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移世易,难忘根

2021-10-07顾歆瑜

百花 2021年6期
关键词:皮影老师

顾歆瑜

宋诗所谓的“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便是皮影戏。

生长在水乡青泥烟雨中的我,只记得儿时有装饰繁复、结构精巧的西洋镜,而这西洋镜也只是怀旧的玩物,仅仅是人们闲空想来凑热闹的消遣罢了,关于皮影戏,我是完全没有亲身接触过的,那不过是在书本上浅浅略提的一个简单知识点。如今离家远行求学,从雨水氤氲的空气撞入黄土纷飞、烟火腾腾之中,像是一场洗礼,随着一份古老的厚重,溢出苍莽而真实的风味,击碎原本装饰美丽的幻象,皮影戏也逐渐从我遥远的记忆中走近。

在我求学之处,陕西师范大学校园里,总能听见一种悠远之声。这声音时而婉转如歌,时而铿锵如雷,循声探访,就可在此间发现一个小小剧社,架起一幕亮子,借着腾挪翻旋的光影,配上咿呀粗犷的曲调便能上演一出好戏,我便着了兴趣,能做到此番光影戏韵的路子,这不是那皮影嘛!怀着遇见新奇事物的心情,我欣然加入剧社。

见惯奇技机巧的我,起初并不觉得皮影是特别难学的,不过是牵着竹签签跟着调调放手耍就行的活儿,因为皮影本身就是立足于民间,就是一种民俗寓教于乐的形式。其实不出所料,样板式的影人和制作,重复的伴奏和唱腔,无不说明皮影这种民间艺术并没有宣传上的光鲜靓丽,皮影就是质朴的,就是悠古的,就是能让人回到古时的一架时空机器,让我们有机会窥见先民日常生活中为数不多的几项文娱活动之一,仅此而已。

但是在深入实践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我看见同学所做的皮影与老艺人所带来的皮影的巨大区别时,仿佛拔山倒树而来的冲击力,让我极为真实地感受到,皮影不光在技术还在心境。虽然同学有着很多年艺术学习的基础与实践,但是这显然是不够的,他们的艺术水平极度缺少社会生活的检验和大众的审视。但是,反观皮影,恰恰就是具备了这些,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艰难困苦仍然发挥着古拙的光和热。影人是一种僵板的道具,它有固定的程式,颜色也有固定的搭配,但它没有看上去这么简单,老艺人带来的皮影薄且平滑如纸,动如狡兔,以刀代笔的精雕细刻虽是局部繁复但仍体现着整体的气韵生动:旦角婀娜俏丽,“弯弯眉,线线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的中式古典美,一颦一笑,皆牵心动魄,眉宇含春;生角挺拔俊气,披盔带甲,剑眉星目,或是刚烈剽悍,或是文质彬彬。染色亦是细腻,工笔重彩多次地固色平涂,丽而不艳。反观同学之作,虽然在样式、纹样上都能轻松地复刻,但是依葫芦画瓢,还是缺少精气神儿,少了匠心。

而这匠心从哪里来?我想起董希文先生曾经带他工作室的学生深入学习壁画皮影艺术,有的学生问这些在技术上有什么好学的,董希文先生就说好就好在它不是以技术来吓唬人,它并不让你觉得技术高不可攀,反倒是觉得可以画出来,这样它缩短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北京大学美学大师蔡怡先生讲民族化的时候提到了三点,第一个是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第二个是中国人民的感情气质,第三个是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个匠心,可以说就是从这出来的。皮影天然的优势就是,第一它从民间群体中走出来,第二它自带有中国人民的感情气质,这两点是尤为重要的,没有这两点的基础、精神内涵,何来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如果要制作,要表演这样的厚重质朴的民间艺术,不磨练心力,光靠手头的一板一眼的临仿显然是行不通的。

