首先,学校是青少年艾滋病预防教育的主要阵地。国家非常重视从学校去开展青少年艾滋病防控,致力于营造青少年艾滋病疫情防控政策环境。有研究统计,从1992 年至今,教育部等相关部委发布了34 个关于学校预防艾滋病的政策文件,涉及对象包括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内容主要包括提升预防HIDS 和性病的危机意识、进行相关健康知识教育。文件明确规定了将艾滋病和性病预防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课率以及学校预防HIV 教育处方的发放率[18]。其次,家庭的性教育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对青少年有一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会受到家庭成员的很大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的影响。研究显示,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较开放的父母更多地注意到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更容易为青少年传递性知识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醒青少年要在社会交往中注意保护自己。研究中就有被访谈者说:“初中时我爸爸就开始对我进行性教育,也谈到艾滋病之类的传染病,让我出门在外时要注意保护自己。我觉得不管男生女生,知道这些都非常重要。”再次,朋辈互动对青少年的艾滋病观有很大影响。即青少年个体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态度和易感行为的发生率受到朋辈的很大影响。访谈者就有人说:“我之前没有了解过艾滋病,但是一次寝室夜谈我们聊起了艾滋病的事情,后来我就去网上查了一些关于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个人觉得我们应该学会保护好自己。”最后,大众传媒是否积极进行艾滋病防治教育宣传对青少年有很大影响。现在是网络时代,大众传媒飞速发展,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宣传教育上发挥着内容更新速度快、传播形式新颖的优势。例如,有的受访者说:“去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上了热搜,大学生艾滋病感染数据让我突然感受到一丝危机,加上学校的宣传,我便去了解了艾滋病的一些情况。”综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朋辈互动和大众传媒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对处于免疫监视阶段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值得我们去关注。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少不了沟沟坎坎,少不了风风雨雨。迎难而进,需要更多共识的凝聚,需要更加坚定的改革自觉。
3.1.3 核心动力
免疫监视阶段的核心动力是社会控制力。社会控制是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及与之相应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社会控制按照性质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两种控制的区别在于:硬控制是利用法律、纪律、政权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软控制是利用舆论、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19]。免疫监视阶段既包括硬控制也包括软控制,但主要是软控制。处在免疫监视阶段的青少年在强大的社会控制力下,会放弃或者减少易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这些社会控制力主要是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软控制力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硬控制力。其中,软控制力发挥效用更明显。访谈中,受访者就谈到:“我有时候逛知乎,看到不少人写自己感染艾滋病的经历以及后续治疗的痛苦。但是下面评论大部分都是在骂作者不自爱,看起来好可怕。”“我们闲聊时曾谈过这个话题——假如一个艾滋病病人在路上举着牌子需要拥抱,你们会去抱她吗?好几个人的答案是会害怕,不愿意”。“假如我被感染HIV,我的父母可能要跟我断绝关系,我也会因为让他们蒙羞而悔恨终身”。当然,强控制力也不能少,如有的受访者说:“听说得了艾滋病不能当公务员,我还期待着考公务员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呢。”总之,正是软控制力和硬控制力的互补和结合,才达到了阻止处在免疫监视阶段青少年的“危险意识”的萌生和“冒险行为”的发生。
3.2 免疫预警阶段
3.2.1 内涵和特征
