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2021-10-04庄懿
庄懿
摘要:对于写作来说,素材是基础。没有素材的作文是空洞的,是站不住脚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作文水平提高比较困难,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素材的积累。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身边寻找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间,记录下自己真实的感受,找到积累素材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写出来的文章才是鲜活的、打动人心的。
关键词:作文素材;课本;课外阅读;网络;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56-002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作文一向是大多数小学生最为畏惧的学习内容,在班级里,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写作时,学生总是抓耳挠腮,像只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头绪,最后只能是胡编乱造一些情节夸张的故事或是将作文选上的文章修修改改,套用在自己的习作中。结果,很多同学的作文要么是在记流水账,毫无重点,要么是堆砌摘抄来的优美词句,十分空洞。这些情况归根结底是学生拿到题目以后想不到合适的素材,不知道该写什么。只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积累素材,才能切实改变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一、现状的归因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在写作时会觉得没有可写的素材,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应试教育下,缺少素材积累的大环境。在择校、升学的巨大压力下,老师和家长都在不可避免地追求“实效”,对于耗时长、见效慢的写作训练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一方面,在日常学习中,语文老师更加注重基础训练和阅读教学,在学生的作文指导、素材积累方面的关注度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家长用各种补习班填满了学生的空余时间,导致学生缺少生活的体验和积累素材的机会。
2.传统作文训练模式相对机械化。不少语文老师在進行作文训练时会刻意地去猜题,或者布置一些比较“百搭”的题目让学生去写,以便学生在考试时能够直接套用素材。这样的做法也许短期内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但是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甚至还会导致学生素材积累严重不足。
3.学生缺少积累素材的意识。小学阶段的学生总体来说还比较简单天真,心思不够细腻,高兴、悲伤等情绪可能很快就会被他们抛在脑后。正因为如此,在写作时,他们没有办法很清晰地回忆并写下事情发生时的细节以及当时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写出的文章就会显得笼统、浮于表面。缺少积累素材的意识,没有及时记录下可写的材料,也是学生找不到写作素材的重要原因。
二、对策的探寻
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将作文定位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自己的家庭、学校、活动、阅读等方面去寻找素材、积累素材,以求在写作时可以“有米而炊”。
1.从课本中寻找素材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离开来。我们在常态课上主要借助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教学,只有每单元固定的习作部分,才会根据该单元的习作要求进行独立的写作教学。这样“就写作教写作”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我们使用的语文教材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间接素材,这些经过筛选的素材,不仅较为贴合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日常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启发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充分利用语文书本、挖掘教本中的素材,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大有助益的。
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好书本中的插图。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中,有一个练笔是要求学生结合《村晚》的后两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将古诗改写成文。这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比较困难,由于缺少乡村生活的经验,有些孩子只能是简单地将诗句进行翻译。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结合书本上的插图,观察到横坐牛背的放牛娃脸上的神态以及他横坐时的细微动作,学生的思维就将被打开,放牛娃当时的悠闲自在也更加能被学生所体会继而通过文字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合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进行续写、改写或是仿写。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夏天里的成长》一文,就是一篇不错的仿写素材,学生可以学习文中围绕一个中心意思,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来表达的方法,对其他的景物进行描写。
通过这样的练笔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打开学生的思路,还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一举多得。
2.从课外阅读中寻找素材
作家王蒙说过:“读书,也可以触发你写作的冲动。很可能你写的东西与读的东西并无紧密的联系,但你读的某一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打动了你的心,于是,你拿起了笔。”无独有偶,叶圣陶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纵观我们身边的真实情况,确实,文章出彩的学生无一不是在课外进行了大量的阅读。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和佳句,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阅读往往还能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让学生爱上写作。
