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洪绶的艺术生平
2021-10-04王赛敏
王赛敏
摘 要:陈洪绶是明代一位杰出的绘画大师,在绘画、书法、版画等领域皆有建树,尤其是其绘画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声誉。陈洪绶的人物画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独树一帜。他极富创造精神,思维活跃,通古求变。通过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考察陈洪绶艺术生平的不同阶段,以便后世对明末清初的时代精神和绘画艺术的了解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陈洪绶;绘画;艺术生平
1598年,陈洪绶生于浙江绍兴诸暨县陈家村,1652年与世长辞,终年仅55岁。陈洪绶字章候,儿时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明亡遁入空门后,号老迟、悔迟。除了生活在浙江外,也离开家乡入京几回,后来到过杭州、萧山、绍兴等地。陈洪绶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小就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加上所居之地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浓厚,也易受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本文从陈洪绶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以及自身的发展为切入点,探讨陈洪绶艺术生平的不同阶段。他的生命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天资聪颖的少年,二是逐于功名的中年,三是大隐于世的晚年。
一、天资聪颖的少年
陈洪绶生在钟鸣官宦之家,陈家祖上几代都在朝廷担任官职,但到陈洪绶这一代已大不如前。其父亲陈于朝在绘画和书法上都有建树,但数次参加科举却名落孙山,为排解心中屡试不第的愤懑故避世,陈父35岁就带着遗憾离世,这与陈洪绶日后远离官场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陈洪绶在幼年就通过陈家的长辈与来斯行之女定了姻缘。陈洪绶的祖父陈性学与来斯行同朝为官,性情相投,往来甚密。陈洪绶的妹妹与来宗道之子又结了亲。各种迹象显示两家关系亲密,因而陈家长辈就把四岁时的陈洪绶送去来家私塾学习。
陳洪绶在孩提时就展现出艺术的天分,甚至在绘画市场得到一定的肯定。在朱彝尊《陈洪绶传》中记载:“年四岁,就塾妇翁家。……画前汉将军关侯像,长十余尺,拱而立。童子至,惶惧号哭,闻于翁。翁见侯像,惊下拜,遂以室奉侯。”[1]可知,陈洪绶画的关公像形象生动,跃然纸上。陈洪绶儿时绘画不仅受到家中长辈的熏陶且有自己的天赋。陈洪绶10岁时,陈家长辈为了陈洪绶在学业上师从名师,特意择师于当时杭州技法高超的画家蓝瑛、孙杕为师,两位画家都是杭州人,绘画上有较高的造诣。蓝瑛是浙江武林画派的领袖,也是“浙派”的殿军人物,他长于花鸟,但更擅山水,他在吸收传统绘画的精华中,再以个人绘画风格推陈出新,以南宋院画遒劲雅致的风格为主。当蓝瑛、孙杕见过陈洪绶儿时的画作后,惊异于陈洪绶的天分。孟远在《陈洪绶传》中记载:“十岁时,即濡笔作画。老画家孙杕、蓝瑛辈,见而奇之日:使斯人画成,道子、子昂均当北面,吾辈尚敢措一笔乎!”[2]两位老画家都认为陈洪绶若能一直踏实学习,假以时日连吴道子、赵孟■都无法与之比拟,那就更不谈当时的画家了。陈洪绶不仅天资卓越,又秉持着钻研的精神,虚心向老画家学习。其次,他学习的领域并不限于当时代绘画艺术,为了提升自己的绘画境界也会学习古人绘画中的精髓,为自己的艺术特色添砖加瓦。10岁时,他有幸观摩李公麟的《七十二贤石刻》后,并将“不规规形似”的艺术思维作为自己艺术之路的追求。在老师教导下对绘画刻苦钻研,以及他自身天赋异禀,令他在当时绘画界有少年成名之说。或许迫于丧父后家道中落的情况,他不得不卖画补贴家用。加之他小有名气,还有人慕名而来求他的祝寿图和诗,虽不宽裕也足以维持生活,在底层生活的经历不仅为陈洪绶日后绘画创作提供了丰富题材,也加强了他日后对底层的关怀。
二、逐于功名的中年
陈洪绶的天资聪颖,且后天勤奋努力,注定了他的绘画之路不凡。年少时他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下,但他步入青年后家道直转急下,16岁时祖父去世,两年后时母亲离世,家中哥哥在分割家产时又对他不公平。或许陈洪绶因亲人离世和兄弟之间的矛盾,离开了家乡。而后遇到颇有雅誉的学者刘宗周,被其不俗的谈吐和为人所吸引并拜入门下,求学之余,认识了一些爱国学士如王毓蓍、黄道周、祁彪佳、祝渊等好友,虽然他们后来都为国捐躯了,但陈洪绶在与他们相处中思想渐渐相近。他们志趣相投以画交友,以文会友,赋诗唱曲,在艺术上相互促进,誉满杭州城。
