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

2021-10-02郑春玲

高考·上 2021年6期
关键词:因素土壤核心

郑春玲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土壤”一课的内容为例,从关注核心素养,在落实课标中夯实基础;突出互动,倡导对话式教学;问题驱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嵌入生活,强化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强化体验,实验设计助力素养提升五大方向来阐述如何进行课堂深度学习,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中生;土壤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这门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然而,纵观现在大多数的地理课堂,高速而压缩化的课堂教学进度与缓慢而复杂的学生学习历程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从而陷入了“学困生”的死循环。要改变课堂困境,使学生从虚假学习、浅表学习走向真深学习,才能真正提升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必修一的“土壤”一课,对“基于提升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深度学习研究”进行阐述。

一、关注核心素养,在落实课标中夯实基础

地理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的第一步应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夯实基础,在落实课标的过程中关注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土壤”一课的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课标要求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观察或者运用土壤标本进行观察,并通过动手、动眼、动脑来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明显体现了对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两大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相应的课堂或课外活动,让学生夯实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如:了解土壤的颜色;能说出不同土壤的质地;说明土壤的剖面构造;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等,在这些过程中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二、突出互动,倡导对话式教学

从课堂层面来说,由于部分教师教学方法的相对落后,多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之中,他们只是课堂的“观光者”,多数学生缺少思考的机会、表达的机会、分享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深度学习的过程,应该突出互动,倡导对话式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地理学习真实的发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本节课中,笔者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中分别选择适当的人选担任汇报员、记录员、观察员和操作员等,用建立学习任务单的方式,完成组内的生生互动及组间的交流互动。

(一)观察土壤的颜色

教师以网络购买的不同颜色的土壤标本为载体,让学生观察土壤的颜色;教师播放事先收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壤颜色变化,在这两个过程中实现生生互动。把不同的土壤颜色跟区域知识相结合,也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观察土壤的质地

土壤的质地要如何观察?当教师抛出这一问题时,学生自然进入了对话情境。他们可以通过用手来摸和用手指来捻感受土壤的质地,也可以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让学生对土壤质地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观察土壤剖面

这一部分内容适合设计成野外的考察项目,但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安全等诸多因素的考虑,全员外出考察活动难以实现,故笔者只能在周末找个别学生代表一起外出录制“观察土壤剖面构造”的小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视频里,学生代表把自己的观察结论设计成问题,仿造电视节目《是真的吗》的相关环节,通过视频与课堂上的学生实现跨时空的互动。

(四)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分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抓手。在设计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层层深入进行思考,让学生尝试进行思维导图的归纳梳理,进行思维可视化练习。

三、问题驱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

高中地理新課标中建议老师们要“重视问题式教学”,这一节课的重难点部分就可以利用问题来进行层层深入驱动,具体的问题设计如下:

通过视频里的相关问题来承接,如“观察土壤剖面时,可以发现哪一层是土壤最初形成的”,引出“成土母质”这一因素;通过问题“视频中看到的红壤可以用什么方式进行改良”可以补充“人类活动”这一影响因素(这一因素教材中并无说明);通过“为什么视频中不同坡向的土壤发育不同”引导学生对“地貌”这一要素展开思考。

“生物”和“时间”两大要素,主要是通过“成土母质怎么演化成熟土壤-这一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说明生物要素中的植物、动物与土壤的关系”这一问题链的设计来展开,特别是学习“生物”这一要素时,让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结构的归纳总结,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气候”这一重要因素的呈现,通过“母质层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因素会影响岩石的风化作用-该因素如何具体影响到岩石的风化作用-除了影响风化作用,还会影响到土壤的什么性质,具体怎样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来串联,让学生可以由表及里、层次清晰的进行思考、分析,学会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思维结构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的个体差异,用评价来改善日常教学,使后续的教学设计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分别说明生物要素中的植物和动物与土壤的关系,并用思维导图表示”这个问题为例,可以参考思维结构评价相关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相应的评价(如下表所示)

四、嵌入生活,强化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

本节课中师生自己拍摄的视频取景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地点,乡土地理在课内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通过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学习,对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的提高,都有好处。

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本节课也应该有所涉及。在拍摄视频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坡向的土壤条件下种植的农作物不同,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这一基本原则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也拍到了几张因水土流失导致土壤侵蚀的照片,让学生通过身边的生态问题深刻认识到人地关系,认识到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五、强化体验,实验设计助力素养提升

地理实践是让高中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手段,实践活动不一定是外出进行的,也可以在课内进行。本节课通过相关实验的设计,让学生的体验感得到强化,用实验设计的方式助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在观察土壤的质地这一部分,笔者设计了几个有助于学生对土壤成分进行探究的小实验:土壤沉淀实验、土壤加热实验和土壤透水性实验,分别以“找到土壤中含有空气的证据和从土壤的分层现象中探究不同的存在成分”“探究土壤中的其他成分”和“探究不同质地土壤的透水性”为目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各小组按事先的分工,分别负责不同的实验项目,小组内也由不同的成员进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汇报实验情况等。

结束语

本节课从五大方向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行高效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地理核心素养,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乡土情怀和正确的人地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因素土壤核心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土壤的平行宇宙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