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2021-10-01张敏芳
张敏芳
摘 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推动下,师生关系逐渐转向学伴型师生关系。学伴型师生关系具有共生相长、情感相互链接、地位民主平等和互动即时开放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学校应当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模式、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的互动学习模式等方面着手,不断丰富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和外延。
关键词:互联网+;学伴型;师生关系;建构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但师生关系并不是僵化不变的,其具有动态性、情境性,处于不断建立——变化——重建的状态中。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伴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一)角色关系:共生相长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参与性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的话语权得到充分解放,师生之间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师生从某一问题、观点出发,建构出更具合理性、多样性的答案及观点。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来源,同时学生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重要资源。在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辅助,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框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了与学生一起构建知识体系的搭档。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在无形中传播一些新的知识点,在与他们的交流中,教师则会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而学生则可以向教师询问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师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实现共同成长。
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中,师生两者的身份处于不断变化、重新生成之中。教师以学伴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能给予学生最大程度上的学习自由,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突破教材、教师、课本等的限制,促进知识在课堂中的自由生成。
(二)情感关系:有效的链接
教育是极具情感性的实践,教育过程需要情感的支持,教育的追求也包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感的链接是师生交往的重要环节,忽略情感体验的师生关系将导致教学中人文性的丧失。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移注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是师生之间无时不在的情感交流。
借助互联网,师生间获得了更多情感交流的机会,他们的沟通会更为紧密。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伙伴身份参与到学生的线上讨论中,和学生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惑。此外,教师运用微信、微博等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参与学生的生活,并针对学生问题进行指导和教育,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权利关系:民主平等
在信息社会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信息之旅的导游,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将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更要将其视为具有主动创造性的主体,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实现,以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知识储备。
学伴型师生关系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对问题的独到见解。在这种情形下,师生之间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交流,使课堂呈现出民主、平等的氛围。
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中,教学主体之间可以进行各方面的互動,如此,他们更易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建立自己的权威,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学伴型师生关系也有利于教师深入学生的心灵,理解学生的所作行为,让学生更容易被理解与认可。
(四)互动关系:即时开放
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互动具有即时性与开放性。课程可以分为三大板块:预习、共同探索、测验答疑。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积累知识,随时随地和教师进行互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资源进行课前预习,但学生难以从大量的资源中选择契合自身实际的知识点,针对这种情况,处于学伴地位的教师可以加入学生搜寻知识的队伍之中,与学生一起寻找合适的资源。教师可以在各个时段对学生予以关注和辅导。在课前,教师可以运用大数据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给教学以方向性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并通过主题讨论、游戏等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课后则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适时对其展开辅导。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进行新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交流的话题可以囊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地活跃在学生中间,让他们有亲近感。
二、“互联网+”背景下学伴型师生关系的表现
农业社会中,学生主要是从教师身上获得自然法则和道德准则。古代盛行的“尊师重道”之思想,反映着教师受到学生尊重,师与生紧密联系在一起。
工业社会中,知识主要依靠学校、社会大众以及一定的组织进行传播。那么,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主要是从学校中获得,或者从同伴处获得自己比较认同的知识。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注重知识的经济价值,注重知识为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效益。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实用性知识,知识在工作生活中相对实用。但教学活动忽视学生的感受,也未关注到学生的爱好、兴趣,他们仅仅是接受理论知识,很少能获得心理上的慰藉。
信息时代属于后喻文化时代,这一时代下的青年,其文化反哺能力获得了极大提升。由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始终有互联网相伴,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技术会强于教师,并且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生事物的认同程度也会超越教师。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习,以充实和完善自己。在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双方实际上处于一个相互学习的状态中。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教育各个要素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就包括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除了现实的课堂外,还衍生出了虚拟课堂即用虚拟手段构建网络化的学习空间,例如线上课程,学生可运用线上课程强化知识点的学习等。教师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进行线上授课,将线上线下的课程相互衔接。虚拟学习场所的出现削减了教师的知识权威,教师工作中教与学的关系得到了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首先,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领者。学会选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是学生开展线上学习活动时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寻找到优质的学习资源是他们必须面临的一大挑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他们到达一个理想的学习境界,尽量减少或者是避免学生对自身知识的错误建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教师是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导向者。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发展处于动态生成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习得正确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获取知识,并且要发挥自身在专业知识等各方面的独特优势,引领学生构建完整的信息网络,优化学生的知识生成路径。互联网信息之复杂需要教师由“教”向“导”进行变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属于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了解搜寻信息的技巧,在信息搜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再次,教师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推进者。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要夯实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基于网络提供的大数据,教师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从而更精准地进行知识教学。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搜集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为学生提供更加准确的学习资源推送、学习方法指导等各种学习上的服务,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教师是学生知识旅程中的同行者。当今时代,师生之间是一种共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在课堂上的知识探究实际上属于一种自然生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是自由探讨生成的而不是教师所强制传授的。共生性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师生两者一起探索新知,在课堂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合作者,师生共同参与课堂问题的探讨。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在知识、人格以及道德上是相互启蒙的关系,师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主体性,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师生是课堂知识生成中的参与者、亲身体验者,是知识探究旅程中的同行者。
实际上,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是学生的学习同伴,他们之间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伴型师生关系。学伴型师生关系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中扮演着同伴的角色,帮助并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在学伴型师生关系下,师生之间可以各抒己见,进而达到共同解决学习问题的目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践以及情感的变化能给教师提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水平的素材,帮助教师增添教学魅力,促进教师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学伴型师生关系的生成及建构路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是“互联网+”背景下教育教学变革的趋势,同时也是构建学伴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互联网+”时代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要关注课堂的生成起点。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当对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教学的中心地位应当归还给学生。因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教学:首先,在学情方面,教师可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的心理、性格以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进行更精准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辅助。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等方式,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新观点,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掌握知识及学习方法。再次,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搜索时政问题,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为教学注入时代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软件实现更加及时、准确的反馈,以保证教学的时效性。
(二)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模式
构建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模式能够彰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从而达到师生间信息共享的目的,让双方在已有认知基础上建立自身的知识框架,将共享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经验知识。
“互联网+”背景下多种教育方法应运而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这就将师生对话从单一的课堂对话转变为跨越时空界限的多样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微信进行对话,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群发布学习任务、进行学习资源的推送等,微信其实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对话场所,师生之间可以互通有无,以此达到互相排忧解难的目的。互联网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所,线上教学中可以利用弹幕进行对话互动,实现师生之间高效的对话互动。以对话为基础的互动是学伴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关键,有助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建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的互动学习模式
当今时代,要将“互联网+”理念引入教学中,结合线上线下优质教育资源,在网上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加之网络信息良莠不齊,学生不易进行分辨,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构建一个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系。这个体系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并在学生设立学习计划之时提供必要帮助,引领学生切实达到学习目标,并辅助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评价。教师可设置一个集各方面为一体的为学生学习服务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教师要为他们提供最优化的知识路径,引领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身知识的建构。教师也可以在课后将习题、学生所需巩固的知识发布在该体系中,让学生复习并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点。以该服务体系为基础,教师可以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的创设能为学生提供最优化的知识获取路径,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基于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平台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行为进行分析,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进行干预,适时进行调整。学生也可在该平台自由讨论作业问题,从而梳理解题思路,掌握学科知识。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文本、视频或者直播等手段进行互动学习,这种互动模式的创建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机遇。学生在线上学习时极易产生孤独感和挫败感,而线下学习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在线上学习产生的这一困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庆昌.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金 晶.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让中学语文渗透生命教育[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