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条链重建技工价值体系

2021-10-04李志国

当代工人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工工人队伍

李志国

市场总是在讲述过剩与短缺的故事,近年来,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水平技工的短缺近乎成了常态。问题出在哪儿?归根究底,在于技术工人关联的三个链条出现了断裂,需要弥补性重构。

首先,是价值链,全社会对技工的认知存在偏差,这是表象。中高考时,职业技术院校是绝大多数家长与孩子最后的底线,无奈的选择;初入职场时,但凡有一丝可能,多数青年不愿、不会踏入工厂的大门;男女交往时,技术工人属于丧失择偶优先权的一方。这三个代表性环节,让技工群体很难吸纳学习成绩优秀的“血液”,让壮大技工队伍的努力经常达不到预期,甚至让很多技工把寻找“上升”机会以逃离定为目标,导致队伍“失血”。

价值链中对技工的种种认识误区,主要源于技工社会价值与社会地位的错位——像空气一样,说起来很重要,实际却常常被漠视,以及全社会对工人群体的刻板印象——工人的“苦脏累”淹没了技工的“能会巧”……当然更重要的是,很多技工的成长历程艰难、成长空间有限,他们在企业中往往付出较多、回报较少。所以对技工的认知偏差,更多是对技工职业的不信任、不自信,对技工待遇的不满意、不服气,对技工身份的不认可、不甘心。要扭转不合适的价值认知,归根结蒂还是要让技工价值真正实现回归,获得与付出匹配的回报。

其次,是成长链,培养合格技工存在诸多障碍,这是关键。在不少职业技术院校,学生难以学到实用技能,或者所学技能与现实脱节,毕业后与企业对接出现供需矛盾;社会类培训机构普遍实力不强,且以证书为导向;企业层面,因自己培养技工耗时费力增加成本,且未必能留得住,很多企业不愿或无力承担培养责任;在技术工人内部,缺乏认真学、认真教的机制和氛围,甚至不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消极“文化”,阻碍了技工队伍的自我成长。

技工成长链中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是追求短期效益所导致的投入不足,以及观念的保守和机制的落后。很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市场化导向不足,管理封闭僵化,培养方式陈旧,评价机制缺失。大多数社会类培训机构又过度市场化,疏于基础建设。很多企业对技工急于使用,不注重培养;技工队伍内部竞争多于合作……诸多成长障碍,经常使各级政府打破技工荒的努力事倍功半,制造企业以无辜态度抱怨,有志于技工事业的青年进退维谷。培养环境有待改善,技工成长不易,让技工队伍难以持续壮大,高端技工人才长期稀缺。

再次,是市场链,技工的价值发现机制存在失灵,这是核心。企业大力招聘合格技工以免影响生产和发展,政府不断提升职业技术院校技工培养能力和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待遇。但是,企业的需求和政府的作为没有很好地传导到供给侧,社会对技工地位的认可度始终不够高。究其根源,在企业层面,是由于技工的作用没有得到客观评价,酬劳没有真正体现其貢献;在产业层面,是由于技工在产业体系中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地位和话语权有待提升。

说到话语权,在全社会处于投资“饥渴”和“向管理要效益”的情势下,技工的话语权要远低于出资方、管理者,甚至一直以来,较低的人力资源成本被看作中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形成,不利于企业和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中国制造的提档升级。形成技工的价值发现机制,在全社会充分体现技工的价值,有赖于技工市场的有序竞争、劳动保障制度的健全、工会组织的推动等要素协同发力,需要久久为功。

客观而言,价值、成长、市场三种链条相互交织、休戚与共。市场机制是根本,合理发挥市场力量是破解技工荒的主线;成长环境是痛点,良好的培养体系是破解技工荒的必备;价值观念是底蕴,全社会对技工的认可是破解技工荒的后盾。在抓住主要矛盾基础上,齐头并进地重建三条链,才能让技工不再短缺,让制造强国早日跨步前进。

猜你喜欢

技工工人队伍
从技工到英雄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大雁的飞行队伍
技工与专家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还剩多少人?
青藏高原筑“天路”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