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努力实现从“考知识”到“考素养”的转变

2021-10-02盛仕英

高考·上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

盛仕英

摘 要:新高考考的是素养。“考素养”与“考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考素养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知识本身,我们同学在文字题答题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从设问(材料)寻找知识点,而正确的思路是,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设问提出的问题。在素养立意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笔者提供了“四三二一”的答题策略:四步骤、三要素、两抓手、一核心。

关键词:高中政治;文字题;答题方法

高中政治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业水平考试坚持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考察对象,考查学生能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内容,参与社会实际生活,在真实情景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告诉我们,新高考考的是素养。“考素养”与“考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考素养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而不是知识本身,我们同学在文字题答题过程中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往往从设问和材料中寻找知识点,而正确的思路是,在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设问题出的问题。

以江苏卷第17题为例:

“我才夹了一筷子,你就送我一桌子。”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提供商为了追求用户黏性,以便使自己获得更多的“流量”,便运用大数据算法,根据用户的习惯,推送他们“喜欢”的信息,甚至是一些低俗、无聊的信息。于是,用户以为浏览了许多信息,得到了许多反馈,实则信息非常单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看似“越来越懂你”,实际上使人在无形中失去了解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机会,在不断重复和自我确证中固化已有的思维,而排斥与自己相异的观点。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国哲学家培根都曾提出要打破“洞穴假象”,而本意为开放、多元、共享的互联网却形成了其特有的“数字洞穴”。正如有的人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只有“破茧而出”,才能避免闭目塞听、作茧自缚,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设问: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我们怎样才能避免陷入信息茧房。

从设问看,本题考察认识论的知识,学生会觉得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认真剖析此题,我们会发现从知识出发和从素养出发来思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

考知识的思路:罗列认识论的知识,如实践决定认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然后去联系材料和设问,如果可联系就联系起来,如不能联系就随便说几句。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能针对题目设问作答。本题的知识范围比较明确,通过知识点罗列尚可得分,但是当设问的知识范围比较广甚至不限范围时,就无从下手了。

考素养的思路:在回忆知识点的基础上,阅读材料,回答设问,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提取材料信息:1.失去了解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机会;2.不断重复和自我确证固化已有的思维;3.排斥与自己相异的观点。第二步,根据材料信息回答问题:1.去了解不同的事物;2.离开已有的思维;3.不排斥相异的观点。第三步,联系知识点:1.了解不同的事物——实践决定认识;2.离开已有的思维——不断地发现和发展真理;3.不排斥相异的观点——提高认识能力。最后,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这两种思路做出的答案有共同点,就是最终都落在了实践决定认识、追求真理等几个知识点上,但这只是表面相似,他们的区别在于:考知识的思路是从知识出发,立足知识逻辑,考素养的思路是从问题出发,立足回答问题。由此带来的答案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从要点选择来看,立足知识的答案往往知识点重复、多余或者错漏。如果学生认为,考文字题就是考知识点,他就会通过设问来找到知识点,然后把能想到的知识点都罗列上去。例如: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这个知识点,是认识论中的主干知识,但是学生罗列上去之后却很难说透,而提高认识能力这个要点,学生通过回忆知识点很难想到。立足素养的答案是先回答问题,找到回答问题的要点,再反过来联系知識,这样所选择的知识不会重复和错漏。这一特点还体现在部分没有明显知识点的问题上,最典型的是去年山东卷文字题的第一题第一问:本是竞争对手的各方,为什么要聚合经营?(8分)这个题目答案没有教材知识,但是却考察了你在学习知识过程中获得的素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再如八省联考重庆卷文字题第一题第二问:结合材料二,请在A、B、C三个贫困村中任选两个,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别为这两个村的脱贫出点子并说明理由。就更加体现了先回答问题的这一核心思路。

二、从论证效果来看,立足知识的答案往往理论和材料脱离。这个问题是由罗列知识点带来的,因为知识逻辑的限制,学生答题时没有站在设问逻辑上,就会出现所列的知识点与材料脱离的情况。就本题而言,虽然学生能够想到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却说不清楚,只能泛泛地谈一谈。立足素养的答案是反过来寻找理论支撑,先找到了不能反复固化已有的思维,而应该不断寻找新的思路,再联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就顺理成章了。

三、从答案逻辑来看。立足知识的答案缺少逻辑性,把知识逻辑生搬硬套到题目的设问逻辑上去,离开了题目本身的逻辑。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还比较明确,如果是不限范围的题目,这种简单罗列知识所带来的结果,必然是答题毫无章法。这也是很多学生政治文字题成绩不稳定的原因:含有不少碰运气的成分,有时候罗列的正好是要点,有时候却不是。而立足素养的答题,答案层次则比较明显,就本题而言,一是了解不同事物,二是破除自己已有的观念,三是不断提高认识能力,这三个要点都指向了如何破除“信息茧房”,然后再去联系考点,逻辑性就比较清楚了。

