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2021-10-07安思远代希文
安思远 代希文
摘 要:经过5000年的发展、演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正确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合理运用设计理念,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当今中国设计师的重要使命。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研究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的思想、特点和色彩,探讨中国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基本特征和运用技巧。中国文化元素和理念作为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资源,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体现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传承文化艺术审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共环境空间;文化内涵;设计
一、概 述
(一)背景发展概况
1.历史背景
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儒、释、道、文、画、建筑等对周边国家和世界许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外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也比较广泛。
晚清提出“开眼看世界”后,许多设计师走出国门,探索世界先进技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西方设计思想逐渐被中国接受,而中国传统文化设计逐渐被遗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文化宫等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元素。今天,“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的发展演变,反映出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
在我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设计领域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精髓运用到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的案例并不多见。然而,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和對设计中所体现的文化理念认识的加深,文化元素的挖掘和运用成为一个热点。
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传统文化设计在我国的应用方兴未艾,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照搬传统文化,许多不符合当代理念的设计也融入其中,直接“拿来”。其次,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在设计作品中,看似有形却无味,寓意不够深刻。最后,很多作品会有多种文化元素,从而失去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当今的公共环境空间设计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公共环境空间设计将越来越多。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崛起,中国文化的新鲜血液将源源不断地注入公共环境空间设计。文化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将会极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寻求与发展是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国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应用将会迎来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实践应用机会。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的结合是艺术设计领域的必然趋势。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及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我国历史悠久,思想内涵深厚,传统文化精髓丰富多彩。主要思想有儒、道、释,工艺品包括陶瓷、青铜器、玉器、金银器、漆器等。
本文着重探讨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民族元素和文化精髓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对街道、俱乐部、博物馆等的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漫长的文明演进和传承而形成的,其内容丰富,生命力强,是设计的基础。
艺术设计离不开文化。作品的设计资源来源于文化内涵,是文化的体现。也许是文化元素的提炼,也许是思想的借鉴,也许是不同融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设计,设计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创意设计作品也必须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哲学在艺术设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儒家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中庸”的解释,影响了世界许多地方。道家的“天人合一”、佛教的禅宗、阴阳派的风水成为艺术设计的灵魂。优秀的设计作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主题厚重,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设计资源。
二、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中国传统文化
(一)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儒、释、道思想文化
1.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儒家思想文化
儒家传统文化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完成了儒家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它不仅强调仁与礼、内方外圆、伦理道德,而且体现了“真”“善”“美”,这也是艺术精神的最高追求。在《中庸》一书中,有许多“善”与“美”,即“和”,故又称“中和”。一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合理把握事物。例如,在设计作品时,应该适当,不应忽视或过分强调。只有保持适量的度,才能有和谐。在哲学上,“和”是矛盾的统一。在设计作品时,“和谐”是作品形成的统一体。无论是作品的尺度、风格还是节奏,都是“和谐”理念的体现。
在公共环境空间中,不同的环境效应给人不同的感受。优美的环境是布局、设计元素、材料和光线的统一,是环境中个体与整体的和谐。只有这样,人们才能感受到环境之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设计中,儒家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外在形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只有深刻理解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处理好“中和”,设计师才能创作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情感的作品。
