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
2021-10-01吴吉艳
吴吉艳
摘 要:教育学家认为,学生只有把书中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将所学知识化为己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忽略这一点,只让学生懵懂了解到表层知识体系,却无法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背景,使书中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运用到现实疑难中。现代化社会教育行业认为,学生不应当只注重表面考核成绩,应该把教科书所学的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脱离课堂教学后,还能够运用自身主动性思维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不以标准答案束缚自身灵活性。在高中政治学科的学习生涯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每章节的知识用生活情境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氛围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课堂体验。当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是学习等意识,当学生了解到生活案例也会和政治知识理论挂钩时,将会展开更广阔的视野。因此,教师对于高中政治课堂上如何运用直观有趣的生活例子来通过教学分析引导学生十分重要,可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及综合核心素养能力。综上所述,本文将详细讲述关于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如何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措施。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构建生活化课堂
引言:课堂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理论与现代社会产生联系,为了学生未来发展和能够融入社会,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理论过程中,把政治理论融入到生活背景中,把实际和理论相互联系,让学生通过生活所出现的疑难问题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解决,发展自身价值观念,如此不仅避免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等现象,还能够让学生时刻联系现代生活,不脱离社会,促进了学校生活与社会现实的沟通,对于学生将来外出实习历练和未来工作生活有巨大帮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把高中政治理论知识生活化来讲授,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的了解深奥复杂体系,通过观察生活,体会生活,解决生活难题来升华所学知识体系。政治生活就在每一个人身边,当学生能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到理论的魅力,感受到政治的作用性,将会对未来有很多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创新教学理念,多元化教学模式带动课堂气氛。除此之外,在教学工作中,监督体系也十分重要,充分展现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优劣,因此也应当优化教师的评价体系,以及优化对于学生的多元化考核体系,让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督促下共同发展。
一、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表现
在普通教学生涯中,教师大多数讲授理论知识过于空泛和大方向,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并不具备应用功能,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会刻意忽略它的重要性,只追求考核成绩,重知识,轻体验,所容易造成学习表面内容的空乏。例如许多学生认为学习理科知识,以后并不需要做科学家,只需要会算术就好,那么理科随便学一学,足以应付考试就可以。同理可知,当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堂学习理论过程中,发现所学知识体系太庞大太立体,教科书所呈现的理论冷冰冰,过于教条化,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因此学生在枯燥乏味课堂中学习是十分痛苦的。在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表现中,可以看出政治教学的呆板,理想化。学生在每一章节中所看到的理论知识十分科学化,很难去依靠自身有限的经验去理解所谓真理。因此,学生在面对此类机械理论知识过程中,缺乏生动感情色彩和记忆,依靠机械化动作进行抽象记忆,尽管考核成绩已达到标准,但失去原本读书学习的初心。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只会导致学生陷入学习恶性循环。在本质上,空乏的学习理论,不联系生活化情境,只会变成乌托邦式联想。除此之外,教师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处于一个强势地位,通常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只会应付考试而学习这些机械化知识,只看重理论成绩来评判道德标准和综合素质,是十分不靠谱的。由于学生所处于的世界是十分单薄的,三观还未完全形成,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背条条框框,或通过罚站等惩罚措施促使学生学习,是一种教学错误的体现,当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束缚环境之中,脱离现实内容的理论学科学习将会引起学生抵触情绪,反而会适得其反。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在高中政治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一)通过生活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最初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深刻认知到,经济政治生活在学习生涯中处处有体现,还有文化生活的建设需要每一个人共同维护。在教师教学工作中,高中政治理论包含着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模块,学习可以运用于生活,学习是为了奔向更美好的生活。学生在生活化课堂的学习实践中,可以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普遍规律,通过辩论和观察了解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开发拓展个人价值观,通过对各种理论的辩证认识到政治学习的作用。因此,现如今只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才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化教学的美好,才能在打好理论基础的情况下,运用实践感知来学好课本知识。因此,为深化学生学习体验,打造热烈有趣的课堂氛围,在高中政治学科如此抽象复杂的知识体系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生活情感目标,让学生提出个人疑问,通过学生小组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来帮助理解复杂的知识,清扫学习过程中的阻碍,让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可以运用灵活的大脑体系发现,思考,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教学模块中不要过于发散问题,将问题集中,在授课过程中把问题目标具体化,并通过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此外,由于课堂学习过程中是不具备真实感,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出具備真实感学习氛围,通过与学生对话教学,让学生感受政治课堂充满着人性化,当教师带领学生逐渐融入生活情景,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思维,对教师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思考,从而产生独有见解。生活化教学不仅囊括了课本知识,其中也具备隐性思想知识,在政治学科学习中,教师若运用好课堂气氛,将会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升华学习情感和个人人格提升。
