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品质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2021-10-07梁剑猷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3期
关键词:品质课堂学科融合初中物理

梁剑猷

【摘要】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已经被应用于教学领域当中。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故此,本文以《认识浮力》为案例,对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品质课堂教学实践展开了研究,以期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更好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学科融合;品质课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因此,课堂要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同时在教学中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在初中课堂当中,信息技术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意义越来越明显,且随着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已经是必然趋势。许多物理知识都需要学生实践去验证,但受到场地或教学工具的限制,许多物理实验是很难完成的。而在信息技術下,利用多媒体等设备可实现生动的教学,让课堂变得更加立体化,不再受空间的限制,甚至能带领学生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当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其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浮力”是八年级下册力学内容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浮力从认识到理解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因此,在浮力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降低学习的难度,帮助教师打造真实的物理学习环境,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此,下面以《认识浮力》为案例,对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品质课堂教学实践展开论述。

一、开展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引导学生做好知识预习

初中物理课堂中有效地融合信息技术,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们在《认识浮力》课前做好充足的预习工作,让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以及为课堂教学做铺垫,减少课堂时间有限等弊端。有些学生在学习一项新的知识时,在课堂的前半段时间内还处于慢慢理解和摸索的阶段,没有任何知识预习储备的话,理解知识的时间就会增长,进而降低课堂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采取“翻转课堂式”的教学,利用学生在家的课余时间预习相应的知识。但这需要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挖掘到《认识浮力》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并通过总结的形式,将其制作成小微课或者PPT小课件。教师可以将提前准备好的小微课或者小课件通过“钉钉”或家长微信群发送给学生或家长,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能够参与到这项课堂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并提交预习作业。这种学习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认识浮力》的教学中,很多实验都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无法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浮力。那么,教师可以在知识预习中通过小视频或者PPT引导家长和学生在家完成一些小实验。如,让学生们准备一盆水、一个乒乓球、一大一小的矿泉水瓶等器材,动手做几个有趣的浮力小实验(图2)。完成实验后,不要着急将知识点进行讲解,而是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为后续课堂教学进行铺垫,更有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另外,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们通过各大视频网站现有的资源,推荐一些趣味与知识共存的小动画片进行观看。比如,《脑洞小动画:重要的浮力》,这种动画片的趣味性比较高、画面感更强,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二、创造学习情景,实现新课的高效导入

通过学生的课前知识准备后,教师在《认识浮力》课堂教学中,还需要积极地借助信息技术,为课题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让学生对知识的第一印象是深刻的,并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更好地应对后续的学习情景。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要积极地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在课堂中难以通过实验展示的事物。具体来看,《认识浮力》利用信息技术做好新课的导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课堂上,先通过多媒体的支持,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中轮船在海上航行的壮丽美景和撞上冰山后的灾难情景。播放完后,教师可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为什么钢板做轮船可以浮在水里,也可以沉入海底?”然后请学生们来回答。学生回答完后,再展开后续的提问:“沉底的物体是否不受浮力?我们接下来再看一段视频(向学生们播放《飞屋环游记》中气球带着屋子旅行的情景)。”学生看完后,教师继续提问:“空气中物体也受浮力吗?”这样以视频的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认识浮力》课程的课堂导入,既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又能更加直观地表达浮力的力量,为进一步探究浮力做铺垫。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打造真实的物理学习环境

物理知识的内容是比较抽象化的,一些学生单纯地听教师的知识讲授是很难理解知识的本质,学习一些理论层面的知识。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完全、语言的讲解很难表达抽象的内容,学生们难以消化浮力方面的物理知识。《认识浮力》的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更好地解决《认识浮力》中的教学难点,并通过虚拟实验+课堂实验更加直观地表达知识内容,降低学生在知识学习方面的难度,提升他们对浮力的认知和感触。比如,在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动画课件模拟探究过程。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木块和一个装水的容器,让学生们向水下按下木块感受水对木块向上的力,然后设置“浮力是如何产生”的问题;接着,向学生们介绍教师自制的液体“表面压力演示器”,并通过视频仪展示在六方体的各个表面上橡皮膜在水中所受到的压力情况,可以观察出凹凸面不同(图3),受压面的受力情况不同。特别是下面受到的压力要远远的大于上面,这就会使得学生们对浮力的产生原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探究。再通过动画课件更加直观地让学生们明白:由于各面受到的压力不同,会让物体向上漂浮,从而产生浮力。

四、以多媒体技术提升物理知识的掌握

物理中许多规律都是需要精密的推算或不断的实验才能得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一些基本物理规律需要采取多媒体的动画形式进行展现,即便是在课堂上不能亲身去体验实验,但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实验的过程。在《认识浮力》的活动1中:比较金属块在空气和水中称量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往往无法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其变化过程。这时,借助希沃助手与手机的链接,直接把演示过程投屏到黑板屏幕上,学生就一目了然了。

五、增加课堂容量,及时掌握学情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这种教学方式避免过去传统教学模式的低效弊端,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能够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提高整个课堂教学的容量。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以借助Excel数据的处理,进一步得出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拉或浮力F浮与浸入深度h的关系图像(图4),直观地得出实验结果。

一项知识可以利用多种方式进行直观性的展示,以此不断地巩固和加深学生们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时刻保持着旺盛的学习精力,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认识浮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第一时间对学生作出反馈,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进一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认识浮力》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比如,课堂练习,利用平板答题,教师可以通过屏幕,直接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和掌握情况;而课后作业,教师也可以利用“全通阅卷”软件平台,把学生的书面作业通过电脑扫描,网上阅评的方式批改。教师只要导出结果,就能掌握学生作业每题的得分率,以便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些都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得以更好地实现。

六、结束语

伴随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已经被普遍应用。初中物理作为一门知识相对抽象的学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更直观地将知识展现出来,以助学生对物理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身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以此创建高效率的品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万飞.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物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8):52-57.

[2]陈懋.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16):47-49.

[3]张冠英.新课改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分析[J].科技风,2021(14):14-15.

[4]吴正军.初中物理课堂中“激趣教学”模式的构建[J].家长,2021(15):99-100.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品质课堂学科融合初中物理
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的打造
六年级语文写作品质课堂的构建研究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
让德育之花在课堂中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