2.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佛家思想文化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汉代时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佛”的本质是意识,而不是神学。佛教是无边的,也就是说,佛教相信人类智慧的力量。它是通过冥想来实现和唤醒人类的智慧。佛教文化认为,宇宙的空虚并不存在,而是像能量守恒定律一样变换。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空”“悟”“实”“观”“净” “变”。它在艺术设计中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景观布局、园林绿化、建筑等方面都影响广泛。中国佛教对周边国家影响很大。隋文帝赠送日本天皇盆景,为日本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道家思想文化
道教起源于先秦时期。它探讨了宇宙、天地、自然和万物的生产、存在和运行规律。设计是将文化提升到哲学的境界,其自由性是艺术精神的特征,两者追求自由的内容是一致的。
万物的创造和运行规律是“道”,甚至是尚未发现的事物或规律。道存在于宇宙之中,“虚无”是道家哲学的出发点。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法则。万物都是由道的作用产生的,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也是由道生的。太极产生两仪,即阴阳。两仪产生四象,四象产生八卦。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也是判断公共环境空间设计是否合理的标准之一。
对道的理解应该是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存在都是道的作用,也应该顺应道的法则发展。出自《河图洛书》的“天圆地方”思想和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同一意思。国家体育场“鸟巢”就符合了这一思想。特克斯城是新疆以八卦思想来设计、规划的城市,在交通枢纽上具有独特优势。“水立方”设计者之一约翰·贝尔蒙说:“中国讲求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高科技铸就的这座蓝色建筑,充分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道家是从感天地之法后观人生之道的,这与佛家从觉悟自身到觉悟世间是相反的。道家的思想是最自由的,讲求“有”“无”“自由”“虚”,其中“虚”有两层含义,一是和“实”对立的,有虚才有实,也是艺术不可缺少的,其二是和佛家的“空”是一个意思,可以说道家和佛家很多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这些思想都是公共环境空间设计所追求的意境及设计理念。
(二)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汉文字、图腾纹样、色彩
1.从艺术设计角度对文字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汉文字也有6000年的历史,它是由图画发展演变为线条的艺术,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艺术作品。汉文字产生的目的是为了记录。“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起初人们是通过用绳子打结来记录的,大结、小结、连结,代表了大事、小事和不同的事。慢慢地发展为在木头、竹子、石头上刻符号来记事。在黄帝时期,仓颉发明了大量的文字,仓颉体是汉文字的始祖。
汉字的发展由最初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演变到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汉字不同时期的特征均为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知名设计师王澍在设计南宋御街时,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结合在了一起,砖木结构与混凝土组合的建筑、坊墙的创新、古汉字的使用,都是浓郁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活气息的体现。
2.从艺术设计角度解析图腾纹样
图腾是一个民族独特的标志符号,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图腾有两层含义,一是古时候人们认为某些动物或植物是他们的祖先和亲属,所以是对祖先的崇拜,其二图腾是民族的象征,他们认为会受到图腾的保护,也使他们变得更勇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相传在炎帝和黄帝时期,炎黄统一融合了很多部落,这些部落有对蛇、牛、马、鱼、鸟、鹿等的崇拜,在部落融合的同时图腾纹样也相互影响,后来发现个体的猛兽已不能成为庇护,从而将之前的动物图腾融合上升为“龙”,至此形成了华夏独特的图腾标志。而凤是殷人的信仰和崇拜,凤是掌管天命的玄鸟。龙和凤都是吉祥物,称为“龙凤呈祥”。中华民族的民间故事也极为丰富,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些经典的图纹画样,如“四灵图”“麒麟献瑞图”“年年有余图”“国色天香图”“四君子图”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这些图纹样式,在公共环境空间中往往以雕塑、浮雕、壁画及艺术小品的形式出现。
3.从艺术设计角度对色彩分析
“五色观”是我们传统的色彩观,有红、黄、青、白、黑,“五行五色”在戏曲、皮影、脸谱、泥塑、陶瓷、水墨书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红色是汉民族的标志性颜色,是富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是原始时期人们无意识的对血色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表现,对血色崇拜可以鼓舞士兵气势,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红色成了标志性颜色,结婚时应用的红色、春节的红灯笼、鲜艳的五星红旗等都表现了人们对红色的喜爱。黄色是高贵的颜色,即金色,飞黄腾达、龙袍的黄就是高贵的体现。青色代表了光明和纯洁。道家的道冠是头顶青日之意,在陶瓷艺术中也常用青色描绘图画。有极归于黑,无極归于白,黑和白也产生了水墨书画。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的应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应用的基本特征
1.艺术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应用的艺术性体现在:人们对公共环境空间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美好程度。公共环境空间内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后的图文样式、布局意境、线条色彩、造型光线、材料对比等构造出的空间效果,对升华人们精神审美的艺术性有重要作用。
艺术审美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只有提高了认识有了丰富文化内涵,才能提高个人的艺术审美。在五千多年的积淀下,传统文化中的图腾纹样、工艺技术、色彩的运用,特别是在装饰造型、园林造景的意境布局上都能深层次地体现出它独特的艺术性和鲜明的东方文化特征。
