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性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角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2021-10-07徐鹏
徐 鹏
(焦作大学,河南 焦作 454000)
1.研究背景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在线课程正逐渐延伸到终身教育、辅助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情境之中,发展为当下重要的教学方式。教学视频作为在线教学的重要资源,具有传统课堂授课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为学习者利用碎片化时间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教学视频的“类课堂”性质,使得授课流程、课件内容、课堂氛围等被精细化记录,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为生动的在线学习体验。教师作为课堂实施的组织者,在教学视频中的线索作用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教学视频中的教师画面设计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但是,关于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角度对学习者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以及学习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相对缺少。
社会代理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多媒体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声觉和视觉信息的意义构建,并在与教师的人际互动中增强对信息的理解和改进学习质量[1]。国外学者对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进行了相关实证研究,确认了教师形象在教学视频中的社会线索作用,教师画面的出现能让学习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和“真人”互动的感觉,并有助于增强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2],甚至帮助学习者通过阅读教师的唇语促进对信息的理解[3],提高学习成绩[4]。但与此同时,教师形象的出现也会增加视觉通道的冗余信息,提高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认知负荷理论以学习者有限工作记忆为主要假设[5],认为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难易程度相关,外在负荷与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相关,关联负荷与学习者的心理努力相关。国外有学者认为,视频教学中的教师形象属于无关学习内容的外在认知负荷,会增加学习者的额外认知负荷,阻碍学习者对信息的整合加工[6],包括姿势、服饰等在内的教师形象有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
教师形象是影响学习者关注点、满意度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画面因素,从心理层面分析学习者对教师形象角度的社会存在感和认知负荷的影响,以及分析教师形象角度与视频自主学习满意度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教学视频设计和制作的认知规律。基于此,本研究尝试对在线课程平台中的教师角度进行分类,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学习者观看不同教师形象角度的教学视频后的主观体验,分析学习者对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角度的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以及满意度的差异。
2.问题提出
近年来,在线学习的研究者一般将学习者的感受作为关注点,注重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形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国内学者杨九民等人[7]在2014年对教学视频中教师的呈现比例、教师姿势以及教师在程序性和陈述性课程中的出现与否,进行了社会存在感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社会线索并不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社会存在感无法成为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重要诱因。曹建霞等人[8]在2017年对教学视频中教师呈现比例大小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杨九民等人的结论。研究认为,教学视频中存在教师形象会降低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学习者对于中等比例的教师形象的社会存在感要低于比例大和比例小的教师形象。但同时也指出,学习效果与教师形象的出现关系密切。与此同时,杨九民、曹建霞的教师形象呈现比例与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讨论均是基于华中师范大学的Photoshop课程,该门课程属于程序性教学视频课程,其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陈述性教学视频课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教师形象角度的类型
本研究以教师形象角度为考察对象,以课件(或题要)、背景为参照对象,对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发现,有教师形象出现的教学视频可以分为“教师+课件”和“教师+背景”的二元素类,以及“教师+课件+背景”和“教师+背景+课件”的三元素类。
在“教师+课件”类型的教学视频中(见表1),课件以平铺形式呈现,教师形象是课件的前景。在这种教学视频中,课件垂直于摄像机拍摄角度,教师形象的角度通常以正面和斜侧角度呈现。
表1 “教师+课件”中的教师形象角度类型
在“教师+背景”类型的教学视频中(见表2),教师和背景之间的关系较为多样,呈现为摄像机垂直于背景中的教师正面和教师侧面或摄像机倾斜于背景的教师正面和教师侧面。
表2 “教师+背景”中的教师形象角度类型
在“教师+课件+背景”类型的教学视频中(见表3),分为教师与课件合并的方式和教师与课件并列的方式。教师与课件合并,是将“教师+课件”类型画面缩小,与装饰性元素共同放置在背景之上的制作形式,其教师形象的角度变化与之相同。教师与课件并列,是将教师形象与课件画面共同放置在背景之上的制作形式,其教师形象的角度较为固定,仅有手势的变化。
表3 “教师+课件+背景”中的教师形象角度类型
在“教师+背景+课件”类型的教学视频中,以课件为后景,教师与所在的背景为前景,无论是教师与所在的背景处于课件的何处位置,教师形象的角度关系与“教师+背景”类型的教学视频相同。
在对344门有教师形象出现的教学视频的考察中发现,除调度式教学视频产生画面运动之外,绝大多数课程是教师以正面且中心的形象存在,这种教师形象呈现方式是现实教学环境中正面近距离的正面交流向网络教学环境的移植,有助于营造严肃、正式的教学氛围,吸引学习者的关注。但在缺少现实教学环境的纪律约束情况下,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长时间面对同样视角的授课,是否会产生视觉上的拥堵感和心理上的疲倦感?由此带来的倦怠情绪是否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另外,在“教师+课件+背景”和“教师+背景+课件”的三元素类教学视频中,背景画面的纯净度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视觉关注?课件画面的倾斜是否符合学习者的视觉习惯?