免疫预警阶段指的是青少年个体开始受到特定事件(自身经历的或者周围人正在经历的)的刺激,感受到艾滋病可能威胁自己生命健康的时期。处于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具有以下特征:心理上开始对自身遭受HIV 感染有所担忧和警觉,认知上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开始关注,社会特征上感受到特定危机事件的压迫或者威胁,行为上尝试采取一些方式躲避压力事件带来的风险。
3.2.2 主要影响因素
笔者将免疫预警阶段青少年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即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当前危机事件。首先是直接经验,指青少年曾遭遇过的类似事件或者自己曾参与过一些活动而积累的知识经验,既包括早期经验,又包括知识积累。曾经经历过一些类似压力事件的青少年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会有更强的危机事件敏感性,愿意及时收到预警信号,可以以平和的态度去对待该境遇,想得到更合理的处理方式。访谈者有人说:“在我和这个人交往中,我感到他说话和做事不一致,特别像我之前遇到的有个人,让我感受到不安”“之前做过艾滋病宣传活动的志愿者,了解到一些相关健康知识,当我第一次约的时候,条件反射是一起做一个艾滋病检测,保证自己的身体不受到伤害。”其次是间接经验,主要是指他人事件,包括熟人经验和媒体报道案例。曾经看到过周围人或者媒体报道的受到艾滋病威胁或者在失范行为发生后感染HIV 的案例,会让处于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更容易放弃易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例如,有的受访者说:“当时和那个人约好了时间地点,但是在出门之前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出去约后被感染艾滋病的人,心理还是特别怕。”最后是当前危机事件,其影响性在于当前危机事件的紧迫性、严重程度。当青少年遇到的危机事件只是简单事件时,其比复杂事件更容易解决,比如在约会时警觉到对方可能有易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可以选择一些健康检查方式验证或者与对方解除关系。有的受访者告诉我们:“我们一起玩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手机里竟然有好几个约P 的社交软件,还发现他身上有些红斑,吓得我赶紧穿上衣服找了个借口溜了。”
3.2.3 核心动力
处在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能够顺利度过这个阶段的核心动力是心理动因力。心理动因力主要包括自我关注、自我照顾和自我保护。首先是自我关注。自我关注指青少年敏锐感觉到自己此时的危险处境。即在遇到艾滋病预警信号的时候,青少年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并把关注点转移到自己当时的危机中。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行动。处于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在危机到来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处境,并做出合理预判,对其选择合理行动度过免疫预警阶段非常重要。如有受访者说:“幸好我发现得及时,否则就被他骗了。”当然,这里的自我关注还包括关注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做出反思。有的受访者告诉研究人员:“我当时特别想出去‘发泄自己’,但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这种想法的危险性,如果我去第一次,后面可能我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其次是自我照顾。自我照顾是指青少年在感受到自己处在危险处境的时候,能够有“生命至上”意识,并以这种意识去抵制眼前的诱惑。当青少年面对多种诱惑时,需要启动自我照顾意识去消灭内心的一些可能让自己感染HIV 的不安全行为的欲望。有的受访者说:“眼前的花花世界让人迷醉,然而心底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要赶快离开,否则我会陷入。”最后是自我保护。自我保护是指处在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拥有保护自己生命健康的意识和调动已有保护自我的知识的能力。处在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在意识到危险处境时,会把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位,并能够调动已有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重要。有的受访者还说:“他长得很帅,对我也非常好,但是在我突然发现他是‘海王’时,第一反应就是他这么迷乱的生活可能已经感染了艾滋病。”总之,心理动因力是帮助处在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逃离危险的核心动力,既包括在危机处境中青少年对自我处境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和保护自我生命的意识,还包括青少年调动已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3.3 免疫激发阶段