教导我演奏的是屈西阁老师,是一位和蔼可亲、认真质朴的长者。老师精通各式各样的打击乐器,特别是他击打的干鼓,我看来异常难以操作的纤细的竹棍与厚重紧绷的干鼓在老师的手中却能迸发出清脆响亮的鼓点。因为我是手锣的演奏,以前也没有接触过富平阿宫腔的谱调,所以屈西阁老师耐心地帮我念谱、写谱、对谱、改谱、记谱,甚至手把手地扶着我的手教我最合适的节奏和演奏方法。在屈老师悉心的指导下,我很快学会了所要演奏的曲目的节奏。但是重复的调子与枯燥的练习让我认为皮影的演奏就是如此而已,老艺人的眼光似乎真有洞穿人心的犀利,便亲自操起了干鼓,带领演奏,轰响的鼓点一瞬落下,激发起各种莫名的情绪:竹棒的起起落落仿佛衍出黄土地的千沟万壑、高低错落;嘟噜噜翻滚的擂槌,冽冽卷起灰黄天空中粘连的团状黄云;干脆震耳的定场锤,犹如汗水沁入殷实的黄土地,与苍天博弈,与万物共事。转板时候,屈老师轻撂一手鼓棒,顺手翻花打起了牙子,宽大的牙子似蝶翩翩舞于手上,左右开弓,老师超脱开曲谱的局限,放飞黄天厚土,在这苍莽之间恣意逍遥。而我手中的锣声只不过是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我倏然明白,会演奏和演奏好不过了了,更高的应该是如此那样的境界。

曲毕,老师和我讲起了他以前的学习经历:那时候的老师傅教曲子是没有曲谱标记的,全靠老师傅自己这辈子所学老一辈的曲调的记忆与感觉,来教自己。所以曲子中仅仅一个小节都会花很大的精力去理解、去感受,当然与之伴随的是自己与老师的经历,这些都会浓缩在这一节节曲谱中。我不清楚屈老师是不是看出了我的想法,他好像的确只是热衷于与我分享他的过去经历与演奏的感悟,我忽然想到了之前看见的老皮影,不禁想到自己似乎已经掌握熟练的曲子,是不是也少了点什么,虽然能轻松演奏出调子,但是耳闻之为声,仅仅是声音罢了,而我能不能借助曲子传递更多的东西,这可能就是我要追求的地方。

在此之后我越发觉得自己还需要再加紧练习,投入自己的感情。但是投入自己的感情使得我困在自己的桎梏中,节拍慢慢跟不上,我便在犹豫关于自己的感悟是不是需要。这时候教唱腔的惠庆龙老师在一旁有意没意地抱着月琴唱开了嗓眼儿,好像是给学腔调的同学做指导,但惠老师并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自己一个人唱着,不停地变幻着角色,有时是诙谐挑逗的赶脚王小,有时又变成了楚楚的小媳妇二姑娘,有时还可以是王小身边神气活现的小毛驴。惠老师的嗓子唱哪个角色,似乎就和那个影人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自己似乎就变成了影人儿,以自身演角儿,以自身化角儿,恍惚间竟难以区别,总之听者观者无不拍手叫好。唱罢,惠老师对学习唱腔的同学说道:要沉到戏里面去,去考量,去做事。这时我清楚地明白了,自己过于自我,差一点都忘记自己是一场大戏的一分子。皮影戏的古拙就像海潮一般,一遍遍沖刷自身装饰的面目,使得自身放下一切芥蒂与不愿,必须真实赤裸地接触这黄土之上孕育的珍贵遗产。

皮影的丰富内涵、深刻意蕴以及亲和力是支撑它成为一个多元聚合的艺术宝匣的重要缘由,其中有机融汇了戏剧、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之瑰宝,更仿佛是一位久于天地间耕耘、拥有深厚阅历的农者。其间传承的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是民间老艺人们为此前赴后继,耗尽心力地传播与发扬所结的善果,这着实让我动容。戏幕落下,耳畔久久萦绕着那朴质的、昂扬着生命力的吹拉弹唱,眼帘也时时晃过那亮子后斑驳的、五彩的光影,心中更是洋溢着对老艺人们亲切如父的感怀。戏班虽小,亦是五脏俱全,影人单薄,照样舞转乾坤。文化传承不仅仅是挂在嘴上的说辞,更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在新环境、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在传承的同时,为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注入青年一代的年轻活力与创新。

生命卑贱如一抔黄土,亦灿烂如天地无疆,这片古老淳厚的土地上仍有一棵老树在不减的西风中生机盎然。

(本文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研究生,皮影演艺班学员)

猜你喜欢

皮影老师
指间功夫
皮影画
皮影收藏,镀亮了我的晚年生活
皮影的来历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追老师
请假
老皮影渐显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