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堂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开发和运营管理调查及保护对策

2021-10-03祝霞灿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18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运营管理问题

祝霞灿

摘 要: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公园统一管理体系后,既要产出自身所蕴含的自然景观经济价值,更要加强监管和保护,防止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无序开发,遭受破坏。该文通过对岳西明堂山风景名胜区进行为期14d的调查,分析了当前开发利用过程中原生植被生境、动物栖息地状况和保护管理情况,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运用施工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垃圾规范化处置、索道临时使用林地植被恢复、主峰休憩台黄山松复壮等工程措施,落实环境卫生、自然资源等日常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原真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明堂山景区;建设开发;运营管理;问题;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4.1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18-0072-03

1 明堂山概况及建设开发现状

明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岳西县西南部,距县城40km,距岳武高速司空山出口13km,紧临318国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属大别山系,主峰海拔1563m。明堂山因汉武帝于公元前106年封禅古南岳天柱山时设祭拜之明堂于此山而得名。民间因其隽秀婀娜的山形与天柱山的雄伟挺拔相呼应,且同属皖地,仅隔百里,有“两山竞长,相约为偶”之说,戏称天柱山为“公皖山”,明堂山为“母皖山”。又因其主峰石壁上有一天然雄鸡图案,且由北望之群峰形若鸡冠,故又名“鸡公山”。明堂山景区面积50km2,涉及国有土地18.67km2,集体土地31.33km2。

经营主体安徽省明堂山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4年11月,景区开发分3期建设,投资2亿元建设停车场、景区公路、旅游步道、旅游观光索道、观光平台、索桥、岩体观光栈道、游客接待中心等设施,贯通主峰景区、葫芦河景区、月亮岩景区3大环线。年游客接待量50万人次,年环境容载量80万人次,目前未达到峰值。

2 明堂山建设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建设开发和运营活动不规范

2.1.1 施工废弃材料及机械随意遗弃 正在施工的主峰索道、玻璃滑道和施工结束的旅游步道、旅游观光索道、岩体观光栈道等处随处可见塑料皮、水泥编织袋、模板、钢筋、拖斗车轮胎等遗弃固体废物,若长期不回收处置,难以自然降解的物质暴露于环境中,覆盖原生植被,既破坏整体自然景观,大煞风景,有碍观瞻,又破坏土壤、水体、生物等自然环境。

2.1.2 旅游设施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对原生境和栖息地造成影响 主峰附近海拔1100m的马鞍形山坳建有90m2的休憩台,斜顶式框架结构,净高5~5.8m,南北向净长12m。靠近主体设施东侧1m处原生1株黄山松,树高14m,胸径60cm,冠幅12m,分枝2m。设计建设时,未充分考虑旅游设施与原生植被的有效保护距离,采取的硬性施工直接导致黄山松西偏北45°第一层分枝中段至末端2.5m长侧枝处于斜顶横梁下,且因相对高差小于零造成向下机械性挤压损伤,肉眼可见韧皮部剥离。受施工后光照、水分改变等影响,该侧枝生长势弱,末端往后较大距离内的针叶大部分脱落,后期侧枝有可能枯死。综合判断,受地形地貌及施工影响,全株成活保存概率较低。

2.1.3 生活垃圾未全部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 接待中心、休息点、步道等处虽设有垃圾桶(箱),景区工作人员也能做到及时清扫收集,游览者也会自觉投放,但散落在人员不常去的区域因游览者个人行为产生的生活垃圾却未见收集转运,更谈不上后期分类无害化处理,同施工产生的固废影响作用一样,将对更大范围内的全景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2 游览者不遵守游览管理规定

2.2.1 游览者乱丢生活垃圾 游览者能涉足的场所设有垃圾桶或垃圾箱,沿步道设置的是小型箱式,索道站等设施周围布设的是桶式,且设置距离不等,有的密集、有的零星。随机选择2个点(距离2km),分别用时1h,观察通过的人流量及垃圾投入行为。统计结果显示:2个点2h内通过人流315人次,投放行为291人次,占总流量比92.38%;投入垃圾桶163人次,占总流量比51.7%,占投放行为比56.01%;准确分类投入61人次,占总人流比19.36%,占投放行为比20.96%,占投入垃圾桶比37.42%;随意丢弃128人次,占总人流比40.63%,占投放行为比43.99%。由此可见,一是随机地点、随机时段通过人群的投放意愿强、行为次数多;二是随意丢弃情况严重,投放行为中的乱丢乱扔与投放垃圾桶的仅相差35人次,但扩大到多个点、多个时段,以天、月、季、年统计,乱丢乱扔行为的数据将非常庞大,足以证明为何沟谷、坡坎等处垃圾随见几率高;三是准确分类投放率低,平均10人次人流能準确分类投放的不到2人次,平均10人次投放能准确分类投放的不到3人次,平均10人次投入垃圾桶能准确分类投放的不到4人次,有文明旅游意识和行为、知晓垃圾分类知识并认真做到的游览者在整个游览群体中显得很小众,与有不文明行为游览群体的差数大,在有文明行为游览群体中并不突出。这表明部分游览者环保意识弱,自我行为约束力低,同时也暴露出景区疏于垃圾日常管理、缺少专职人员的制度设计缺陷和管理盲区漏洞。