3.3.1 内涵和特征
恰如免疫理论里面的免疫激活阶段,免疫激发阶段指青少年处在有艾滋病感染风险的持续威胁中,个体自身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自己的处境,并主动与社会互动,努力寻求社会支持以抵抗危机事件。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主要特征是:生理上个人健康受到危机事件的威胁;心理上对HIV 感染风险高度焦虑,但是也在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行为上主动寻求外界帮助。
3.3.2 主要影响因素
青少年处在免疫激发阶段,其受到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强调的是青少年个体自身积极寻求与社会互动,以此获得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或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或者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网络指青少年自身可以直接接触的亲戚、朋友或者同事。社会支持包括工具性支持和表达性支持,工具性支持主要包括引导、协助和有形支持,表达性支持主要是心理和情绪支持。社会网络的宽度和密度以及亲密伙伴之间的向度和深度,共同决定了青少年获得社会支持的可能性,社会支持网络的强度又影响了青少年获得社会支持的有效性。所以,处在免疫激发阶段的青少年自身的社会互动网络、亲密伙伴对其成功度过这个阶段有很大的影响。具体而言,青少年获得社会支持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青少年有较宽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网络是个体生命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但是拥有开放性且更宽的社会支持网络将更有利于青少年寻找到有效的支持:一方面青少年的社会网络越宽,越容易寻找到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亲密伙伴越多也会更容易得到情感性支持。有受访者就谈到:“和那两个网友约后贼害怕了,一时也没有想到要怎么办。越在网上看那些越觉得自己可能已经被感染了,但我又不想暴露自己有过约炮的行为,我觉得这会影响我的声誉甚至会让我的工作受到影响。想着我有几个当医生的朋友,咨询后心里放松多了。”二是青少年能够认识自己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需要青少年自身去寻找,但是认识到自己有哪些社会支持可以寻找是前提。免疫激活阶段的青少年需要认识到自己的社会支持来源,包括学校、社会工作机构、相关政府部门等正式支持和亲人、朋友、同事、非营利组织等非正式支持。如有一名受访者说:“心理欲望特别强烈,发现自己几乎快控制不住自己,想要出去释放,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又害怕这种想法受到嘲笑。有一天突然想起或许可以从学校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得到帮助,于是找到她,没想到老师并没有让我觉得羞愧,反而给我讲了许多艾滋病知识和控制自己的方法。”三是青少年有开放的求助心态并采取行动。处于免疫激发阶段的青少年害怕泄露个人隐私而受到社会压力,在免疫激发阶段较少求助他人。但事实上,处在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需更多地向外界寻求社会支持。一个受访者谈到:“你也知道同志圈是比较混乱的。经历几段恋情后,我非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我害怕被周围人发现我是同性恋,更害怕假如自己真的因为谈过几次恋爱被感染艾滋病,他们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我。后来科研压力大,集聚的心理压力也越发严重,于是我去找了心理医生并鼓起勇气做了身体检查,终于石头落了下来。”综上,影响免疫激活阶段的主要因素是青少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包括青少年在持续的危机中发现自身所拥有的社会支持资源,并以开放求助心态积极采取行动去获得社会支持。
3.3.3 核心动力
处在免疫激发阶段的青少年顺利度过该阶段的核心动力是社会互动力。社会互动力指免疫激发阶段的青少年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主动与社会中的其他个人或群体相互沟通、了解,在互动中获得更多的自我保护信息,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知识技能的能力。社会互动力分为社会联系、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首先是社会联系。社会联系指处在免疫激活阶段的青少年与个人生活系统中其他个体(家人、朋友、老师或同事)或者组织(工作单位、兴趣社团)保持联系,避免个体原子化。个人与社会如同节点与网,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正是链接各个节点形成网的那一根根线条。当青少年处在持续的感染艾滋病的危机压力之下,个人心理会极度焦虑害怕,担心和怀疑自己身体健康,更害怕压力事件带来的社会压力压垮自己。