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21-10-04叶嘉成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证书案例中职

叶嘉成

摘要:把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结合起来,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重大创新。中职学校在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发挥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积极发挥职业技能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探究在当前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下,如何对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首先分析1+X证书制度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随后探讨改革路径,以期为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建议。

关键词:1+X证书制度;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81-002

新媒体时代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平面设计中以静态的图形表现的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动态性、交互性图文信息设计需求量大增。创造了新市场与新岗位。“平面设计师”延伸出的新岗位“电商设计师”“UI设计师”以更高薪酬的吸引力对平面设计毕业生提出更新技术的要求。中职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储备显然落后于市场需求。为此,结合1+X证书制度,探讨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迫在眉睫。

1.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1新媒体时代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当今时代,互联网、数字技术、交互体验、APP等新兴媒介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新媒体时代推动了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平面设计中以静态的图形表现的印刷媒体市场逐渐萎缩,动态性、交互性图文信息设计需求量大增。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上融合新的设计思想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1.2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完善,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我国多数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三大模块构成,主要课程仍是以版式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图形创意设计、海报设计和VI设计等传统课程为主干课程,体现新媒体时代特点的课程少之又少,专业课程设计没有特色化。有的中职校虽然将数字化艺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但只是增加网页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没有抓住教学重点和学科特色,也没有把握科技与社会发展最新趋势,很难培养出具有新媒体时代特点的专长人才。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导的各种形式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来势之迅猛,发人深思。中职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基于1+X证书制度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依据

2.1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动作复现、动机四个阶段,简单地说就是观察学习须先注意榜样的行为,然后将其记在脑子里,经过练习,最后在适当的动机出现的时候再一次表现出来。他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他们通常是用物理方法来进行的动物实验,以此来创建他们的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方法对于作为社会一员的人的行为来说,没有多大的研究价值。因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所以他主张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来研究人的行为。事实上,人们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模仿,学到了许多行为。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后扩展为七个层次,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七个等级: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确实性需要,这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它们对生理和心理健康很重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一旦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把后三种需要定义为成长性需要,这虽然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对我们适应社会生活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得到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2.3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杜威以其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全面阐述了他的实用主义的教育观。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教育本质。杜威在自己的教育理论中从各种不同角度,多方面且反复地论述了教育本质问题。他关于教育本质的观点,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三个重要论点来加以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造”。

第二,关于教育目的。杜威从多方面论述过教育目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他关于“教育无目的”的论述。

第三,关于教学的基本原则。杜威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他的教学理论,而“从做中学”又是他全部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3.基于1+X證书制度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3.1优化课程设置

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以动画设计为例,学生在进行动画设计课程学习时,不能仅仅孤立地学习动画设计单一的课程,还需要结合其他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进行综合的学习以及训练,确保学生在动画设计方面切实掌握该学习的知识与能力。将1+X证书中的UI界面设计、插画设计等新媒体时代环境下市场需求的课程有机地融入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合社会飞速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具体而言,中职学校在制定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充分结合1+X证书制度以及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优化课程设置。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在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具有滞后性,仍然采用多年前的理论课的方式进行。实践证明,这种培养方式并不能为我国平面设计行业提供优质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一方面要提高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当前平面设计的新元素、新技术,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通过融入当前1+X证书制度下的UI界面设计、插画设计等课程到平面设计的课程体系中,加强学生对1+X证书制度的了解,推动学生发展专业技术能力。

3.2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要在课程中加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这要求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善于运用各类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动画设计为例,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与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锻炼。

小组合作法的运用。在开展动画设计课程之前,教师需要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方式多种多样,可选择让学生自行组队的方式确定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尽可能保证学生的多样性,既要包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要包括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避免出现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都在同一个小组,尽可能使得每个学习小组的平均学习能力与水平相对平均。在后续的课程开展过程中,学习小组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运用案例教学法,将生活中与市场上普遍运用的动画设计的案例呈现于课堂中,让学生提前了解市场的需求与变化,更好地锻炼自身的能力。以动画设计课程为例,教师在开课前需要认真筛选教学案例,可选取国内外知名的平面设计大赛的获奖作品作为教学的案例。同时,教师在课前应当对教学案例充分熟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将选取的教学案例呈现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思考10分钟左右,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讨论。小组讨论完毕后,小组派代表对该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与评价。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当适当选取知名平面设计大赛的主题或平面设计公司的设计要求等作为教学案例,让学生自行设计并在班内进行展示。随后再结合平面设计大赛获奖的作品进行比较讨论,分析学生在当前设计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指导学生更好地提高平面设计能力,并在不断的训练与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3.3加强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

要加强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当前中职学校在培养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方面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便是课程的孤立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尚未形成体系化,在职场上表现出来的竞争力自然也就弱了。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中职学校在设置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要加强课程的体系性,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深层次联系。在平面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对于一年级的专业新生而言,其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平面设计的基础性知识,包括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第一年的培养方案中,学校应当侧重于安排平面设计基础理论、基础软件(如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初阶课程。学生在经过一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后,对平面设计的了解与掌握程度逐渐提升,学校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学生安排进阶的课程。学生在第一年学习过的基础软件的操作等课程,此时可以晋升为进阶级的课程。同时,教师在第二年的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当前市场的变化情况以及平面设计的前沿动态,通过教师带动学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自觉了解市场变化的能力。第三年的课程则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学生的实践,二为对学生三年学习与实践的考察。在开展学生实践工作上,可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基础。在开展对学生三年学习与实践的考察工作上要注意灵活考察方式,可通过让学生提交毕业设计等具有实际意义的方式开展。

4.结束语

随着数字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一门新的艺术设计学科随之产生。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数字媒体学科着重培养影视后期、动画设计、游戏开发方面的人才。如何既保持传统的平面设计专业课程优势,又能够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但又区别于数字媒体专业,这是平面设计专业需要研究的课题。在1+X证书制度下探究中职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推动学生成为领域内的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

校级项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职平面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HQJG202005

参考文献:

[1]张岩,孟春荣.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教學论坛,2020(40):137-138

[2]徐景福,周慧.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菜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8):89-90+ 148

[3]宋云凯.浅谈1+X证书制度下中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20(31):200-201

[4]兰晓娜.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文献,2020(04):88-89

猜你喜欢

证书案例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少就是多
样板案例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