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很好地表达出了传统文化的意境美,是传统文化精髓表现在现代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水面为衬托的亭台楼阁,应用了古典园林处理手法,建筑上也融入了传统建筑思想元素,但又经过简练化,重于意的延伸,大面积的白色体现出了“空”“无”及“留白”。墙下假山有实有虚,与墙面构成了水墨书画。建筑的方正对称是儒家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院中孤树、枯树,是佛家禅宗“露骨”“智慧”之意境,无论建筑形式、风格还是意境的表达都丰富地体现了艺术性。
2.功能性
任何公共环境空间的设计都离不开功能性。随着人们对精神审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大众人群的使用功能,更要注重空间环境效果是否满足心理需求。这些美好的事物来自公共环境空间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是设计者文化内涵和情感创作的表达。
成都万科售楼中心室内四合院式的设计、隔断形式和红色剪纸元素的应用,以及大面积玻璃、通透的隔断的处理,都体现出了大楼浓郁的传统艺术气息和神秘的东方色彩,是古典美与现代功能需求的完美结合。
3.时代性
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唐代的高贵、华丽、大方,宋代的小巧玲珑、简练质朴、含蓄委婉,清代的奢华繁琐,都能体现出不同时代的建筑装饰风格。当今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精神追求不同,出现社会意识、审美多元化,在多种文化需求的影响下就诞生了符合当下时代性特征的设计作品,从而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独特。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装饰材料、技术等方面空前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了高要求,简约质朴、自然环保等主题符号也代表着现代人对生活环境的追求。时代性是以本时代的物质社会为条件的,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立统一,反映的是本时代的设计理念。
开山设计办公室具有鲜明的现代设计感,又可以看到宋代的古典元素,黑白张力的表现是现代简约时尚的设计追求,大面积的白色和刚硬的黑色线条是办公室的主色调,凹凸的水泥肌理又有工业的遗留痕迹,石锁、古典艺术品及宋代桌椅设计元素的体现,又使办公室有了传统文化元素的韵味,是时代进步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造。
4.前瞻性
从传统文化与时代追求的结合来看,设计前瞻性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格罗佩斯认为:“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这就说明传统文化也是在变化发展的,我们在设计中应用这一资源时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设计本身就有前瞻性,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进行结合时,就应当注重对创新型设计的预见性。在文化信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文化交融渗透,人们对现代简约、时尚、新颖的时代追求,就要求设计者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设计融合时也应该有预见性,充分考虑受众人群。
5.传统文化传承
公共环境空间设计运用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日本设计理论家佐口七郎曾说过:“继承发展一切优秀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的理念,即创造。”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责任。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适当地提取传统文化元素为公共环境空间服务,使公共环境空间富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使人们能深刻感受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存在价值,对传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杭州西溪阅榕度假酒店运用的砖木结构及地面青石板、青瓦等也是传统建筑装饰的特点,布局设计继承了江南建筑特点又融合了徽派民居风格,是传承文化的最佳方式,也是设计师创造力的体现。其中,在对称与画境的处理方法上表现出了设计师对传统居住环境设计手法的灵活运用。门窗和家居的设计运用了唐宋时期的设计元素,表达出了质朴、简约、自然的风格,处处流溢着优雅静怡。设计者在考虑到休闲度假场所的私密性时,合理摈弃了围墙留空的借景手法,更多了几分安逸和恬静,无论是建筑布局还是形式风格都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应用方法探討
1.传统处理手法的应用
传统的空间艺术性处理手法也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其一是对称手法。对称是传统建筑园林规划不可缺少的手法,无论是传统风水学的对称还是审美法则的对称都对我国建筑园林空间有重要作用,建筑园林空间的对称有严整方正、大方、正统的意义,在风水学中四灵方位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了东、西、南、北不同方位,在建筑中也需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对称性。中国宫廷建筑园林的规划,对称的应用营造出了庄严宏伟的效果。对称是自然的普遍规律,也是建筑园林空间的审美要求,彼得·柯林斯曾说:“从有机的躯体来看一目了然,自然界是有意对称的,同理,建筑也应该有意对称。”
其二是借景手法。借景入室和借景生景是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常用手法。无论室内还是室外都能看到不同界面的景色,有移步换景的效果。借景手法又分多种,如远借、仰借、俯借和邻借,又有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之分。间接借景是通过镜面反射形成的,以水为镜,因天气的变化反射看到的景物也别样生动。借景手法多样,要处理好借景,总之还是“相间得宜,错综为妙”。
其三是留白处理。这里的留白主要是“画境”的处理,是空间的灵活布局、陈设艺术及比例尺度的处理所构成书画的画境效果,中国建筑空间的留白与中国书画是相辅相成的,能表达出朦胧、含蓄的意境。留白给人丰富的遐想空间,对弱化空间功能限定及统一场所功能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建筑园林空间以留白的方式表达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使空间更具有诗意和画境美的效果。留白也可以营造出虚实,传统建筑空间常以通透、有层次来弱化空间限定,如亭、长廊、照壁等都是对空间界面的弱化和统一。
2.简练化提取
简练化不是简单化,而是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在提取文化元素时去掉累赘的一面,只应用本身的功能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但简练化不是和繁复对立的,一件成熟的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多个精华部分,简练化不是凭着主观检验的,是理性的客观存在的本质,在这里简练化有三个含义。
一是对量的简化,也就是形体本身的简化。任何形体都有一个或多个元素组成部分,量的简化就是对这些组成部分或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简练化,去掉设计者认为多余的部分。
二是对形体骨骼线条的提取,是把握形体特征的有效方法。其是在了解形体内部结构,看到形体本身骨骼的基础上对形体骨架结构的提取。