(二)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多元化模式教学
高中政治理论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每一个原理和基础理论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应当展望未来,了解学生发展趋势,通过政治综合性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自身优势,理解学科逻辑内涵,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到理论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可以设立一些生活化教学情境来锻炼学生,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主动实践,以此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动性。因此,运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十分关键,例如学生在上经济政治这一模块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让脑海中有个大概轮廓。其次,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组合作,每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例如银行经理和客人,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投资理财的过程中立体的实践经验,当学生勇于上台演讲,通过PPT或者教学模拟情境进行深入思考,并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中让自己思维进行发散,通过观察和操作,发挥个人独到见解,会对政治学科有更深入感悟,从而培养自己创新核心素养。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教师无法分割,学生处于学校的时间是最长的,那么应当让教师学会放开眼界,打开教学新思路,把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放在主体位置,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塑造全新的教学课堂。一方面,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工作,为了能够在课堂给予学生更好的体验,应当提高自身对生活化教学的认知。通过丰富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让自己也认可生活化教学的功效,才能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灌输理念。
(三)优化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学校只注重学生单科成绩是否优良,忽略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因此,学校应当改革评价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分开评分,让学生能够直观看出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善。在评价系统上,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进行审查评价,在这一方面需要客观科学。关于学生的政治评价管理方面,首先需要对学生的政治素养进行全方位审察,对学生各项政治素质进行评分,考查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并通过学生沟通,合作,细致的进行分类标准评判,可以在一些大型考核场合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让学生整体素质能够呈现出来,以便于在未来能够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培养。关于教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从传统的学生成绩来评判教师授课标准,应该通过公开课等形式让其他老师进行评价,通过教师上课讲课的激情度,是否游刃有余带动学生进入课堂气氛等进行评价,从而才能更加科学合理。优化评价体系是十分有必要性的,只有公正客观的结果才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双方更加有发展动力,直观评价有益于双方进步,互相促进。
结束语
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被时代抛弃,如今对于中学生的教学任务更倾向于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能够发挥大脑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人理解学习能力。学生结合理论知识的政治课堂教学中,更注重课堂贴近生活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大多数是处于讲台上,进行长篇大论的政治章节讲授,学生则是听得十分枯燥乏味,课堂上只学了一个表面皮毛。直到期末考核后,教师看着学生试卷上优异成绩满意,却无法得知是否真正运用到所学知识来运用,这就是理论学得好,不知是否用的好。因此,为了学生能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教师不仅需要提供丰富学习资源,此外还需要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通过生活学习案例可以发现,原来课堂并不是枯燥无味,也能够从中获得乐趣。熟悉的生活情景会让学生更加有共鸣,当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运用生活化教学来引导学生深化学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还会举一反三,突破枯燥刻板的政治理论学习重难点。当教师通过生活化情景教学带动学生学习,将会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和发挥个人价值,塑造出正确三观和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俊.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上旬),2021(01):82-83.
[2]于爱军.高中政治课堂概念教学“生活化”初探[J].教师博览,2020,10(36):80-81.
[3]于爱军.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0(35):92-93.
[4]张文燕.借助生活化教學理念推动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目标落实[J].新课程,2020(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