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成因分析型地理综合考题的备考策略分析

2021-10-01王阿蕾

高考·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备考策略高中地理分析

王阿蕾

摘 要:成因分析型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环节常见的考核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成因分析型问题依靠“给出案例、分析原因、梳理语言、书写答案”的基本结构对学生进行考察,其对学生的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帮助学生攻克成因分析型问题,提升学生的地理抓分能力,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展开论述,思考如何针对成因分析型问题的考查特点落实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中地理;成因分析型问题;备考策略;分析

成因分析型问题已经成为地理综合考查环节的常客,其题型结构复杂,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比较繁琐,在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从地理环境、人文活动、自然气候等多个角度推导答案,整体难度远高于其他教学问题。针对成因分析型问题积极落实教学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回忆有关地理知识,在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的同时落实教学工作。

一、成因分析型问题的考查特点

(一)全面贴合学生能力

结合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来看,成因分析型问题已经成为有关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试卷上的“座上宾”。与传统的地理题型相比,成因分析型问题能够在有限的提问活动中检验学生的地理知识记忆水平,并对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检测。在新课改背景下,成因分析型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有关技能发起针对性的考核活动: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明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当高考试题开始向着生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成因分析型问题越来越受出题者的青睐。以2017年山东文综考卷为例,在试卷中,出题人针对“剑麻”这一作物提出了问题:请根据题干信息阐明我国剑麻生产与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围绕“原因”发起提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题干中搜集有关信息,进而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解题答案[1]。在新课标的有关要求下,帮助学生表现能力、提升能力是教学活动的基础目标。针对这一特点,成因分析型问题开始向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多元技能靠拢,其正在展现出复杂化、集成化的考查特点。

(二)解题方式复杂多样

有趣的是,成因分析型问题虽然已经成为地理综合考题中的“钉子户”,但少有学生会在解答成因分析型问题的过程中大量丢分。这与成因分析型问题的命题特点有关。一方面,成因分析型问题多从生活、经济等角度进行提问,所提出的问题的大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生活化的特点,在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依靠自身所掌握的“生活经验”给出部分正确答案,进而获取一定的分值。另一方面,成因分析型问题中并不包含“唯一正确的答案”,有关答案的设置的并不会受到的太多限定条件的限制,答题方式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总的来说,“只要言之有理,便能获得分值”已经成为成因分析型问题的基本特点。新课标要求教师锻炼学生的地理信息搜集技能与分析技能,在帮助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导入多元化的解题方法,以此来推动解题活动。

二、成因分析型问题的备考策略

(一)锻炼学生综合思维,强化技能

综合思维所指的是学生利用综合观点和方法认知地理环境的重要思维意识和学习能力,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必要素养,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形成良好的发展意识道。在现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综合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从全面、系统、动态的角度解决地理学习问题,进而了解到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2]。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尝试围绕学生的地理思维发起成因分析型问题解题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以更高的效率掌握解题技巧。

在备考环节,教师应围绕有关例题帮助学生回忆相关教学知识,围绕新课标的实践教育要求锻炼学生的技能。以2020年山东高考地理卷第18题的相关解答为例:现给出可可的分布地区与成长条件,并依靠题干信息给出可可的采摘技巧。结合非洲国家的生产特点,对可可生产及种植等活动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并给出可可的种植活动图,要求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分析:(1)说明加纳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2)说明加纳可可带农业生产活动的优点。在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有关要求调动学生的技能:首先,要求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回答问题,结合气候带、经纬度、地表水蒸发总量等信息回答问题(1),回忆已经掌握的地理技能。其次,要求学生对图2中所给出的信息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使其将当前所展示出来的地理信息转化为信息资源,在解题活动中加以利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活动应该展现出其特有的灵活性特点,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信息,更要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以此来提升解题水平。通过对有关活动所发起的及时探究,学生能够将问题中所考查的知识点与客观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得出答案[3]。

(二)培养区域认知素养,激发情感

成因分析型问题表现出了极强的开放性特点,在针对有关问题发起备考指导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应顺应考查题型的相关要求开展备考指导工作,在激发学生地理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其全新的解题灵感。地理课程表现出了极强的区域性特点,围绕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教师应尝试针对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落实地理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地理概念。

以2018年全国高考卷一地理试题的分析为例:如图一所示,乌裕尔河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因素的影响,其下游排水受阻形成内流河,河水泛滥之后形成扎龙湿地,试对以下问题进行说明:(1)指出扎龙湿地未来水中含盐量的变化,说明原因。(2)有人提议通过工程将乌裕尔河恢复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说明原因?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有关问题的考查重点帮助学生确定解题方向。在问题(1)中,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变化特点,教师应围绕地理区块的演化、土壤物质的富集等知识点开展复习活动,帮助学生回忆特定地理区块的变化特点,结合水分蒸发、河水流动所产生的环境变化解答问题。在问题(2)中,应从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两个角度回答问题,围绕“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作答,从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收入等角度阐明原因。依靠对地理区域的分析,人文活动与自然环境等因素重新结合起来,学生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参与到地理解题教学活动当中。

(三)培养人地协调观念,构建模板

大部分成因分析型问题都有规律可循,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已经依靠重复不断地练习掌握了对应的答题技巧,并在答题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必然联系。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尝试积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将人文活动、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协调意识[4]。

以山东2020年地理试卷的16题为例:现给出河西走廊的地理区位图与相关信息,结合既有的信息分析并回答一下问题:(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湿地的形成原因。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锻炼学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除思考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影响之外,还应对人类活动投入相应的关注,思考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对于问题(2):分析永昌盆地内湿地对于金川峡水库的意义,教师可帮助学生梳理答题结构,从生物保存、自然生态养护、旅游景点建设等角度回答问题,围绕自然、生物、人类经济等角度建立对应的答题模板。“人类如何影响地理环境”,这便是人地协调观的核心内涵。教师应帮助学生在审题活动中正视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改变教学结构。

结束语

成因分析型问题已经成为高中地理综合题中的常客,要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解题效率,保障解题活动的正确率,有关教学工作应该与新课改理念结合起来,从能力、资源、态度等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调动知识、建立模板,依靠全新的教学结构消除教学矛盾,保障正常的解题活动,为备考提供更多支持。

参考文献

[1]范春蓮.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分析及应用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000(024):4.

[2]李清.成因分析型地理综合题的备考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8,000(004):20-21.

[3]李涛.探究高中地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的有效性[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8(16):13-13.

[4]沈亮.高中地理教学典型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000(008):83.

猜你喜欢

备考策略高中地理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从高考试题看化学反应原理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
注重语篇建体系,加强理解提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三生物复习备考策略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