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

2021-10-01陈凯洁

高考·上 2021年5期
关键词:认知冲突综合思维高考

陈凯洁

摘 要:本文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综合思维的培养出发,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地理第37题为例探究高考情境中的认知冲突,示范引领备考教学。通过着眼认知尺度,关注地理环境的发展过程,发掘情境关键点,实现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认知冲突;高考

一、认知冲突对培养综合思维的意义

高考对教学特别是高三复习具有引领的作用,近年来高考全国卷中,常以学生熟悉的认知结构为切入点,以某些特殊性情境作为考查对象,在试题材料或题干中设置认知冲突,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认知冲突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相似性或相关性,使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知识迁移,不能正确地认识地理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认知冲突训练学生综合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备考效率。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个体对环境的适应依赖于同化和调适。当个体面临新的情境时,首先会将它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如同化成功,便得到平衡,如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情境,会产生认知冲突,个体便会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适,甚至重建新的认知结构,以达到新的更高平衡[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确定综合思维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2]。在高考备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认识新的地理情境事物,分析要素之间联系时,往往都会产生认知冲突,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深度学习,从不同维度主动探究,辩证地看待试题情境中的地理问题。在认知的平衡-同化-冲突-调适-重构更高平衡的过程,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综合的视角认识事物和现象,这也正是综合思维培养的目标。

二、高考试题中的认知冲突

本文以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全国Ⅰ卷文综试卷地理第37题(以下简称为第37题)为例来进行基于认知冲突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探究。试题展示如下:

第37题是对“地貌过程”进行考查,无论是2003版旧人教版必修一或是2019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教材中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都谈到:“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本题情境中,同一區域不同时期的玄武岩,由于经历流水侵蚀的时长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保留台地特征不同,形成尖顶山、平顶山、台地等不同地貌。地理综合思维基于地理分析展开,地理学科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地域分析,时段分析以及过程分析[3],而学生在分析本题情境中可能存在以下认知冲突:

冲突一: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从地域分析:相对于本区域内部而言,由于玄武岩岩浆流动性好的特点,该区域内部同一时期形成的较为平坦的玄武岩台地,岩浆活动(内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属于特殊现象;但相对于周边更大范围的区域而言,该区域海拔500米,与周围地区存在地势起伏,岩浆活动总的趋势仍然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符合一般规律。第37题第(1)问的解答过程,如果按原认知结构,容易走入“岩浆喷出形成尖顶山(地势起伏)”的误区。因此,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明确被流水侵蚀的主语是玄武岩台地,而台地的初始状态虽然是内力作用却较为平坦,而后经流水侵蚀出现河谷,河谷继续加宽,整体的台地被切割,面积变小,河谷继续加深,地势起伏变大。

冲突二: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从时段分析:同一时期的玄武岩台地经流水侵蚀后,随着河谷加深变宽,玄武岩台地被切割成仍保留台地特征的玄武岩平顶山,随着流水侵蚀时间延长,平顶山被侵蚀成没有台地特征的玄武岩尖顶山,流水侵蚀(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属于特殊现象,但拉大时间尺度,随时间的继续推移,尖顶山也可能变得更陡,最后夷为平地,流水侵蚀总的趋势仍然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符合一般规律。第37题第(2)问的解答过程,如果按原认知结构,容易走入“尖顶山被流水侵蚀后形成平顶山,平顶山进一步流水侵蚀成为台地”的误区。因此,本题的解答需要学生关注不同侵蚀程度的玄武岩是不同时期的地貌,地貌的破碎程度反映流水侵蚀时长,可见,尖顶山的玄武岩流水侵蚀时间最长,形成时间最早;台地的玄武岩流水侵蚀时间最短,形成时间最晚。

冲突三:外力作用奠定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从过程分析:玄武岩有三种海拔的地貌,是推测有三次不同时期的岩浆喷出形成台地,受到不同程度流水侵蚀的叠加作用,具体过程如表1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示意表:

