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概念在高中思想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30李凤

高考·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建议

摘 要:历史概念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相关的历史概念教学,也被更多地一线历史教师讨论并用于实践。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思想史的教学显得比较困难,学生掌握历史概念的情况也不尽人意。基于此,本文就历史概念教学在高中思想史中的应用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历史概念;思想史教学;建议

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让学生感知历史,进一步对历史事件、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产生的影响等展开分析,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全面的认知,掌握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念。要想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总结性认知,必须要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概念。高中思想史课堂上,教师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也初步形成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不同时代社会的特征,学生历史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而言意义深远。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根据一线教师经验和高中思想史特征,就高中思想史课堂中如何进行历史概念的教学提出些许策略。

一、客观分析学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

任何教学都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规律、学习需求以及拥有的知识系统。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强调:“有趣的学习,是基于旧知识延伸出来的新知识学习,是将新知识嵌入到原本知识体系中的过程。”所以在历史课堂中,第一,教师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学习能力展开教学,教师需要分析学生所掌握的政治史、经济史等内容,每个时代的思想,其形成中,政治、经济等是基础,会通过思想反映出来,如果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不甚了解,在学习当时的思想文化过程中,会倍感吃力。第二,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思想史内容的了解情况,思想形成与生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有根有据的。比如山东省实验中学钟红军老师在讲授“三教合一”这一历史概念的过程中,结合《西游记》孙悟空的例子对历史概念进行深入的讲解,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倾听、思考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历史概念的了解。另外,本文认为历史概念教学中,还可以与其他科目融合在一起,比如对于《宋明理学》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课本中提出的思想和概念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很难短时间内理解透,此时历史教师可以与政治教师进行协商,将《宋明理学》的教学与政治课堂中“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以及“辩证”等这些哲学概念的讲解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这些哲学概念之后,再学习《宋明理学》,由此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了解。

思想史的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客观分析学情,课堂中教师要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解答疑问,提供指导方法等扮演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在自学、小组学习、探讨交流等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历史概念的理解、内化,并且掌握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方法。

二、重整思想史教材体系,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线索

思想史涉及的内容各种各样,假如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中设置的体系和流程,将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都进行深入的讲解,要求学生全面理解,对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有效学习来说都是不利的,历史课堂上失去了学习的重点,学生也会丧失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厌倦历史课。所以教师要重新整理思想史教材体系,确定核心概念,提出基本线索,梳理各种历史概念,对抽象的知识进行具象化处理,理清思想史发展的过程,每节课上都要确定最关键的概念,然后围绕这一概念展开教学,有所侧重的推进课堂学习,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白重点掌握的内容,理清学习思路。另外教师还需要进行历史知识与概念性历史的区分,避免学生将两种历史内容混淆,当学生对事实性历史知识进行全面学习和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概念的掌握、内化也就更轻松。

思想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历史概念,本文认为如果是学生现实中不太接触、相对陌生的历史概念,教师在课堂刚开始阶段,便提出这一历史概念,根据奥苏泊尔的先行组织理论指导教学。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伊始,为学生呈现一个引导性的材料,比如在《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这一课堂上,古代西方思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在课堂伊始,便抛出“人文主义”这一概念,然后将这一概念作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古希腊文明,了解人文主义形成的背景、主要思想以及这种思想给当时社会、之后的发展所带来的作用。教师将学生相对陌生的历史概念与比较熟悉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可以降低学生对历史概念学习的难度,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学习的质量。

三、组织概念教学的材料,解读历史概念和背后的思想

思想史课堂中历史概念的教学上,教师提出核心概念,明确基本线索之后,还需要选择科学的教学素材进行历史概念的解读,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理解、内化历史概念。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问题的设置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教师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改进。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工作与学习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部分教师讲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会习惯设置问题,抑或者根据现实生活来解读比较抽象的历史概念。再一次展示教学中,课堂主题是《新文化运动》,为了让学生了解蔡元培校长在北大任职期间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这一方针的初衷,特意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当你面对满口之乎者也与不断强调平等、自由、博爱的老师,你们更喜欢听哪位老师的讲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选择了后者,然后笔者接着阐述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内涵,即这种思想和理念,目的是让新思想能够破土而出,尤其是科学的新思想可以被更多人所知晓、学习。本以为设置这样的问题是科学的,但是课后一位语文教师用开玩笑的语气对我说:“我们这种天天之乎者也的老師是不受学生待见了!”,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却让我对问题设置的模式进行了反思,以至于在后期的教学中,不管是结合现实案例,还是设置相关问题,都让我时刻想到,素材的选择不仅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概念教学融合在一起,还需要保证素材的科学性,这样的素材才能够更精准的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概念的学习、理解和内化。

四、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化对历史概念及思想的认识和掌握

高中思想史的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等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概念的了解,让学生将不同历史知识、历史概念衔接在一起,对于学生思想史体系的构建而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对于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的解读和理解,其过程主要是对历史事物的分析、综合、比较、概况、归纳演绎等,这些都是思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想史的内容,对其中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借助比较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对比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等的差异和共性,形成对历史知识差异性、共性的认知,学生对历史知识、历史概念等背后包含的思想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在学习西方人文精神这一概念的时候,课本中对此给出的解读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的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高度重视,对人类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无比珍惜,对人格与道德的不懈追求。它关注人的尘世生活,重视人的精神意义,是人的价值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思维习惯和心理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对于类似这样的历史概念,教师假如只是进行简单的阐述,学生很难理解其中要义,教师要对整个人文精神发展过程进行阐述,即公元前5世纪到18世纪是人文精神被提出、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总共可以分成三个过程,随着时间的递进,人文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一直到近代启蒙运动,人文精神发展到顶峰。教师必须要讲解人文精神发展的三个过程的重点内容,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三个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共性与差异,学生才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这一概念。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中历史核心概念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线索、解读历史概念和背后的思想、深化对历史概念及思想的认识和掌握,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人文精神”这一历史概念及其背后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赵亚夫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第101页

[2]季春元.《论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10):20

[3]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3版,第231页

作者简介:李凤.1989.05,女,汉,福建长汀,研究生,硕士,二级教师,世界史,长汀一中,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概念史视域下高中历史核心概念的教学路径”(编号:KCZ2021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建议
别人打你一拳,为什么不建议你还手
为什么点外卖建议你点湘菜?
我建议,你也想我一下
过剩的建议
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三代人的建议
Making Suggestions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