在这段时间里,青少年只有与社会中其他人保持联系和沟通,与外界保持交流互动,才能避免个人逃避社会、封闭自我。反之,青少年积极与外界联系,有利于获得新的信息和能量以帮助其去做出一些正确行动消除压力。一个受访者说:“感谢那段日子没有把自己关起来,而是主动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否则自己的心态可能要崩溃。”其次是社会沟通。社会沟通是指处于持续压力事件中的青少年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一种目的式沟通,主要是指身处高焦虑和高压力的青少年主动寻求与学校老师、同学、社工、艾滋病检测咨询机构或者其他心理学专业人士的沟通,说出自己的处境,试图通过沟通获得帮助和支持。事实证明,这些沟通对处在这个特定阶段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有的受访者说:“那种天天处于恐惧的日子太难受了。他一直软磨硬泡的‘约我’,我已经婉拒了好几次,而且传闻他乱搞有艾滋病,但是我又怕直接拒绝让我丢了饭碗,不知道如何应对才好。于是,想要获得帮助但又害怕暴露自己的我,就匿名发了一个帖子,没想到遇到一个社工,他和我说他遇到的类似案例,然后和我一起分析了我的情况,给我提出一些建议,还陪伴我那一段日子。”最后是社会活动。社会活动指青少年发挥自我主体性,主动参与社会组织的关于艾滋病防治教育活动,比如学校的HIV宣传活动、非营利组织的关爱HIDS 病人的活动等。青少年在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中,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并提高自我认知。比如,参加艾滋病知识讲座,可以学到更丰富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自己。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有没有性生活经历,学习艾滋病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青少年在社会联系、社会沟通和社会参与中表现出来或者获得提升的社会互动力给予其自身许多能量和支持,是其成功度过免疫激发阶段的核心动力。
3.4 免疫效应阶段
3.4.1 内涵和特征
免疫效应阶段指成功应对了免疫激发阶段危机的青少年,通过自我的努力和外界力量的支持成功消除压力事件并度过危机的过程。这个阶段的青少年有以下特征:生理上,个人生命安全由非常危险转变为安全状态;心理上,紧张焦虑与行动、希望感并存;行为上,尽最大努力与压力事件做抗争。其间,他们在受到既有成绩的影响下,会积极采取下一步行动,从而感受到高峰体验和成就动机。除此之外,还表现出处于持续的社会互动、社会支持与社会关怀的状态。
3.4.2 主要影响因素
免疫效应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青少年个体能力,包括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知识域和自我控制力。处于免疫效应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经历了免疫激发阶段的斗争,他们有着强烈的“战斗意识”,在面临HIV 感染风险的时候,青少年的自我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一是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影响青少年对事件的认知和对自我的关注。当青少年有自己的理想,对自身的未来有强烈憧憬、充满信心的时候,其自我价值感更高。有着高自我价值感的青少年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心自己的生活、理想和未来之中,更利于其发挥免疫效应,走出持续的危机处境。免疫效应阶段的青少年需要把免疫激发阶段他人对自己的支持力量与自我的力量相融合,产生心理作用来达到免疫效应,而自我价值感就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力量。二是青少年知识域的宽度和深度影响其保护自我的能力。知识域是指青少年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的宽度和深度。相关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呈现表浅阶段。许多人知道艾滋病传播的三种途径,但对艾滋病传播的原理不清楚,对暴露后的治疗也缺乏了解。有研究显示,青年学生对艾滋病非职业暴露后药物预防(nPEP)知识知晓率为16.5%[20]。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治疗应该成为青少年生活技能知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对免疫效应阶段的青少年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三是自我控制力决定青少年的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力指青少年在面临危险或者困境的时候,对自我行为的控制能力。免疫效应阶段的青少年需要较强的控制力来控制自己的某些不合理欲望。一方面,当自己产生了一些可能会使自己陷入感染HIV 风险的想法时,青少年需要用自控力来消除风险。有受访者说:“之前一直是有套,后面觉得很没意思,想要尝试不穿雨衣的感觉。”另一方面,面对对方的引诱逼迫或者身份难以直接拒绝时,青少年也需要自我控制力来清除HIV 感染可能性。有的受访者提到:“她好几次提出想要无套,作为男生当然无套更舒服,但我还是不敢用一生去做赌注。”综上,青少年的自我价值感、知识域和自我控制力会对其自身度过免疫效应阶段产生很大影响。
