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探微

2021-10-04施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多元评价深度学习

施玮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深度学习已走进课堂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领域。但如何具体落实深度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价值地思考,依旧是当今教学研究中面临的难题。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引导、课后拓展来实实在在落实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

关键词:深度学习;少慢差费;主动建构;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28-002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方向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少慢差费”的惰性平衡

少,是指教學的内容少。一学期教三十篇不短不长的文章。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内容非常少,输入非常少。

慢,是指一篇课文要教两到三个课时,教学进度慢。

差,是指课堂的教学效果差。一个学期,一个学年下来,语文素养的提高不快。

费,是指费时和费力。我们知道,课表上一周的语文课等同于一个月的音乐课或体育课。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课的数量远远超过课表的数量。语文课占用了师生大量的时间,耗费了师生大量的精力,成效不大。

我们的语文课堂急需对本文内容进行量化整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质性规约,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惰性平衡。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方向——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本文从深度学习的特点出发,分析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1.深度学习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深度学习要改变“少慢差费”的惰性平衡,教师需要了解教材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参与已有的社会实践成果的创造过程,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成为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人。

2.深度学生是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活动

深度学习在学生面对有难度、有挑战的任务时,能够帮助他们积极地独立操作,主动地完成学习。这是因为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3.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

深度学习的“深”不仅在于知识层面上的“深”,还在与精神层面上的“深”。这里有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关怀,有教师对学生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期待和为此付出的努力。

二、基于教学问题,提出教学策略

(一)深度备课,打破惰性平衡的前提条件

1.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深度学习是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它提倡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学习;提倡教学要努力促成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倡学生面对挑战性的任务亲历学习过程,并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深度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从学生打游戏这件事上出发:很少有家长或老师会教孩子打游戏,但是孩子却玩得出神入化。他们是如何学会打游戏,又是如何提高游戏技能呢?总结起来,无非是这么几点:1.学生对游戏有好奇心、有新鲜感;2.学生间形成了热烈而浓郁互讨的氛围;3.学生会去尝试,去实践;4.当遇到困难时,同学间会相论,相互交流,甚至会手把手教一教。

因此,深度学习,应该抓住学生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要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2.研究教材:抓牢教材的重难点

深度学习,关注孩子实质性收获的教学。一堂课只有40分钟,语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就像是“大石头”,零散的知识点就像是“小石头”。语文教学时需要先把经过处理后的“大石块”放进去,再放“小石子”,最后才放“砂砾”。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有敏锐地察觉能力,去发现课文中的“大石块”。

如《开国大典》这篇文章中点面结合的写法便是这篇课文的“大石头”。这篇文章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是这篇课文的“小石头”;文中的字词句段、语逻修文等是文章的中的“砂砾”。

所谓,入乎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要抓住语言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密码。

3.研究课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关注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关注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培养。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始终以课程目标为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第二学段的复述要求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设置教学目标时,不但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复述故事的方法——抓住主要内容,适当删减不重要的内容,省去无关内容。在复述的过程中,在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时,要把事情的整个经过清楚,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说明白,还要用上文中一些提示顺序的词句。通过四年级一个单元复述练习,掌握复述的方法并能进行迁移。从而达成《课标》的复述要求。

(二)方法指引,打破惰性平衡的重要策略

1.积极参与: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

传统教学,遵循老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老师的讲更多的是基于教材的,而非是学生的学习基础。而深度学习,遵循“学→教→学”的过程,学生在课前根据“预习单”预习课文,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疑。这样,学生有准备地走进课堂,教师有重点地教学指导。其中,中间的“教”是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路径”指导、回顾总结、拓展延伸、提高能力这几个环节进行。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麻雀》一课。薛特呈现一张九宫格的学习单。九宫格的中间《麻雀》一课的学习目标,其余的格子是对教学目标的落实。

薛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完成以下图表:

接着,在图表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复述。通过以上环节,同学们借助图表能用通顺、流利的语言进行复述。

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把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后阅读中进行巩固和拓展延伸。教师通过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一类文章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2.深度思考:掌握思维的外显策略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思维的外显过程。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或者在我们自己的课堂也会出现:老师请A同学起来回答问题,A同学答不出来,老师让他坐下去了。接着,请B同学起来回答问题,B同学回答正确,老师表扬他“很棒”,就让他坐下去了,继续讲下一题。我相信,同学B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路径,同学A和其他学生未必明白。老师可以延迟评价,让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路径。

杨老师执教《盘古开天地》时,讲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踩着地,随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师:请你们用手比划一下,盘古是怎样随着天地而变化的?

生:老师是这样。(下面的手往下降,上面的手往上升)。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跟着长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也跟着往下长一丈。

生2:老师我觉得是这样。(下面的手不动,上面的手往上升)。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也跟着长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是地往下变厚,但地面并未下沉,因此盘古并没有往下长。因此是这样的。(学生比划起来。)

生3:老师,我觉得是这样的。(下面的手和上面的手一起升高。)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就往上长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地就往上长一丈,盘古不是一起上去了吗?(学生纷纷说“这不是没长吗?”)

师:同一句话,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理解。想一想,哪一个词影响了你?

生:下沉。

师:根据三位同学的理解分别可以换成什么?

同一句话,不同的学生有完全不同的答案。杨老师通过让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让学生思考的过程外显,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批判思维。

3.互动合作:运用教学的多元评价

深度学习,注重多元评价,注重持续性评价。评价是为了检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否有提高,提高了多少;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是为了指导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改进教师的教学。

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非常不错的方法。评价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以评价方案等正式的形式出现。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都应该在活动前把评价的标准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对照评价标准随时进行自我评价。

(三)实践运用,打破惰性平衡的拓展延伸

深度学习,不但要挖掘学习的深度,更要挖掘学习的广度。课堂上,抓住课文中“最大的麦穗”,围绕语文学习,习得关键的语文素养,这就抓住关键的“1”。抓住了关键的“1”进行拓展延伸,变成“X”。当然,这个“X”不是没有边界的,而是以核心知识“1”为圆心进行辐射;拓展延伸的范围也不是没有限制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回到“1”,深化“1”,更加透彻地了解“1”。

在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要掌握本单元的四篇神话故事: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更要用本單元学会的阅读神话故事的方法,阅读《中国神话传说》《山海经》等,以及《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

深度学习,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面对挑战性的问题,进行高效的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他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主动性,知识的建构性,评价的多元性,学习的批判性,在重视孩子对课文内涵理解的基础上,关注他们对文本核心思想和语言表达的掌握,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深度巧问设疑、深层语言赏析、深化合作探究、深化多元评价等教学策略来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升思维高度、拓宽思维维度之外,还可以加强持续性反思评价,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在深处进行交流与碰撞,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张淑霞.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探微[J]中学课程资源.2020(05):15

[2]孙双金.为素养而教深度学习的实时策略[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3

[3]王福英.分享教育观下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论坛.2020(22):56

[4]葛林.依托提组模块实现深度学习的学习模式——小学数学复习课探索[J]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2020(10):50

猜你喜欢

多元评价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浅谈如何构建中职德育课多元评价体系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电子学档的英语教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探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如何提高焊工实习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分组学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