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2021-10-01裴琳杰
裴琳杰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深化了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交流的多边合作,对全球文化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以“一带一路”为背景,以非遗传承保护为视角,对大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总览概述,并根据它目前的现状,借助“一带一路”发展机遇,提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倡议 大庆市音乐类非遗 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07-03
一、“一带一路”倡议
“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联合倡议”。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中包含亚欧非大陆的六十几个国家,七十几个经贸合作区,经济总量约为二十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凭借着我国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通过国与国之间和平友好方式,积极地发展与沿线各个国家的经济合作,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并开启了世界一体化。既共同推动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又满足了发展中国家求和平、谋发展的强烈愿望,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自此倡议提出之后,备受沿线国家与地区的关注和欢迎。“一带一路”在经济深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伴随着更具有了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与价值得到升华,为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新的可能性。因此,文化也是这种贸易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音乐文化,作为一种无国界的语言,在海陆文明交往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
二、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总览
大庆市是一座因油而产生、因油而崛起的现代化城市,虽然历史没有那么悠久,但是却在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引领下,实现了从“油城之都”到“文明城市”的完美飛跃。在这一进程中,大庆市便产生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作为一种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载体,还是国家社会历史文明发展进程的深刻体现,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身认同感,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家园。据统计,目前大庆市共有七十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分别占据其中的两项。
大庆市国家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杨小班鼓吹乐棚、蒙古族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是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表演形式、乐器种类、谱曲风格都独具一格,早在1919年,其创始人杨殿甲兼任第一代传承人因擅长笙、锣、鼓、唢呐、管子等乐器的演奏,便建立了“喇叭棚”,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规整的鼓吹体系。蒙古族四胡在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最早出现在元代,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们所熟知。包杰虽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酷爱蒙古族四胡音乐,经过刻苦练习后其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2018年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民间艺术传承人。
大庆市省级“传统音乐类”非遗有: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武家鼓吹乐棚。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在2009年被黑龙江省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在悠悠岁月中由于相对固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逐渐形成了独具自身魅力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歌艺术形式,其题材、内容多种多样。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包文章,在2011年被大庆市政府授予“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级蒙古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武家鼓吹乐棚在2013年成为黑龙江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是大庆市林甸县以武家家族传承为主的鼓吹乐民间班组,它共有六代传承人,其主要骨干力量是第四、五、六代传承人,起初仅仅服务于红事白事,后来服务发展至各类大型庆典活动。
三、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法律的颁布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等民间艺术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提升了非遗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虽然有了一定的法律保障基础,但是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立法保障亟需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层次不断加深,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向国际化发展,逐渐形成了公法和私法兼并的模式。然而在我国,行政保护模式是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式,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部法律对私权保护有规定但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传承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大部分被划入了民事权利的范畴。因此,仅有的一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不能涵盖所有,需要制定更具体、更详细的法律法规。
(二)遗产数量比较少
首先,从目前来看,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的项目只有四项;其次从申报次数来看,国家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进行了四批次申报,而黑龙江省省级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五次申报。再次,从上述大庆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来看,大庆市音乐类非遗国家级和省级总共只有四项。因此,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占比国家级和省级非遗申报的百分比较低,也就是基数偏少,文化历史排名偏后些。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这种结果,需要深层次地进行研究考证。
(三)乡村社会产生变迁