3.4.3 核心动力
免疫效应阶段青少年的核心动力是危机应对力。危机应对力即青少年在面对易感HIV 高危行为风险时,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的能力。危机应对力包括危机分析能力、危机缓解能力、危机消除能力,这几种能力发生作用的时间既有先后次序,又相互作用。解决危机是一个过程,首先是分析危机,然后是缓解危机,最后才能转化或者消除危机。首先,危机分析能力是第一个发挥作用的能力。青少年遇到持续的危机压力时,内心备受煎熬,心情十分焦灼。但是,免疫效应阶段的青少年会努力寻求解决办法,而寻求解决措施的第一步就是冷静、理性地分析事态的发展阶段、外部威胁的强弱以及解决具体问题自身可以调动的资源。这既需要对外部事件和情境进行理性分析,还需要对自我的认知、知识、能力和资源进行分析。危机分析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青少年攻克危机的方向,起到基础性作用。青少年在分析时,能否在压力和焦灼下保持理性对其能否正确分析危机有很大影响。其次,危机缓解能力是第二个发挥作用的能力。危机缓解能力指青少年在对危机事件进行理性分析后选择一种方式去缓解危机的能力。免疫效应阶段青少年面临的危机不是简单的一两步就可以化解的危机,危机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分析危机的基础上,青少年需要选择一种方式使得危机事态得到缓解,一步一步去化解危机。危机缓解过程中,青少年需要做多种不同尝试,危机缓解能力主要在于青少年是否在危机面前做出缓解危机的选择和行动。最后,危机消除能力是化解危机最后发挥效用的能力,也是对化解危机起到关键作用的能力。消除危机既包括直接清除问题本身,也包括转危险为机遇。在免疫效应阶段,经过之前对危机的理性分析、采取措施使危急状态得到缓解,青少年将外界支持与个人力量相结合,共同应对危机状态,经过反复较量,最后消除危机。在这一过程中,青少年的消除危机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其做选择的果断力和做事的行动力。有受访者说:“去酒吧混了几次后内心极度恐慌,做梦都是关于被感染的梦。我知道可以去疾控或者医院检查,但是我害怕被人知道,也不好意思跟朋友说这件事。于是,买了各种试纸来测,但是又怕试纸不准确,毕竟这个潜伏期好几年,万一是真的就完了。然后又各种网上查资料,进入恐艾QQ 群问大家。最后,经过几周的自我挣扎后,还是鼓起勇气去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是我再也不敢随便去混酒吧了。”“那阵子不停地受到上司的侵扰,一次出差他直接把我堵在酒店,我当时简直就崩溃了。一直都在纠结要不要离职,一边是养活我的工作,一边是上司无尽的骚扰。后来,我想起和社工的聊天,不管在哪里工作都能养活自己,但是万一染病就是一辈子的事情,我父母还要被世人唾弃。最后,果断找朋友帮忙逃走,并选择离职”。
3.5 免疫增强阶段
3.5.1 内涵和特征
免疫增强阶段指青少年在消除HIV 感染高危风险事件后,对艾滋病防治有了更积极的认知、态度和自我保护行为,树立较为科学的艾滋病免疫观的过程。在这段时间里,青少年呈现的特征分别是:生理上,不再受到艾滋病感染的威胁,身体安全得到保障;心理上,免疫效应阶段的高度紧张情绪得以缓解,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行为上,日常生活中更注重艾滋病的预防,并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中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认知上,更加认同学习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对艾滋病人也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除此之外,他们还更多地体会到社会支持和关怀对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性,也更愿意去帮助他人。
3.5.2 主要影响因素
免疫增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我概念。罗杰斯把自我概念界定为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看法,包括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知觉和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和评价三个部分。一方面,青少年对自己的知觉和评价包括自我价值、自我能力、自我定位。自我价值体现在青少年对自身价值的肯定,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在经历免疫激发阶段和免疫效应阶段后,自我价值感较高的青少年会更主动去反思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收获,有利于提升其自身对艾滋病的认知。自我能力体现在青少年相信自己今后有能力成功应对此类危机事件。在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对自我能力的肯定能够很大程度提升其自我认同,促进其自信心的提升,这对于其今后遇到类似危机时快速做出决定以保护自己有重要意义。自我定位体现在青少年是如何给自己进行个人定位的,例如对自己的行为方式是否认同、对自己今后的生活是否有规划等。另一方面,青少年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评价以及对环境的知觉的评价也是免疫增强阶段的重要影响因素。青少年对自己在免疫激发和免疫效应阶段寻求到的社会支持,可以提升他对他人和社会的感激与信任,而对他人和社会信任感的增强又会促使其日后更敢于向社会求助。例如,有受访者说:“经历这些事后,我更愿意相信我自己,在遇到困难时我还是能寻找到支持的。以后如果遇到别人在这种关键时刻向我求助,我也会不遗余力去帮助他。”总之,免疫增强阶段的青少年对自我的评价、对他人和环境的评价对其免疫力增强有一定的影响。