2.2.2 森林防灭火期内游览者携带火源进入景区 随机选择3个点,第1个点设在自G318国道进入景区山门处,第2个点设在景区接待中心处,第3个点设在主峰附近的休憩点处,观察记录1h内进入景区内游览者的行为动态和运营管理者的监管状态。景区山门及接待中心处设有森林防灭火检查哨卡,配有防火二维码标识牌,但在游览者进入景区不实行实名制购票的门票检查通道前既没有管理人员主动检查是否携带火源,也没有要求扫防火二维码。在经过门票检查通道时,管理人员仅仅口头询问是否携带火源、可燃物(如打火机、香烟),根本阻止不了部分游览者携带火源进入景区,以致随后在索道站、步道沿途、休息点随处可见吸烟行为,而且极少有景区管理人员上前阻止。这反映出景区森林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火源管控不力,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 明堂山旅游开发环境保护管理对策

3.1 工程措施

3.1.1 规范化处置施工及游览活动产生的垃圾 (1)常规处置。经营单位要严格履行主体责任,按照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合理配备专职环境卫生收集人员,明确各人收集范围、收集内容、收集频次,沿景区公路(30m间隔)、步道(20m间隔)、景区设施场所内及周边加密、分类设置密闭式垃圾桶,日产日清。收集后的垃圾转运前应检查是否做到分类,再统一转运至垃圾集中处理站。(2)应急处置。游览者游览过程中不爱护环境,随意丢弃的方便食品盒、烟草盒、烟头、食品包装袋等垃圾在风力、水力作用下,散落在沟谷、坡坎等人力难以企及之处,应安排所属区域收集人员在做好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对目之所及或借助望远镜等观察到的垃圾及时收集、归类、转运。定期对地貌原因影响观察的受遮挡区域开展巡查和捡拾,确保各网格化的收集范围内各类垃圾应收尽收、应处尽处。(3)替代处置。在景区集散中心等设施场所树立明显标志牌,宣传限塑令,设计制作、推广使用印有统一标识,可降解生物质背负式和手提式景区游览携带物品换装袋。

3.1.2 及时进行索道临时使用林地植被恢复 (1)造林地及造林树种选择:经勘察确认,在2条索道下站至上战之间的垂直距离满足索道运行维护安全最大值的临时用地营造针阔混交林,剔除石质山、悬崖等地貌,能够造林的面积约2hm2。综合考虑现地属于自然保护地范畴、风景林营造、适生原生树种、成林后对运维的影响等因素,选择大别山五针松、枫香、樱花3种树种。(2)整地:整地技术参照GB/T 15776—2016,栽植前1~2d采用挖掘机穴状整地,栽植穴应大于1.5m×1.5m×1.5m,株行距5m×6m,穴底垫本地腐殖质土和适当有机肥。(3)苗木:从岳西县五河镇妙道山林场调运660株裸根苗(3种树种各110株),无土球,树高H≥1.5m,胸径D1.3≥2cm;20株大别山五针松移植大苗,带土球,树高H≥2.5m,胸径D1.3≥4cm。(4)苗木运输与检疫:移植大苗带土专车运输,按栽植进度于栽植前1d起苗,保湿运输;大苗及裸根苗运输前必须进行病虫害检疫。(5)苗木栽植:品字形配置,挖掘机辅助人工栽植,人工扶苗、提苗、平整、浇定根水、绑三角支架;覆土保持与苗木在圃地土面高度一致即可,不可深栽,保证苗木根系舒展,回土踏实,浇足定根水;技术人员跟班作业,确保栽植质量。(6)苗木后期管理:安排专人做好后期抚育管理,及时做好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遮荫,及时清除杂草等其他竞争植物;抚育3年,确保苗木成活并正常生长。(7)乔木林成林后矮化:3年成林后,分株剪去顶芽,控制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萌发和侧枝分枝,形成矮化乔木林,协调与索道运维安全的关系。

