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高考试题,构建高效的备考策略
2021-09-30杨健
摘 要:本文以202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为例,分析高考命题规律,探索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策略,目的是培养学生高效地积累知识、整合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能,构建历史学科高效的备考策略。
关键词:历史;高考试题;备考策略
随着新高考方案在全国全面开启,在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中,考查方式越来越灵活,历史命题思路角度越来越多变,历史的设问更是匠心独运[1]。因此认真挖掘高考试题的特点,尤其是新特征,深入领悟高考试题带来的启示,是精准备考提高备考效率必不可少的一环。由于山东省于2020年开始实施新高考方案并进行自主命题,因此山东卷在今年特别受关注。虽然山东卷试题原则与全国卷保持一致,继续发挥着考试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但也出现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特别是在考查历史基础知识、历史综合能力等方面很有独创性。基此,研究2020年的山东高考卷对广东历史高考备考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有助于提升高三的备考效用。
下面筆者以202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为例,分析高考命题规律,探索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策略,探讨如何提升历史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培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山东卷历史试题分析
202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高考考查方向,形式灵活、具有很强的历史感,特别是在考查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方面。试题重点考查了基础知识以及学生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生的关键能力及核心素养的考查,且考察知识面广,综合能力要求高,如跨学科、阅读分析图表类材料、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一)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的命题思想
2020年山东卷高考历史试题很好地兼顾了“科学性”与“政治性”,彰显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山东卷高考历史试题从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出发,注重立德树人,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现代公民素养和的国家认同方面。如:第1题对儒家和法家“义”的考查,第7题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掀起了“平民通俗教育运动”,第17题通过梁启超的著作《少年中国说》考查了对梁启超思想认识的理解,这些历史题实质是在用历史事实来教育学生,让学生从历史人物身上学会何为社会责任感何为历史使命感,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人生观的养成有着极强的引导作用。这些考题很好地将“立德树人”核心素养与历史学科知识融为一体,把学生的个人修养、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融入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考查特定时空下的历史现象
历史时序是历史学科重点考查的关键能力之一,即懂得将历史人物、历史事物置于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总是对应着特定的时间、地理空间,学生要具备有将历史事物置于复杂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查能力。例如:第16题呈现了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要求考生分别提取三幅图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此试题运用三幅图创设新的时空情景,让考生依靠已有知识和素养能够将古代中国人口分布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之中;从地图中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口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强化历史、地理的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三)注重考查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学科考查的目标不但要掌握时序、事件分类记忆,更是要有独立思考判断历史事物能力,近年高考试题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例如2020年山东卷高考历史试题第18题,形式新颖简短,让学生通过对“工作笔记”史料的辨析再现历史。试题考查了学生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考查了如何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学生必须具备有批判性思维才能准确把握命题人的意图形成正确的判断。
(四)注重考查开放性思维
今年山东卷高考历史试题共计19道试题,采用了多幅历史图片、多个不同类型的表格,以新颖活泼的文字或地图、图示、表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再现历史情境。如第17题的要求是“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认识的理解”,第19题是“编写一幕发生在17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第19题与全国卷42题一样都是开放性问题,学生有较大的个性化思维空间,试题具在很强的情境性,考查学生是否具有从复杂情境之中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提出观点和论证观点的能力。此类题型具有鲜明的开放性思维。
(五)注重历史学科迁移创新的能力
全国卷一如既往地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迁移能力,如42题就很好地体现迁移创新的学科思维,而这一命题趋势在2020年的山东卷体现得淋漓尽致,如第17、18、19题三道题,学生不能只从其字面浅层信息进行思考,而要在阅读中进行深层次思考,才能实现迁移创新。在历史学课程的长期学习及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发现并学会辨析历史信息、深层地思考历史问题,学会迁移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文科学科素养培育目标的有效路径。
二、历史学科高考备考的策略
(一)关注好高中教材的内容做好初高中衔接
从近几年全国卷题目及山东卷试题,不难发现这些题目的部分选项都是初中教材有所涉及的。例如第2题“西汉中期以后西汉政府强化了经济控制”是初中教材中有提及的。由于高考的内容是根据整个中学历史教学而定的,因此涉及初中教学的内容在命题者看来也不属于超纲范围。一般而言初高中衔接更多想到的是初中和高中教材衔接,可是更应该从学生的学情角度出发,查阅中考试卷和命题的方向,虽然现在初中多数用统编教材,但是中考方式、分值和侧重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初中学习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初三复习会存在差异。所以,了解初中、中考应当也是调整高中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高中教师除了要关注好高中教材的内容,还要结合所学内容和初中教材做适当的延展。
(二)重视历史概念的解析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
“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已经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常态,“超纲超本”类选择题和材料题自主化是近年高考的趋势,往往出现高考考的老师不教,老师教的高考不考,于是许多学生在历史学习时不关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概念的理解,而是通过“刷题”的方式来复习,从而导致基础知识薄弱和概念含糊不清。因此,教师在高三复习时不但要注意落实基础知识,还要注意讲解练习时剖析清晰历史概念,由点到面再到线、面梳理清楚历史发展脉络,使学生在解题时就会更有底气。
(三)运用思维导图分类建构知识
研究今年山东卷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其特别重视对历史整体及发展过程的考查,在复习备考中能否关注历史的整体性和历史事物的关联,已关涉到每位学生得分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指导学生将孤立知识点联系在一起而非割裂,最终培养出“历史问题现实思考,现实问题历史借鉴”的历史学科能力[2],是摆在每位一线历史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对于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而言,比较好的做法是借助思维导图可视化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碎片为整体,将孤立的知识点连接,构建完整的互相关联的知识体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达成知识的连通性、知识的逻辑化、思维演进的层次化。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内化基础主干知识、掌握知识分类建构技巧,逐步实现深度学习,培养高阶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的备考复习创新模式。可以是一整本书制作一份思维导图,也可一个章节制作一份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主体部分可以是课本结构和章节的标题,也可以是自主重构,这些主题从中心图形发散从而成思维导图主要分支,画好主要分支,可根据内容添加细节。总之,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形成高效复习的模式。
(四)培养批判性思维直达“一核四层四翼”的彼岸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及历史现象的能力、发现和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批判性思维。近年的高考卷命题着重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核心素养”,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习过程。这就使得历史教学必需摒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尤其要引导学生坚决摒弃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和结论的学习方法,对课本上的现成结论,不要刻意去记,要清楚结论是如何推演而来的。现在的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课本的现成结论,而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学中要指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对教材的主干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运用探究式训练提升应试技巧
高考是选拔性的考试,高考试卷中必然有一些题目是相当的难度;探究式训练有利于排除干扰,提升学生应试技巧。探究式训练就是在训练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将探究训练贯穿于全部的复习训练之中。具体的探究式训练是,运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精准地训练,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引领学生去进行个性化、探究式的训练。训练中引领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对不断地追问:是什么类型史料?史料真伪如何?史料价值如何?如何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如何进行逻辑推演?基于史料如何在不同情境下比较与印证?在探究式训练中不断地渗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史學素养内容,如基于史料的推断与历史解释的辨别,史料实证的方法等,让学生学会掌握高阶的思维工具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探究式训练还可以帮助学生抛开固化的、程式化思维误区,学会更独立、高质量思考,发现问题并独立提出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深化考试内容改革凸显学科育人功能—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19,(7)
[2]姜钢.探索构建高考评价新体系全方位推进高考内容改革.[N]中国教育报,2016.10–11(3).
作者简介:杨健.女;出生年月:1972.12;籍贯:广东民族;汉;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