三是表达意境的简练化。对形体形态所传达意境神韵的提取,在简练化提取过程中就不能定位于表面现象和本身的形,也就是不能照搬照抄,传统元素应用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韵味都极其生动,如雕塑、图文样式、饰品、器具、园林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都是传神和意境表达的丰富资源。现代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应用传统文化设计的“作品”往往就只是模仿,有了太多繁复的累赘,而精华的骨架却没有体现出来。要做到简练合理提取传统文化元素的意境神韵,做到去繁取意,就要求设计者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内容和意义有深刻认识。
3.灵活多变的创造性
灵活多变的创造性是在简练化的基础上对文化元素的灵活应用。在古为今用时应该是设计者的再设计,对文化元素的合理变化,即创新,创新也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模仿,所以不能局限于元素本身造型,应该有敏捷的思维和掌握丰富形式美的法则。
对于一件设计作品来说,创新就是它的新生命,设计作品是需要符合大众需求的,要能让大众解读,如果抛开一切历史文化,就很难创造出能让大众认可的设计作品。在回顾历史、掌握深厚历史文化之后,设计者需要抛开原来的理念,重新感知认识环境,并以丰富的文化底蕴重新构建出新的设计理念。
日本枯山水也是灵活多变的创造性的体现,它源自中国古典园林和佛家禅宗思想的结合,“悟”是佛家核心,也有智慧和领悟的意思,在“悟”的同时就产生了“静”“空”“虚无”等,“静”是初入状态,是内心的平静,“空”是忘其自我与世间杂念,“虚无”是对“空”内心的升华,只有做到这些才是对心灵的洗脱和觉悟。枯山水中以白沙来模仿水波纹理,其是“静”的体现,心静则滴水成波,矗立的石头有连接天地灵力的意义,在构成空间界面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大面积的留白能使人产生对世界及宇宙的冥想,孤植的种植手法有与众不同的意义,多种处理手法的灵活结合应用有禁锢时间之意,这也是创造力的表现。
但日本枯山水之“物之哀”超出了传统禅宗的禅道,禅宗的“悟”原本是深邃无边的,智慧是永无止境的,但“物之哀”中却有毁灭、死亡和凄凉的气氛,如日本喜欢樱花,更喜欢樱花凋零的悲凉之意,这也是日本枯山水表现出来的意义之一。这是日本“独特”审美观——“死亡的艺术”的体现,从禅宗来说枯山水是有意境而无禅道。
4.与时俱进,预见未来
与时俱进是时代的发展要求,预见未来是对时代发展变化的把握。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也应当符合现代设计的发展需求并对设计的发展趋势有一定预见性,只有注重时代前瞻,才能把握设计主流,体现设计亮点。只有顺应时代发展,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点,才能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在当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下,设计作品时对不同文化风格的融合应用,也是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三)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应用的意义及价值
真正的设计是民族的、地域的、文化的设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并富有创造性地应用到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是符合我们生活习性和审美要求的。从对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角度看,它保留了历史文化,传播了文化思想。从应用来说,它是“古为今用,借古开今”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发展。从创新来说,它是“再设计”,是文化精髓提取与变化的体现。从视觉感染力来看,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体现,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四、总 结
对传统文化在公共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应用,设计者应该深刻认识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精髓,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站在时代前沿,把握时代主流。随着当今世界的繁荣发展,文化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同样设计也是如此,不能局限于以前的形式与风格,而忽视艺术设计本身的创造性,传统文化只是设计创造过程的基础资源,只有不断地创新设计,才能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之精髓。
参考文献
[1] 程静宇.中国传统中和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 赵明,薛敏珠.道家文化及其艺术精神[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3] 徐群英.儒释道思想文化下中国建筑艺术探析[N].艺术科技,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2018.7(5).
[4]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设计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5] 黄芳.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意象与环境艺术设计[J].新世纪论文丛报,2016.
[6] 吴伟.城市公共环境空间公共性及相关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设计及理论,2019.
[7] 杨丽娜.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设计[J].艺术教育,2019.
[8] 叶伟森.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
[9] 杨青平,李柏山.公共环境空间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10] 杨婷婷.公共环境空间设计[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11] 秦海.让中国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N].阳光报,2018-01-20.
[12] 周忠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支撑[N].学習时报,2018-07-09.
[13] 巩育华.公共环境空间让城市蕴含旋律[N],人民日报,2018-11-15.
[14] 徐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构思[D].艺术设计,东北师范大学,2017.
[15] 史璟婍,陈新业.后疫情时期地摊经济与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的关系研究——以太原市开化寺街钟点早市为例[J].包装与设计,2021(01).
[16] 王一睿,周庆华,杨晓丹.城市公共空间感知的过程框架与评价体系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20.
[17] 邓晓明.从中西方城市公共空间的差异看中国城市广场建设[J].铁道勘测与设计,2017(05).
[18] 王诗语.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0(24).
[19] 黄甜甜,何玲.公共艺术介入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活力重塑[J].中外建筑,2020(12).
[20] 叶绵源,张世杰.基于人文意识的海口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设计[J].价值工程,20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