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背景下北大荒版画题材的形成研究
2021-10-04史越王相生
史越 王相生
摘 要:北大荒版画之所以能在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关键在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时代影响了北大荒版画的功能变迁。基于此,从北大荒版画的时代背景、地域特征、艺术形式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北大荒版画题材的形成与发展,提倡北大荒版画的个性化创作,以推动北大荒版画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套色木刻;北大荒版画;表现手法;题材形成
北大荒地处中国东北边陲,这片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20世纪50年代,中国百废待兴,全面开发建设北大荒的热潮涌起。一大批有志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了北大荒,其中不乏艺术爱好者。他们在这里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获取灵感,促使北大荒版画产生。北大荒版画的题材形成与时代背景、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包含着当时时代背景下创作者的情感,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了解这片黑土地。
北大荒版画早期发展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其发展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相较于其他版画种类,北大荒木刻版画研究属于开始时间较早的一批。北大荒版画同时也是地域性版画的一种,具有黑龙江地域特征。因此,研究北大荒版画题材的形成原因,必须从北大荒版画创作早期的本土艺术家、风格特征、题材种类等方面入手,以北大荒版画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为主要参考材料,以版画题材的发展为切入点,了解北大荒版画的初期风格与题材起源。
一、北大荒版画的兴起和成就
在众多美术种类中,北大荒版画是更具有东北特色的地域性版画。以晁楣的早期版画作品为例,他的作品题材大多为人民劳动生产、开荒耕种、机械生产、长途跋涉等繁忙场景。当时的中国,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经济滞后等多种问题,非常需要这种可以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光明的绘画题材。而作为绘画创作中带有复制性的画种,版画可以在社会中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北大荒版画因此而兴起。随着后续一大批美术爱好者的加入,已有的北大荒精神得到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众多美术爱好者创作出了更多积极向上的、反映美好生活的版画,使北大荒版画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版画之一。
(一)北大荒版画的兴起
东北边陲的北大荒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里冬天十分寒冷,大地广袤无垠,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20世纪50年代,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还不像今天一样可以充分得到满足,仅仅是解决温饱在当时看来都属于世纪难题。在北大荒这片肥沃的黑土地种植出粮食是无数青年的梦想。在这些年轻人中,有很多艺术爱好者选择用版画语言去表达自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所以早期北大荒版画的创作题材多为开垦边疆和垦荒者的日常生活。创作群体主要是当时开垦土地的官兵和美术爱好者,创作内容正是他们工作与生活的真实写照。如北大荒版画代表人物晁楣的早期作品《麦海》,该版画画面中的唯一人物是一名刚转业的海军同志,他驾驶着拖拉机在北大荒收割麦子,金色的麦子在地里随风飘动,整个画面宏伟壮观,表达了在当时粮食紧缺背景下人民群众对未来的希望。随着北大荒版画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北大荒版画的作品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如张作良的《雨后》、张祯麒的《黎明》、杜鸿年的《高粱》等,这些均是满足当时人民精神需求的、颇具抒情意味的版画作品。北大荒群众美术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版画在众多画群中脱颖而出,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爱。北大荒版画在全国乃至世界美术界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二)北大荒版画的成就
北大荒版画表现了创作者对劳动、土地和生活的热爱,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因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北大荒版画体系的形成初期,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版画展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社会反响热烈,令整个美术界为之一动。北大荒版画运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北大荒版画的主要创作群体都有着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农场劳作工人又是职业画家,他们本身都是北大荒的建设者,能够深切体会到北大荒生产和生活的时代激情;其二,版画创作题材与农场生产生活高度融合, 美术创作也成为生产劳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丰富了大众的生活,为人民辛苦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其三,版画创作采取了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了创作的有效性,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深受北大荒廣大职工的欢迎,同时颇具中国艺术面貌和东北地域风格。这些作品深深地影响着那个年代的有志青年、机关干部和基层工人农民,甚至至今依然鼓舞着部分人群。20世纪50年代,东北群众美术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北大荒版画。北大荒版画展现了艰苦条件下的垦荒区生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树立了鲜活的东北地域艺术风貌,在将东北群众美术运动推向高潮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其在全国的影响。
