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合作:“五项管理”改革的关键

2021-09-30梁明伟

中国德育 2021年16期
关键词:作业管理协同育人

2021年1月7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陈宝生部长在工作报告中重点提出:要抓好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3月18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特别要求学校加强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五项管理。自2月1日至4月25日,教育部分别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五项文件,自此“五项管理”改革文件全部出台。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等现实问题,教育部通过加强中小学生的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方面,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落实“五项管理”改革,关键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协同合作。政策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形成协同合作意识,达成教育共识;政策落实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健全协同机制,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政策落实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进行协同合作,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协同合作中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达成教育共识

在“五项管理”改革中,毋庸置疑,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学校管理是“五项管理”改革的核心内容。但是,“五项管理”改革要真正落在实处,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需要各方达成共识。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管理是“五项管理”改革的具体方面,而改革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对“五项管理”的改革目标和价值导向的共同理解是政策落地的基础。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出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体质下降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必要的共识,缺乏对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的正確理解,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价值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认识。有些家长往往把升学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方式,而学校也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提高升学率上,把成绩和分数作为学生评价的主要标准。学生为了迎合家长或社会舆论对于高分数的期望而被动学习,缺乏必要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至于变成了考试的“机器”。

“五项管理”改革就是通过中小学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等方面的管理,使学生的作业适量、睡眠充足、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观念的转变是教育行为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共识是“五项管理”改革落实的必要条件。比如作业管理方面,仅仅靠学校单方面的规范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规范作业管理,减少学生作业时间,但是如果回家后家长又增加学生的作业数量和时间,那么作业管理的效果就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学校管理需要家庭积极配合,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在强调作业的育人功能方面达成共识,把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当作共同目标。“五项管理”改革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如果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只是重视学校升学率等外在表现而不重视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那么整体社会舆论会对学校和家庭产生不利的影响,学校和家庭的“减负”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除了作业管理之外,睡眠管理、体质管理、读物管理、手机管理等方面都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达成共识,通过各方的大力配合与相互支持促进政策落实。因此,“五项管理”改革要落到实处,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价值和教育观念方面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形成教育合力

在“五项管理”文件中,对教育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的责任都有具体的规定,特别强调要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达成育人的教育目标。“五项管理”改革的落实,多方协同合作是政策落地的难点,也是关键。“五项管理”改革中有很多规定是与“减负”有关的,比如作业管理、睡眠管理、体质管理等方面。近年来,教育部虽然不断出台相关减负政策,要求中小学减轻学生负担、保障学生睡眠、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但是目前减负政策尚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些中小学生仍然存在课业负担过重、睡眠不充足、体质下降等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五项管理”改革涉及诸多责任主体,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协同合作和积极参与。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发展,我们应该以家庭为首要基地、学校为主要平台、社会为基本环境,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及以道德品质和性格习惯的养成。“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学校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才的主要平台,社会是人谋生发展、相互交往的基本环境。三者纵贯每个人从小到大、到老的一生,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链环。”[1]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都应该明确各自的定位和职责,各司其职、协同合作,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协同育人的主要平台,学校在“五项管理”改革中负有主要责任。学校的各项工作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健康全面成长”这一中心任务,为协同育人做好榜样和示范。作为协同育人的首要阵地,家庭应该形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教育氛围,通过行之有效的家校合作等方式,积极配合学校,形成一致的教育影响。而作为协同育人的基本环境,社会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的社会氛围和正面的社会舆论,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合作,促进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三、规范办学行为

“五项管理”改革是要通过作业管理、睡眠管理、体质管理、读物管理、手机管理等,规范管理行为,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生体质。因此,“五项管理”改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通力协作,提升协同合作能力,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在“五项管理”改革中处于重要地位,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和配合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当前在中小学还存在着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更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治理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五项管理”改革的主要内容大多与学校管理有关,“五项管理”改革也是把学校的责任放在第一位。从改革的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价等维度出发,一方面需要发挥教育监督与评价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引导学校,让学校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

学校应当贯彻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比如作业管理方面,学校不是简单地规定作业的时间和内容,而是从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设计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睡眠管理、体质管理、读物管理、手机管理等方面也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五项管理”改革不是让学校机械地执行政策的规定,而是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形成协同合作、共治共赢的良好局面。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同样也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协同合作,提高学校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对于家庭来说,家校协同与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作业管理方面,仅仅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家长的积极配合、协同和参与才能够使学生的作业管理真正落实,而不至于出现学校“减负”而家长“增负”的现象。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现实舆论也会对“五项管理”改革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把升学率作为评定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舆论导向下,有些学校为了迎合社会要求而把升学率当作追求的重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导致学生的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五项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对学校不合理的评价方式,转变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以多元的、过程性的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此,社会应该积极协同学校和家庭,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创建积极向上的舆论环境。

总之,“五项管理”改革是从作业管理、睡眠管理、手机管理、读物管理、体质管理等五个比较具体的方面来达到保障中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政策落实既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也需要政策执行主体的协同和合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共同治理,在协同合作中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参考文献:

[1]张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宏观政策导向[N].中国教育报,2019-11-19(6).

【梁明伟,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敏

猜你喜欢

作业管理协同育人
“减负增质”理念下作业管理的创新策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京津冀协同发展
众里寻她千百度
一个高分子模拟计算网格的作业管理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