现在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作品大多是《米小圈》《马小跳》《女生日记》《男生日记》这样描写校园生活的儿童小说,这些书上所描写的校园生活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学生会发现,原来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事情:同学之间的小摩擦、老师的批评、父母的争执、烦人的考试、成堆的作业……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如此有趣。这样一来,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会被激发,作文在他们眼中不再是生涩的、死板的,他们会愿意把相似的经历写下来,或者说,他们会恍然,原来这些事情都可以成为作文素材。同时,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也能成为学生写作的基石,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例子。例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快乐读书吧》板块推荐的《童年》《爱的教育》《小英雄雨来》几本书中涉及到的乐观坚强的阿廖沙、机智勇敢的雨来等人物和他们的事例,都可以被学生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当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做一些摘抄和笔记,对于一些名家之言可以适当背一背,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对于书中特别有触动的人物和情节可以在一旁批注和点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快速地在自己的脑海中找到适合的素材。
3.从网络上寻找素材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微博、微信等网络公共平台层出不穷,“两耳不闻窗外事”显然已经跟不上潮流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变化也提供了纸质书以外的作文素材来源。
一方面,学生在写作时可以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料。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下册中,有一篇习作是要求学生介绍我国的一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篇作文就需要学生借助网络来完成。先要了解我国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确定作文的内容。然后学生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它的外观或者构造特点是什么样的?最后,学生才可以将这些内容内化、整合完成习作。另一方面,如果能把世界各地发生的最新的事件融入作文,也能为学生的作品带来新鲜感或是让作文显得更有深度和厚度。例如在写到抗疫相关的文章时,学生可以联系网络上看到的真实的感人故事,使自己的作品更有感染力、更加打动人心。
此外,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也可以在每周的晨会课上留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自己近期在网络上看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相互分享,给缺乏条件的学生做好保障。
4.从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
归根结底,作文应当是现实生活的文字呈现,是真实情感的表达,是思考和感悟的自然流露。因此,作文的素材应当回到生活本身,脱离了生活就写不出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好作文。在平时的阅卷时,我们总是惋惜于学生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素材。如果作文的题目与亲情相关,那么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会写父母照顾生病的自己或是送自己去医院。甚至,其中必然会出现“夜黑风高”“雷雨交加”“汗水透出了衣服”等文字和情节。这都是因为学生是在写作时凭借想象“创造”了这样的一个素材,所以会情不自禁地给素材加上戏剧化的情节,使其变得浮夸,而这样的文章势必不可能打动别人。
事实上,一篇好的作文并不一定需要多么一波三折的情节和华丽的辞藻,只要让人读来觉得“哦,真的是这样”,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有一篇作文是《我的拿手好戏》,班上的一位学生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泡奶茶”这个技能,她是这样写的“拿出最重要的奶茶粉,先抖抖,再捏捏,留出绝对没有粉末的一角,沿锯齿撕开。否则,桌子上就会布满了奶茶粉,很难擦干净”“最后,就是万恶的椰果!把握不住力度,就是悲剧!就算慢慢撕开,也会‘biu——就嗞在了脸上。所以,我们可以用牙签先沿边缘划开一个口子把水放出来,再全部撕开倒出椰果。”一个常见的冲泡奶茶的过程,因为有了真实的细节,被这个孩子像放电影一样呈现在我们眼前。并且在阅读时,我们的脑海中还会闪现自己泡奶茶时那些出糗的画面,正因为如此,我在班上读这篇文章时,孩子们都一下子瞪大了眼睛,眼睛里发出了认同的光彩。
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或是亲身的经历,才能够把这种经历与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这样融合生活的文章才能够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我们在平时也应该多为孩子创造出这样的机会,例如可以布置“护蛋”这类型的游戏,让孩子们在一天的时间里看护好一颗生鸡蛋,感受过程中的艰辛或是成功后的喜悦、失败后的沮丧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孩子们回家学习一项家务、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等方式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的素材,写出真实的作文。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出作文,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缺少素材的积累一定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情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写好作文,积累素材也是第一步。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多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近生活,自己去观察、发现、体会、感受,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在条件比较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借助语文书、课外书和网络等途径,来进行弥补和替代,但是,不管是通过哪一种途径,都需要学生能够静下心来,用心感受、认真思考,并且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动笔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总之,手里有粮心不慌,认真生活,留心处处皆风景。
参考文献:
[1]刘玉兰.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寻找作文素材[J]读与写,2013(6):71
[2]嵇素贞.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寻找素材进行写作[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2(000)008:141-143
[3]葉圣陶.作文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77
[4]王蒙.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