3.5.3 核心动力
免疫增强阶段的核心动力是主体反思力。主体反思力指青少年在经历了一件或者多件事情后自己主动去对事件进行从头到尾的回顾、深度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一般而言,青少年在经历了免疫监视、免疫预警、免疫激发和免疫效应阶段后,对自我心路历程和艾滋病有很多的反思,而反思的深度以及反思后对自己的免疫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个体的主体意识和反思能力。主体反思力来源于青少年个人的自我主体性,即青少年个体在自我主体化法则下塑造自我形象和自我概念、构建自我主体意识并用于指导自我行为的过程。青少年的自我主体性可以推动其在免疫增强阶段实施反思行动。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反思的内容不但包括青少年自我,还包括艾滋病本身和社会环境。一是青少年对自我的反思。从免疫监视阶段到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自身的身体、心理、认知和行为都改变了很多:心理上从焦虑、紧张到高度焦虑,最后释放压力;身体上从高HIV 感染风险到最后的消除风险;认知上从低艾滋病风险认知到高风险认知;行为上从HIV 感染风险行为到低HIV 感染行为。在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发挥自我主体性,主动对自己的抗感HIV 历程进行反思,做到真正认识自己,包括自我价值、自我知识水平、自我认知水平、自我行为的合理性、自我能力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但会认识自己,还会提升自我。据成功命题研究,青少年会因为自己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小事件激励自己继续朝着之前努力的方向去做下一件甚至下下件事情,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自信心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青少年还会增加个人社会经验,在今后遇到类似危机事件时能够更迅速地做出应对并化解危机。受访者中有人说:“经过这件事,我仿佛捡回了一条命,我现在就特别感谢当时的理性,这件事也是对我今后行为的警醒。”“那件事情过去后,我真正发现艾滋病离我并不遥远。要想健康的活着,主动学习自我保护知识技能太重要了”。二是青少年对艾滋病的反思。青少年在经历感染HIV 高风险后,反思艾滋病是其免疫增强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思内容主要包括:艾滋病感染知识原理、预防艾滋病感染的风险意识、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艾滋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如何处理易感艾滋病突发情况。有的受访者谈到:“现在理解到患艾滋病的人社会压力好大,内心应该备受煎熬吧。希望社会对他们少一些歧视,多一些关心和支持。”三是青少年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个人是社会化的产物。在艾滋病抗感历程中,青少年一直受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青少年在免疫监视和免疫预警阶段,受到了环境中关于艾滋病宣传的影响,比如新媒体等社会传媒和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另一方面,青少年在免疫激发阶段和免疫效应阶段寻求社会支持来抵抗HIV 感染是受到社会影响的另一种体现。青少年在受到社会影响之后对艾滋病防治教育效用的反思,对个人遇到困境主动寻求并获得社会支持的深刻理解,有助于青少年增强青少年艾滋病免疫力。受访者有人提到:“我觉得政府、学校应该更多地传授艾滋病防治知识,不知者无畏,很多人正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才会做出危险行为。”“现在,假如有艾滋病人站在街上要拥抱,我愿意给他一份温暖。以前我是不愿意的”。
4 研究结论与干预措施
4.1 主要结论