乡村是传承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的特殊场所,也是产生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来源之地,这能够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广泛、更深刻,但同时这也是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发展经济的愿望越发强烈,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城市农村人口比例差距较大,逐渐走向了此消彼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伴随着乡村人口的减少,让以乡村为依托的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生存困境。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也面临着传承人数量少,年龄偏大,而新一代继承人力量又薄弱的问题。因此,绝不能让这种趋势任意发展,需采取有效措施让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借助“一带一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传承保护机制不完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大庆市地方政府对地域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保护工作在不断加深。然而,现有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不够完善,执行的力度不够高,对有些保护工作细节不够关注。只对它进行浅层次的介绍、宏观性的愿景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这会阻碍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导致在这一过程中与时代创新相矛盾。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传承保护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极大地包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种原则及思想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不断让其大放光彩。
(一)更新地域文化交流思想
“一带一路”吸收借鉴历史上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发现“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还能够通过经济的交流对话基础,让文化也“在场”,共同来实现可持续经济文化繁荣的美好愿景。通过“一带一路”,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灿烂文化资源,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展开交流互鉴吸收,形成构建自身独有的现代文化新途径。因此,它为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延续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二)不断扩大地域文化需求
随着国际社会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世界各地的文化逐渐出现“文化同质化”现象,导致各民族的创造精神逐渐衰弱,文化的差异性也逐渐模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能够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环节,成为地域性文化繁荣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一进程中,发展传统音乐类非遗文化和现代文化成为主要目标之一。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以音乐的形式映射了民族文化的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便于传播与传承。“一带一路”可以扩大文化效应,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使普及性范围不断扩大。
(三)密切联系地域之间的文化
“一带一路”更多的是各个国家经济、文化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伴随着文化之间的交流性与互融性也大大增强,自然地形成了一种文化共享机制,给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让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发挥自身作用,展现独特文化价值。为了切实地完成这个目标,各个国家、民族就要积极促进文化交流、深化合作。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人们从了解它到学习它再到创作它,这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地域性传统音乐类非遗,是文化交流的契合点,密切联系中将为音乐类非遗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机遇。
五、“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传承保护的展望
随着“一带一路”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的音乐文化方面与沿线国家交流的机会日益增多,与此同时,我们要抓住这一全新的发展机遇,使大庆市音乐类非遗走向世界。
(一)建立传承人保护体制
我国传统音乐主要依靠传承人“口口相传”的方式来传承,但这种传承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断激发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创造动力,相关部门应建立传承人保护体制,尽可能通过这些政策、制度等方面,对他们的知识劳动成果予以肯定和支持,使他们在传承传统音乐文化活动时无后顾之忧。此外,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对从事音乐类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人员予以经济补贴,确保他们的传承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二)改革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文化行政管理在政府行政职能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政府要利用自身的主导价值,对大庆市传统音乐类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拥有宏观脉络把控,与现代化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建立起科学性、完整性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为市场、社会的发展保驾护航。但是,管理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造成了管理资源的浪费、工作人员积极性不够高等现象,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使文化行政管理格局精简化、高效化,在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不断完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
(三)加强与地方高校音乐文化教育的合作
“校园,是体现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场所,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得文化遗产得以弘扬的物质媒介,是‘传统音乐类非遗得以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播的有效场所,尤其是高校所囊括的具有深厚前沿理论知识的师生力量为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地方高校要通过培养方案,将学校音乐类课程融入非遗音乐概念,逐步实现课程类型多元化、教育内容系统化,从而能够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扩大传播范围;同时,还应积极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亲身领略非遗文化的特殊魅力,这对于大庆市音乐类非遗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
(四)利用數字化现代技术,建立传统音乐类非遗数据库
当前,大庆市音乐类非遗保护模式较为单一,对于收集来的音乐曲谱资料、档案记录等,仅仅是一些基础性保存。所以,相关部门应该邀请业内专业人士、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还有地方高校相关研究方向的教授学者对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遗进行系统性、具体性梳理,然后展开专业分类工作,对于珍贵的文字、影像、实物等资源进行甄别和判断后,做出学术清理。最后,高效借助数字化现代技术,建立高质量的音、文、图、像的传统音乐类非遗数据库。
六、结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十分必要,既可以加快“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实施,还为我国传统音乐类非遗带来了发展机遇。地域性传统音乐类非遗展现了该地域音乐文化的深刻内涵,集中体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但是,立法保障不完善、遗产数量偏少、乡村环境发生变化、传承保护机制不足等发展现状,使其难以获取足够的生存环境。“一带一路”通过建立和平友好关系,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敞开怀抱。因此,大庆市音乐类非遗要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倡议,让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参与进来,群策群力将民俗民间音乐文脉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植素芬.高校图书馆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策略——以国内“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四省区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4):100-104.
[2]杜洋.非遗保护视域下的大庆市“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5):16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