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021-10-02何大炎
何大炎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传统式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情境教学作为顺应时代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师生的喜爱与青睐。本文就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现状,分析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具体应用途径,希望借助情境教学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
关键词: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素质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无论对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教学均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而言,能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积极探索地理现象,深入感受地理知识中蕴藏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对教师而言,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减轻课堂教学压力,让教师以更好地状态引导学生学习,构建一个优质课堂。接下来,本文就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展开具体阐述,旨在为同行教师教学提供一定的可参考价值。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受长期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影响,当前个别地理教师仍沿用“灌输式”教法,导致整个教学环节枯燥乏味,无法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再加上高中地理知识具备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特征,如教师不及时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就使得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深刻了解课上教学内容,学习自信心降低。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地理学生产生一种可学可不学的心态,学习质量逐渐降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是关键。情境教学作为当前教育环境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已深受师生认可与青睐。
二、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境教学是基于新课改下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绪色彩,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简要分析,首先,情境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将其合理科学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重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以更好地学习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其次,情境教学的合理应用,能营造轻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拉近师生、生生间的距离,为教师高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最后,情境教学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如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循序渐进的询问引领学生思考,能在无形中起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由此,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三、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生活教学情境
“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由此可知,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更是分不开的。以地理学科来说,地理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都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书本上的知识只不过是经过了概括、整理,才上升到了一定的教学高度。对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易学易懂,高中地理教师就应积极立足教学内容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旨在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常识,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了解。
以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为例,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我便以“人水关系”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如在新课导入环节这样询问:“同学们,你们有关注过家乡的水资源问题吗?如缺水、水污染等等,请与大家讨论一下吧!”经过学生间的一番探讨,有的学生这样说:“我们村就经常停水,有时候还能停上一天,听说就是因为水不够用。”还有的学生这样说:“我老家就存在水污染问题,小工厂经常将污水排到河里,河里的水都有奇怪的味道了。”这时,我便可以引入新课,为学生讲解水资源的概念、当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情况以及如何解决缺水忧患问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还为接下来的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拉近了学生与学习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树立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观念,实现一举多赢。
(二)创设媒体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课堂教学媒介逐渐发生了变化,从传统使用黑板、粉笔的形式到当前应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多媒体集视频、音频、文字与图片等优势于一体,不仅能将枯燥乏味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益于学生了解,还能直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拥有参与式的体验感受。由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开展地理教学比以往采用传统教法其教学效率要高很多。
如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荒漠化的状态是怎样的,我会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如“水土流失与荒漠化”“防治荒漠化中國在行动”“画说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等,让学生对“荒漠化”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样也能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或者,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中,在向学生讲到河流侵蚀的类型以及对河流的影响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加直观的认识,我会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河流侵蚀作用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参照视频进行思考探究。由此,通过借助多媒体开展教学,不仅改变了以往“灌输式”与“被动式”教学模式,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本节课所教知识。因此,在日后教学中,当我们遇到那些难以用语言让学生理解的地理知识时,就可以巧借多媒体来实现,为学生构建一个体验式的高中地理课堂。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与时效性,避免形式主义,过于追求课件的美观性,就会将多媒体教学价值流于形式,影响课堂教学成效。
(三)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什么这么说,经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就是一个教学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能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对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加强此方面重视程度,善于利用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为例,就可以利用日常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昨日天气预报或者是某地区气象灾害等视频,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天气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你们对于天气变化有哪些方面的知识想要了解呢?”这样学生就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各种天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什么是寒潮?为什么在同一城市里有的地区下雨还有的地方晴天?”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利用设疑增加问题的悬念,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起到良好教学成效。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如“这里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这么做?”,“换一种思路或者方法行不行?”通過立足教学实践现象向学生提问题,不仅拓展了实验内容,还有意识地创造了一种积极探索与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在日后教学中,教师应善于立足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矛盾点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相互交流,点燃思维火花,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学习进步。
(四)创设合作教学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能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创设合作教学情境,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交流以及表达的频度与频率,还能在无形中启迪学生,产生思维“火花”,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起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率。对此,基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善于立足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同探究学习,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教学质量。
如在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以及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的特点和区位,我引导学生们按照导学案的要求预习了本节课的基础内容,然后为各小组设计了课前任务。如有的小组需要用几个关键性词语来形容自身所在的城市,而有的小组需要弄清楚所在城市各个功能区的位置以及作用,并进行举例说明。通过各小组间的不同分工,大家对于城市的交通、人流以及城市布局都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有着很重要的促使作用。或者在高中地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一封宣传信,
在临近课堂尾声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理用水、科学用水”为主题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大家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好每一滴水。这样做的目的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用水意识,实现良好的智育与德育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课程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还需要教师在应用时多加注意,科学运用。
结束语
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所以在日后教学实践中,一线教育教学工作者应积极更新自身教学理念,善于立足学生学情及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如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以及多媒体情境等,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加深学生对课上所学知识的深层次理解,让学生逐渐喜欢上地理学习,为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上所述仅代表个人的粗浅看法,如有不周之处,还望广大教师提出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冯百桂.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教育界,2020(45):27-28.
[2]叶早音.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31):140-141.
[3]王海东.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实践[J].试题与研究,2020(27):25-26.
[4]杨珊珊.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策略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