4.教师形象的角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4.1 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探讨教师形象的角度对学习者社会存在感、认知负荷、学习满意度的影响。
假设1:相较于教师形象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使学习者所能感受到的社会存在感较高。
假设2:在教师形象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相对较小。
假设3:学习者对教师形象以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满意度最高。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试本项目随机选取182名在校生作为被试。被试中男生45人,女生137人,年龄范围为19岁—21岁之间。所有被试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的情况。
4.2.2 测量工具
问卷一:社会存在感问卷
问卷二:认知负荷问卷
问卷三:学习满意度问卷
4.2.3 实验材料
为保证研究的准确性,本项目选取非本校教师、非本专业课程的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莎士比亚戏剧赏析”(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视频,并经过Edius5.0进行剪辑,分别将“仲夏夜之梦”一节剪辑为两段教师呈现不同角度的视频课程,从而构成两种实验条件。两段视频课程中教师均为同一人,时长、画面分辨率相同。
实验条件一:视频课程中教师形象的呈现角度为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条件一(教师形象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
实验条件二:视频课程中教师形象的呈现角度为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如图2所示)。
图2 实验条件二(教师形象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
4.2.4 实验程序
本实验采用网络形式,模拟非教室环境下自由学习的状态,视频以链接形式上传至问卷星的问卷中。一组77名被试观看视频一后填写问卷,二组的105名
4.2.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3 结果分析
4.3.1 社会存在感的独立样本T检验
使用修订后的社会存在感问卷并利用SPSS分析两组被试的社会存在感。设置因变量为被试的社会存在感问卷总得分,设置自变量为教师呈现角度,将教师正面组赋值为1,教师倾斜组赋值为2。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如表4、表5所示),两组被试存在显著的社会存在感差异(F(1.631)=0.203>0.05,两组样本方差性齐;p=0.030<0.05,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T=-2.191<0.3,为负相关),即视频课程中教师形象的角度呈现方式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有影响,学习者在教师形象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中的社会存在感,高于在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中的社会存在感。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1。
表4 社会存在感群组统计资料
表5 社会存在感群组独立样本检定
4.3.2 认知负荷的独立样本T检验
使用认知负荷问卷并利用SPSS分析两组被试的认知负荷。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因变量为被试的认知负荷问卷总得分,自变量为教师呈现角度。结果表明(如表6、表7所示),两组被试存在显著的认知负荷差异(F(0.131)=0.718>0.05,两组样本方差性齐;p=0.037<0.05,两组数据有显著性差异;T=-2.096<0.3,为负相关),视频课程中教师形象的角度呈现方式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有影响,学习者在教师形象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中的认知负荷,高于在教师形象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中的认知负荷。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2。
表6 认知负荷群组统计资料
表7 认知负荷群组独立样本检定
4.3.3 学习满意度的分析
使用学习满意度问卷并利用SPSS分析两组被试的满意度。分析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因变量为被试的学习满意度问卷总得分,自变量为教师呈现角度。结果发现(如表8、表9所示),两组被试的学习满意度总得分不存在显著的满意度差异(F(0.081)=0.776>0.05两组样本方差性齐;p=0.074>0.05,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T=-1.798<0.3,为负相关),即学习者对教师形象以垂直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的学习满意度,不高于教师形象以倾斜于摄像机拍摄方向的教学视频的满意度。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3。
表8 学习满意度群组统计资料
表9 学习满意度群组独立样本检定
由此可知,在采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陈述性视频课程两种实验条件下,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角度呈现对学习者的社会存在感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结论是对杨九民、曹建霞等人对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社会存在感的研究结论的重要补充;教师形象呈现角度对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可以产生影响,按照认知负荷理论,在教师形象成正面的情况下,教学视频中的元素较少,会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在教师形象成倾斜的情况下,教学视频中的元素有所增加,同时会增加学生的认知负荷,但是,学习者的认知负荷与教师形象成正面和侧面产生了明显差异,这可能与学习者在面对正面教师形象时的努力程度,并增强选择认知要素进行深层次加工有关;教学视频中教师形象的角度呈现不能够对视频满意度产生较大影响,这说明教师倾斜角度的形象呈现对于以学习为目的学习形式关系不紧密。
5.结语
教学视频是视听语言在特定教学场景中的运用。与现实教学环境中学习者所处位置固定不同,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的认知视角是由教学视频的制作方式和设计理念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学习者既有可能跟随摄像机视角,突破现实空间中视阈和距离的限制,实现师生近距离、面对面的交流,同时也会存在学习者通过屏幕被迫接受既定的视角,无法达到自己的视听预期。
教学视频在封闭空间组织拍摄的形式限制了摄像机和教师的运动,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教学元素的重新调度。教师、课件(或题要)、背景是教学视频中的三大主要元素,另外,根据画面协调的需要,还有讲台、听众、装饰物等元素。这些元素在摄像机前的位置调度有利于形成主次对比,增强空间感和透视感,从而营造不同的课堂授课风格,可能会从心理机制角度给学习者造成一定影响。本研究仅考察了正向和侧向两个实验条件,并未对所有教师角度类型进行试验,因此,对教师形象角度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