恰如生物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功能一样,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是有其规律可循的。总的来说,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包括五个阶段:免疫监视阶段、免疫预警阶段、免疫激发阶段、免疫效应阶段和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在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核心动力。具体来说,免疫监视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学校、家庭、同辈和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其核心动力是社会控制力;免疫预警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当前危机事件,其核心动力是心理动因力;免疫激发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社会支持,核心动力是社会互动力;免疫效应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青少年的个体能力,危机应对力是其核心动力;免疫增强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我概念,自我反思力是其核心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的发生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迅速有的缓慢。现实社会中,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完成了艾滋病抗感机制,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艾滋病抗感机制。有的人没有遇到甚至有的人一生都不会遇到易感艾滋病的危机事件,其状态一直处在免疫监视阶段。总而言之,青少年艾滋病抗感机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解决危机、转化危机的过程,免疫机制的成功发生是青少年为了自己生命健康努力的结果,也是其能力提升和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
4.2 社会工作免疫技术的运用
青少年在面临艾滋病病毒感染风险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抗感能力。那么,在协助青少年对抗艾滋病风险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运用社会治理、自我关注、赋权增能、危机应对以及主体塑造等社会工作免疫技术(图4),不断激发青少年的抗感机制,提高其艾滋病抗感能力和社会免疫水平。
图4 青少年艾滋病免疫技术
第一,运用社会治理技术。社会治理技术是指在免疫监视阶段各个社会主体从不同层面采取措施对青少年艾滋病进行管理的技术。首先是政府层面。要更新相关政策以提高青少年规避艾滋病风险的能力。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关于学校的艾滋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相关文件,更新教育资源,并对学校的艾滋病教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切实督查和评估,合理设立奖惩机制。另一方面,强调基层政府重视社区居民的艾滋病防治教育,进而实现家庭艾滋病防治教育。二要鼓励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艾滋病防治。鼓励社会组织举办艾滋病防治活动,对社会工作机构参与青少年艾滋病防治项目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对积极参与青少年艾滋病防治的科研人员给予支持和帮助。三要降低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的脆弱性。政府需要引导社会为青少年提供友好型保健服务,注重青少年获取卫生服务和用品的公平性、可接受性、可及性、适当性和有效性[21]。比如,提高青少年获得艾滋病检测和非职业暴露后治疗的医疗资源的便利性、更新艾滋病检测相关规定提高其公平性和合理性、加强青少年艾滋病预防保护资源的可及性等。其次,家庭和学校要为青少年艾滋病预防保驾护航。在家庭层面,家长不但要配合学校对孩子的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还要主动对适龄孩子进行性和艾滋病教育,提高其规避艾滋病风险的自我能力。在学校层面,学校不但要主动落实国家艾滋病防控政策,还要建设安全套售卖设施。最后,社会组织、媒体应该更多地参与到青少年艾滋病防治中。企业和非营利组织都要积极参与青少年艾滋病的防治中,大众媒体合理宣传青少年艾滋病疫情,引起社会大众对青少年艾滋病的注意,并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总之,免疫监视阶段的免疫技术是社会治理技术,社会治理技术主要实施主体是政府,其他力量也要共同参与。