21岁时,陈洪绶补生员后,他便一直带着满腔报国热情想在政治上有所施展。但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仍名落孙山,入仕坎坷,使他备受打击。26岁时,在父母离世后又遭受爱妻来氏病逝的打击,每忆夫妻举案齐眉之景就悲痛不已。然而,种种打击并未打垮陈洪绶,他继续探索入仕之路。不久,陈洪绶几经周折来京,想谋得一官半职。在京之旅中所见所闻使陈洪绶心中的积郁被抚慰。或许天不遂人愿,明朝末期,宦官擅权揽政,朝堂更是各方势力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更别提陈洪绶这样的仕人,入仕远非他所想的那么简单,首次来京的满腔热情就这样被现实打击。世事艰难,或许因身染重病久治不愈,钱财也剩不多,抉择再三他只好回乡养病。病情好转之后,他又约上三五好友到杭州准备再次参加科举,之后还是榜上无名。也许,文人排遣内心失意最好的方式便是游山玩水,通过与著名画家曾鲸以及张岱、赵纯卿、陈素芝等知己好友常约于西湖,聊以慰藉,以诗、书、画抒发内心情感,陈洪绶从中获益匪浅。
陈洪绶生活不顺又受到各种打击,然而他并未放弃报国的热情。43岁入京求学的他,在国子监刻苦学习,却因朝堂的黑暗,远大抱负无法施展。其老师黄道周在朝堂直谏,指出官员媚上欺下的现状,言辞激烈惹怒崇祯皇帝,于是被官降六级贬至江西。1640年,江西巡抚为黄道周进宫请赏,两人却被罚入狱,且牵连数人入狱。身逢数难的陈洪绶对此时朝堂已心灰意冷,痛恨官场黑暗。由于其人物画风奇特衣纹排叠遒劲,又受到统治阶级推崇,才以“舍人”身份在宫内临摹古画,此时的积淀为此后其人物画风的变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陈洪绶的人物画在绘画界独树一帜,与同时代山东著名画家崔子忠并称为“南陈北崔”。但是“舍人”的职位与他想改变国家羸弱的想法,差之甚远,所以陈洪绶在1643年满腔义愤地拂袖离去,回乡再不存入仕之念。
三、大隐于世的晚年
1644年到1652年最能体现出陈洪绶生不逢时的人生阶段。崇祯十七年(1644年)初,游历到绍兴后,陈洪绶在友人的推荐下拜访徐渭的读书处,并暂住于此,还亲手写了“青藤书屋”的匾额为表崇敬,短暂地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若不是他听到外族攻下京城,亡国之君崇祯皇帝自缢,他平淡的生活也不会被掀起涟漪,再加之听到数名好友,如倪元璐等人为国捐躯,以上种种令他情不自已,悲怆痛哭。孟远在《陈洪绶传》记载描述:“甲申之难作,栖迟越中,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与游侠少年椎牛埋狗,见者咸指为狂士。”[3]同年的五月,明朝遗后朱由崧在南都称帝后,九月,好友王紫眉、王素中等劝他去南京科举考试,但陈洪绶已看淡仕途,他断然回绝。第二年,清军不断攻略南京、杭州等城池,在亡国阴影下人人自危,但爱国的师门好友王毓蓍投河,祁彪佳投池,祝渊自尽,刘宗周绝食,陈洪绶为这些宁死不屈之士悲痛不已,这使得他很艰难地在“生存”和“死节”间徘徊。清朝顺治年间三年(1646年)六月,绍兴很快淪陷在清军的炮火之下,而后逮捕百姓,陈洪绶也未能幸免。后来清军大将固山听说陈洪绶的绘画很出名,很高兴,立刻让他来作画,陈洪绶不愿放下自己的气节,敌人以刀胁迫他画画,陈洪绶却不动声色,最终敌人又用美酒和美人诱惑他去作画。几番周旋下,陈洪绶佯装睡着趁机逃过一劫。其后,陈洪绶因躲避迫害,而出家在云门山中隐居修行了一段时间,改号悔迟、悔僧,亦号云门僧、弗迟等。隐居后他常有感而发:“国破家亡身不死,此身不死不胜哀。”在偷生和死节的矛盾中羞愤不已,亡国的阴影下,他的生活抑郁至极,所以他用了“悔”有关的名号。
陈洪绶生不逢时,理想数次破灭,却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家庭,前妻来氏留有一女,后妻韩氏生下六子二女,家庭幸福美满,陈洪绶也因此放下气节求生存。顺治三年冬天,陈洪绶将全家安置于薄坞一带,此一年间,他的生活归于平淡,想过着乡野生活,诸般想法寄情于诗,共作诗歌一百五十三首,后因居无定所丢失不少,在友人陶去病等人的帮助下,他将自己所作的诗歌修改并进行删减,装订后命名为《宝纶堂集》,以便保存。1647年,陈洪绶迫于生计,选择去绍兴卖画为生。同年九月,清军入关对异族统治之道残忍,使城中百姓奋起反抗,竟为震慑民乱而屠戮百姓。恰逢家国破灭、新朝确立之际,再加上经济崩溃,此时陈洪绶过着举步维艰的生活。顺治六年(1649年)初,陈洪绶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决定去杭州寻找灵感画画,试图卖画为生,虽发生过《生绡剪》的重大打击,但陈洪绶依然处变不惊地投入绘画创作,他试图用自己毕生所学留下一批杰作。归隐西子湖畔后,陈洪绶更加趋向于宁静淡泊的生活,没有早年间的豪情壮志、血气方刚,这或是因为岁数渐长,有心无力,抑或是因为早年间仕途不顺、奔波劳累的生活使健康受损。陈洪绶晚年的隐居生活并非整日颓废,而是用积极的心态将热情投入到绘画、诗学以及书法中,他时刻关心着时局,这使他在艺术领域有很高的评价。陈洪绶以“中兴画学”为使命担当,而且希望后辈能继承他的绘画创作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同时结合自身的优势找到属于自己的绘画之路,同时,陈洪绶也许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他将毕生所学汇于此时,在呕心沥血的创作中欲给世人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顺治九年(1652年),陈洪绶在绍兴去世,走完短暂而又绚烂的55年人生。
参考文献:
[1][2]黄湧泉.陈洪绶年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6,8-9.
[3]吴敢,王双阳.丹青有神:陈洪绶传[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80.
作者单位:
重庆外语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