“山脉是地形的骨架”,尖顶山和平顶山是在流水侵蚀下形成,流水侵蚀(外力作用)形成山地奠定该地区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属于特殊现象;但纵观尖顶山和平顶山形成的过程是基于玄武岩台地形成的基础上,地表形态是岩浆活动(内力)和流水侵蚀(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符合一般规律。第37题第(3)问的解答过程,如果按原认知结构,容易走入“尖顶山和平顶山是地壳运动或岩浆活动直接形成”的误区。因此本题解答需要学生可以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地貌“现象”对地貌形成“过程”进行透视,通过分析地貌形成过程,叠加不同时段内外力作用的产物,推测500m玄武岩台地岩浆未覆盖700m平顶山及其之前残留的900m尖顶山。

三、基于认知冲突的综合思维培养策略

(一)着眼认知尺度,实现时空综合,提高思维精度

区域具有层次性,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时间节律性。日常教学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往往是基于较大的空间或时间尺度的认知规律,而认知冲突却发生于相关的地理要素在局部空间小尺度的聚焦或不同时间尺度的延伸的情境中。这样的认知冲突情境要求学生重建认知结构,能够在特定的空间发掘地理要素随时间发生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例如:第37题第(1)(2)问可以将整个区域可以划分出周边地区和玄武岩台地,玄武岩台地按不同景观,进一步划分为500m台地、700m平顶山和900m尖顶山;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也可以通过三次岩浆喷出成三个不同海拔的玄武岩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便会发现,三种地貌形态并非“削高补低”直接转化,而是玄武岩的三种不同时期的地貌表现。因此,着眼认知尺度,帮助学生对空间和时间进行整体组织和局部分割,明确认知对象,提高思维精度。

(二)关注发展过程,实现要素综合,加深思维深度

《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具体课程目标[2]。通过关注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突破认知冲突,可以使学生透过地理事项的外显的易察觉的表现特征,去分析事物内涵的深挖掘的过程本质,在过程分析中建立各要素的联系,对要素进行次一级分解,同时综合各要素作用的方式、强度、持续时间,例如: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又可以进一步进行划分成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侵蚀作用根据不同的动力因素常见的有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等;而第37题侧重考查岩浆活动和流水侵蚀,从表1示意的三个时段,可以直观看出700m平顶山和900m尖顶山是不同时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玄武岩台地被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持续时间不同,保留下来的台地特征也不同。因此,从过程的角度,引导学生探寻地理事象表现出来各要素的因果机理,更好的“解释过去,服务现在,预测将来[4]”,从而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

(三)发掘情境“关键点”,实现区域综合,提升思维质量

地理基本原理的习得,从“听懂”到“活用”,没有学生对原理的深度学习和综合思维训练,很难实现,而认知冲突情境中的“关键点”为学生的综合思维训练提供“土壤”。高考试题中的认知冲突情景必须在充分挖掘试题材料的基础上,精准获取试题设定的地域单元“关键点”,需要学生可以透过现象,甚至是绕过“一般规律”,运用综合思维,重新构建知识和原理去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例如:第37题岩浆喷出并未形成地势起伏的火山,而是形成地形平坦的台地,是基于“岩浆流动性好”的“关键点”。而这个“关键点”成为本题特殊情境的起点,对整个区域接下来的地貌发展过程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比起“听懂”就能“套模式”的简单运用规律,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从区域综合的角度挖掘“关键点”对区域特征的影响,在深度学习原理的同时,提升學生的思维质量。

参考文献

[1]卢晓旭,袁宗金.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地理教育,2010(Z2):101-1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丁继昭,袁孝亭.综合思维的“分析”基础与“综合”方法[J].地理教学,2020(5):7-9.

[4]傅伯杰.地理学:从知识、科学到决策[J].地理教学,2017.72(11):1923-1932.

猜你喜欢

认知冲突综合思维高考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巧设悬念, 激发兴趣,建构概念
巧用认知冲突 打造有效课堂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
巧设认知冲突发展数学思维探究
让语言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