第二,运用自我关注技术。自我关注技术指通过社会工作帮助青少年转移注意力,更多关注自身各个方面的技术。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在感受到艾滋病的威胁时,处于焦虑和担忧的心情,社会工作可以帮助青少年利用自我关注技术来度过免疫预警阶段。首先,引导青少年学习正确认识自我。这里的自我主要是指协助处于免疫预警阶段的青少年通过检视自我来认识自我,包括检视自己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HIV 感染的方式有哪些、非传染途径包括哪些)、对规避艾滋病风险措施的知晓程度(暴露前的安全保护措施、非职业性暴露后治疗等)、自我对艾滋病风险的态度(艾滋病疫情状态、自身风险的大小)以及自身是否有易感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多性伴侣行为、无套性行为、约炮行为、吸毒行为等)等。其次,引导青少年关注自我处境。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青少年一起分析目前面临的是什么事件,该事件是否会有艾滋病感染风险,青少年是否已经感觉到自己面对的处境风险。最后,有针对性地协助青少年学习自我保护知识。比如,在青少年在面对危机时,应该如何去规避HIV 感染风险、如何有效保护自己,等等。
第三,运用赋权增能技术。赋权增能技术是指社会工作者对免疫激发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意识觉醒、肯定鼓励和增强其自身能力的技术。在免疫激发阶段,青少年处在持续的压力事件中,面临艾滋病感染的风险,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赋权增能技术帮助其度过这个特殊时期。首先,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青少年实现意识觉醒。社会工作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青少年明白自己身处持续的HIV 感染风险危机中是个人责任更多还是社会问题更大,唤醒青少年的自我主体性。其次,社会工作者一方面需要肯定青少年的能力和价值,为其赋权,增强其自我改变去应对危机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青少年敢于直面危机,主动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增强青少年的能力。这里的能力既包括青少年自身的危机应对能力,也包括青少年的人际互动能力,即青少年能够发掘并利用身边资源帮助自己度过危机的能力。免疫激发阶段的赋权增能技术的关键点在于社会工作者能够激起青少年自身的能动性和自我主体性。
第四,运用危机应对技术。危机应对技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青少年面对危机和化解危机的技术。在免疫效应阶段,青少年面临着持续的危机处境,心中十分焦灼,社会工作者需要倾听青少年的倾诉,找到对方的需求,陪伴青少年一起去面对危机并化解危机,包括对情境和自我的理性分析、认知干预和重建、危机的化解。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与青少年共同理性分析目前青少年所处的复杂处境,辨识危机的宽度和深度。与此同时,也需要理性分析青少年自身的认知和能力、青少年自身可以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其链接到的社会资源。其次,社会工作者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并且共同分析建议的合理性和存在的弊端,供青少年自身选择。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要注重青少年潜能的发掘,关注其自我主体性的发挥。再次,社会工作者需要引导青少年将自我与环境相结合,将自我力量和社会支持相结合,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选择,从缓解危机到最后化解危机。最后,社会工作者要帮助青少年从混乱的生活中重新拾回自信心,恢复新的平衡生活。在免疫效应阶段,社会工作者需要更多的倾听青少年的内心,为其输入希望,鼓励其做出选择并采取行动以及提供支持。
第五,运用主体塑造技术。主体塑造技术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青少年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欣赏和认可的社会个体的方法。在免疫增强阶段,青少年的自我反思力是其核心动力。在自我反思中,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青少年进行自我重建。在经历了易感艾滋病的危机事件后,青少年内心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成功化解危机后,青少年的自信心又有所提高,二者的结合让青少年处于矛盾状态,社会工作者此时需要引导青少年进行个人的认知重建、行为养成,塑造一个新的自我。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青少年回顾艾滋病抗感机制的经历,反思自己在抗感机制发生过程中的收获;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引导青少年对危机中自己的表现、环境的支持做出合理的评判;最后,社会工作者可以鼓励青少年描绘出自我认可自己的样子,共同探索一起恢复自我和重建自我的方法,并采取行动。
总而言之,青少年艾滋病的干预技术既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的社会治理技术,也包括社会工作的自我关注、赋权增能和主体塑造技术。正是多个社会主体、多种社会力量的结合,才能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完成抗感机制,增强对艾滋病的免疫力,实现青少年的艾滋病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