二、北大荒版画表现题材的演变
北大荒版画的早期题材风格与中国新兴版画有着共同的特色,与社会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相比其他画种,版画对制作环境的要求较低,更有利于在艰苦条件背景下进行宣传与推广。随着我国逐渐平稳发展,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版画的画面风格与题材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渐从集体主义向个人表达转变,版画家开始倾向于从自身情感出发进行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北大荒木刻版画的题材也随之改变。早期的北大荒版画大多为表现垦荒者的工作环境之艰苦、物质之匮乏以及自然环境之恶劣,体现了第一代版画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追求与热爱,以及他们放弃良好的生活条件,选择扎根北疆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第二代版画家则在作品中集中表现了知青下乡劳动的生活场景,版画作品多朴实无华。第三代版画家大多为知青后代,他们在北大荒成长,从他们的作品中能看出思想与社会的进步。
(一)北大荒版画题材的现实主义风格
正如鲁迅在提倡和扶持新兴木刻艺术时提到的:“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革命与政治、文学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大荒版画虽与新兴版画相比有不同之处,但是在艺术题材选择与观照时代发展这一点上,二者是一致的。新兴版画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密切相关,而北大荒版画则以垦荒者的生产生活为主要内容。不难看出,北大荒版画和新兴版画的艺术方向是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北大荒版画的道路和方向是新兴版画道路的延续与发展。
(二)北大荒版画题材向多元化风格转变
研究北大荒版画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早期套色油印木版画造型粗犷,色彩厚重,在内容上多为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创作者基本都是北大荒生活的亲历者。同时,由于北大荒离俄罗斯较近,在版画创作上也受到俄罗斯的一些影响,用色大胆,画幅尺寸较大。从学脉上看,早期的北大荒版画色彩与俄罗斯油画色彩有着相似之处。此时的大部分创作者缺少美术专业知识与训练,多运用粗犷的刀法进行版画创作,版画造型拙雅朴实。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外艺术思潮的涌进,北大荒版画深受影响,特别是受日本版画的影响,版画制作手法变得更加细致,版画创作思想变得更加新颖。在这一时期,虽然部分版画作品的艺术风格逐渐向甜美、浪漫、细腻方向转变,但这些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依然是北大荒这块土地上的生活,与早期北大荒版画有着承接关系。到了后期,随着画家们创作风格的转变,版画创作开始更具个人风格。以著名版画家蒙希平为例,作为受北大荒版画影响的第三代版画家,蒙希平不再以宏伟壮观的大场景为创作思路,而是从内心出发进行创作。他的刀法细致入微,版画整体色彩淡雅,风格安静平和。从此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北大荒版画题材在向多元化风格转变,这与时代背景、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有了今天这样富足的生活,版画家才能在创作题材上更加自由、自我。
三、結语
北大荒版画自崛起距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北大荒木刻群体的兴起推动了套色木刻创作的普及和发展。但在后来的套色木刻发展过程中,群体意识开始逐渐淡化,版画的个体化创作风格逐渐替代了群体性创作风格。版画群体的兴起和消亡都是版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甚至可以说美术创作本身就该是个体的劳动。现如今,个体化版画创作作为主流,更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在北大荒版画逐渐淡出大众视线的当下,宣扬个体化创作表现风格不失为一个突破点。想要走出低迷就必须有所突破,如果版画家一直停留于自己所探索出来的艺术风格表现中,那么北大荒版画的低迷势必会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对于个体化创作表现风格的拓展是每个版画艺术者都必须实践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北大荒版画三十年文献编辑委员会.北大荒版画三十年[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88.
[2]王洪波.北大荒版画成因探析[J].艺术研究,2008(3):139-140.
[3]王丙珍.北大荒版画的审美意蕴与生态文化价值[J].艺术研究,2013(3):52-53.
[4]郝伯义.拓荒者的艺术:北大荒版画今昔[J].美术研究,1982(3):58-63,74,46-47.
[5]张云翔.浅析北大荒版画的创作语境[J].大众文艺,2015(2):122.
[6]于丹.从北大荒版画探究黑龙江现当代美术风格的特征及成因[J].艺术研究,2010(4):116-117.
[7]张津浩.北大荒版画的魅力[J].艺术家,2019(2):51.
[8]闫雪,全香春.北大荒版画艺术的地域特征与历史溯源[J].戏剧之家,2018(4):111.
[9]顾华.北大荒版画艺术风格研究[J].剧作家,2018(6):136.
[10]虞柯敏.浅析地域文化中的北大荒版画[J].明日风尚,2017(21):260.
[11]沈秋艳.初创期北大荒版画整体艺术风格形成探微[J].艺术教育,2016(10):144-145.
[12]严丰.北大荒版画风格演变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3]王峰婷.北大荒版画研究[J].艺术品鉴,2018(32):46-47.
[14]宋阳,沙永汇.后期北大荒版画本体语言浅析[J].艺术研究,2018(2):128-129.
[15]孙碧蓉.新时期北大荒版画传承与创作的思考[J].美术观察,2019(12):150-151.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通讯作者:
王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