鉴于大别山五针松是极小种群物种,因此要特别加以重视和关注。一是物种及生境信息库的构建与档案管理:建立栽植后的大别山五针松物种、生境及保护状况等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系统;二是迁地小环境调控:根据大别山五针松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与生态需求,实施遮荫、除草、浇水和施肥等抚育管理措施,人为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小环境,维持其正常生长和发育;三是病虫害防治: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进行生物或化学防治;四是保护监测:对每株大别山五针松个体挂牌编号,定期监测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更新状况及小气候和土壤等环境因子[1]。

3.1.3 复壮主峰休憩台黄山松 从既方便游览者长途登山劳累后提供场地休息、就餐,又最大力度保护原生优势树种2个角度出发,保留主峰休憩台,压缩设施面积,扩大植物生长空间。拆除休憩台东侧宽2.8m、南北长12m的斜顶式地上建筑及基础混凝土,减少设施面积33.6m2,使黄山松全株处于自然空间状态。建筑渣土全部回收转运至景区外弃渣场,回填黄棕壤土和腐殖质土,补植灌木、草本植物。对侧枝受损韧皮部位分夏秋季天气晴朗时涂抹0.5%波尔多液200mL各1次,涂后用医用纱布敷扎。在主干与侧枝连接部位上下间隔1.5m处各吊挂300缓释营养液1瓶,向树体内注射。观察全株生长势,视具体情况增加注射营养液次数。

3.1.4 大力推广应用火源管控监控系统 为适应智慧自然公园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应将火源管控监控系统纳入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建设内容,加快建设集成运营管理、资源管理等应用场景,覆盖天地一体化的景区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利用景区接待中心、索道站、休憩台原有视频监控设施,增设可调节使用时段的烟雾传感器、触发报警等设备。一旦有游览者在森林防火期内野外违规吸烟,能及时通过侦测设备和视频设备感知违法行为、可见违法行为人并固定证据。在步道、栈道等处也需合理布设视频监控、传感器等设备,发挥相同作用。

3.2 管理措施

3.2.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主要是对非景区天然所有的,源于建设运营者、游览者等将对景物、水体、林草植被、野生动物资源造成破坏的物质通过多种途径移动至景区内的活动、行为加强管理。因建设需要或施工不可避让的,建设经营单位要严格履行主体责任,依法依规进行,规范建设施工活动,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最大努力处置产生的施工垃圾,最大限度不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游览行为不当且难以杜绝的,一方面要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普法教育及环保科学教育,提高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另一方面要建立全面覆盖、快速高效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配齐配全人员和设施,联通衔接扔→捡→收→运→处各环节,形成闭环管理。

3.2.2 加强自然资源管理 对景区内自然资源开展定期调查和监测,与森林督查、绿盾行动、卫片执法等工作衔接一致,综合运用人工、遥感等手段,评估自然资源状况、受威胁程度和管理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3.2.3 加强行政执法管理 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定期或突击检查工作力度,依法行政,对违反保护、利用和管理等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从严从快处罚。

3.2.4 加强信息化管理 建设运营主体要建立覆盖资源、景观、调查监测、规划、设计、建设开发、运营、事务管理等一系列建设开发、生态保护相融合的信息化体系,安排专业人员管理运维,既有利于从宏观上构建数字型、智慧型景区,又有利于从微观上支撑具体事务准确方便快捷开展。

4 结语

明堂山景区在建设开发、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既有景区设立及建设早于风景名胜区条例颁布施行,依法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有历史欠账,当初定位与现今理念不相适应,缺少专兼职森林保护等方面的林业专业人才或复合型人才支撑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营主体管理理念认识不深、规划设计不合乎规范、一味跟风同质化建设、片面注重营销吸纳客流、忽视生态保护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主观原因。因此,要通过纠偏纠正,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坚守思维底线意识,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原则,对已知的5个方面的问题运用施工和游览活动产生的垃圾规范化处置、索道临时使用林地植被恢复、主峰休憩台黄山松复壮等工程措施,落实环境卫生、自然资源等日常管理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原真性、多样性,使自然公园既能发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社会属性作用,又能保持自身理应具备的自然属性价值,实现强有力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双赢。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林业行业标准.LYT 3086.2-2019.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技术规程[S].

(责编:徐世红)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运营管理问题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运营管理
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医院大型设备的运营管理(pet—ct)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