一月份的八省联考,除了江苏卷,广东卷、湖南卷、辽宁卷、湖北卷、重庆卷都考察了认识论的相关知识:

广东: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相关知识,谈谈“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给我们的启示。(10分)

湖南: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科技创新对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作用。(12分)

辽宁: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对珠峰的认识为什么会越来越深刻。(12分)

湖北: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知识,说明中国月球探测活动带来的启示。(12分)

重庆:运用求索真理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罗吉尔·培根上述论断的合理性。

仔细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关于认识论的考察都很明显地呈现出运用知识回答问题的要求,而不是知识点的简单再现,这就对学生的答题思路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素养立意背景下,如何有效解决问题,笔者提供了“四三二一”的答题策略,具体如下:

四个步骤——审设问、审材料、联系知识、规范答题。第一步是审设问。要注意找到知识范围、题型和关键词句,其注重设问分解。例如:重庆卷第16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对待贫困为什么“要以钉钉子精神反反復复地去抓”。这个设问需要学生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抓贫困,二是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去抓。第二步是审材料,归纳时要注意先看大的主旨意,再看小的细节,不能以偏概全。这一点,“考知识”和“考素养”的两种答题思路区别尤为明显。立足知识的学生,往往在阅读材料时,看到材料中某一个细节就直接联系考点,而这个细节往往并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这样的答案不能算错,却不能得分,且浪费时间。第三步是联系考点。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审设问时,如果知识范围明确,可以先回忆知识再读题;二是联系考点时,如果联系不到教材语言,就使用时政语言和材料语言以及自己的语言,因为答题的核心是回答问题,而不一定是知识点。最后是答题规范,需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论证要很充分、使用书面语言等。在这一步,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答案一定要能够用理论来分析实际问题,否则仍然是对知识点的简单再现。

三个要素——设问、情境和素养。答题始终是在情境中用素养来回答设问,而不是再现知识。关于情境。新高考越来越注重情境的真实性,部分省份的模拟卷中出现了图片,更加真实地还原情境,对此,学生需要对情境进行归纳。传统的题目也是情境,表面上没什么变化,实际上传统的情境大多是归纳过的,所以学生通过圈画关键词等就可以抓住材料的主旨,而真实复杂的情境需要学生用文字进行归纳,并且注意排除无效信息。关于设问。设问问什么是学生要反复琢磨的,设问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答案也许就会不同,如前所述,对设问还要进行分解,分析清楚究竟问了什么问题,问了几个问题,问了几层问题。例如重庆卷文字题第一题第三问:黄文秀在日记中写道:“每天都很辛苦,但心里很快乐。”运用价值和价值观相关知识,谈谈她“苦并快乐着”的原因。反复阅读设问,苦并快乐着,一是要回答客观层面的辛苦和成就,考虑创造价值的相关知识,二是回答她个人的主观感受,这就涉及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关于素养。知识是素养的基础,素养是在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新高考背景下的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一点,体现在材料背景和设问方式上,体现在传统题型和创新题型上,体现在封闭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上。一方面,注重试题的价值引领。以政治认同为例,广东卷、湖南卷、重庆卷、福建卷的第二个文字题,都是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来分析党和政府的系列成就,这是非常直接的体现,还有通过其他模块知识来分析和归纳来认同国家的政策和举措。另一方面,注重对学生素养的评价。八省试题中的开放性题目尤其能说明考素养与考知识的区别,因为在这些开放性题目中,已经不再直接考查知识。例如:湖南卷最后一问:结合材料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为主题,围绕“使命担当、劳动创造、敬业奉献”三组关键词,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言简意赅,字数在200字左右。(6分)这个问题,综合考查了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而评价更不是以往的踩点给分,而是高中政治新课标提出的:透过这种有差异的解题过程与思维过程,划分评价等级,判断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科任务完成的不同质量,推断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两个抓手——输入和输出。文字题考查的,无非是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输入包括知识的输入、情境的输入和设问的输入,输出包括知识的输出、素养的输出和表达的输出。学生文字题答不好,不是输入出了问题,就是输出出了问题。这里尤其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知识输入,知识要结构化记忆,要强调政治学科大概念的统领作用,素养立意不是不要知识,素养是以知识学习为基础的。二是情境的输入。不少学生关注知识和设问,而忽视了情境,情境是解决问题的平台,不能囫囵吞枣地粗略浏览,或者断章取义地只看细节。

一个核心——真正回答问题。综上所述,文字题答题的核心是回答问题,不是考你记住了多少知识,知识只是准确回答问题的条件之一,在运用包括知识在内的各种条件基础上,准确地解决问题才是考查素养的要旨。我们的学生和老师都要走出考知识的误区,才能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猜你喜欢

高中政治
采用案例教学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政治的兴趣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时政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运用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生活化策略分析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