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问题与对策
2021-09-30廖冰
廖冰
[摘 要] 从主体和客体视角构建了生态文明素养内涵体系,并揭示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问题:政府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高校存在学科壁垒,企业存在重市场倾向而忽视生态文明教育,家庭存在重德智而轻生态教育,新闻媒体存在信息碎片化,大学生存在路径依赖等困境。据此提出对策:政府要重新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高校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企业要走出市场取向的困境,家庭辅导生态文明教育,新闻媒介要避免碎片化宣传,大学生要主动强化生态文明认知。
[关键词] 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问题与对策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西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省农林高等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2018B2ZZ05)
[作者简介] 廖 冰(1989—),男,江西高安人,博士,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扶贫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6-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1-21
一、引言
生态文明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高度,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生态文明作为人类高级文明形态[1],具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新工业文明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2],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本质是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3],即在一个区域内,若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同,则该区域进入了生态文明阶段,若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非协同,则该区域尚未进入生态文明阶段[3]。江西既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又是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还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试点省份。森林资源丰富,禀赋能力强,生态优势明显,森林覆盖率稳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全国第一福建,而高于浙江、广东、广西、湖南等诸多省份,其山水林田湖治理在全国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意义,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具有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优势。江西还是农业大省,农业大学在发挥农业作用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目前,农业高校学生仍然存在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生态认知不足的现象,为更好地解决此问题,本文拟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目的、手段、形式等生态文明素养体系。特别是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素养体系更具现实意义。本科生作为生态文明实践的先锋,培育本科生的生态文明观,提高本科生生态环保意识,关乎“美丽中国”的建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素养内涵及其培育主客体
生态文明素养包括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责任感、生态文明意愿、生态文明行为等在内的综合集体。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指通过对包含生态文明认知、生态文明情感、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责任感、生态文明意愿、生态文明行为等在内进行指导。
根据生态文明素养内涵,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等院校、新闻媒介、企业、家庭。对政府而言,政府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政府制定的生态教育政策可为高校、社会、家庭、媒体提供制度规范化的保障[4];对高校而言,高校是生态教育实施的核心力量,高校一方面注重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注重科学研究,成熟的生态教育科学研究理论可以为政府、社会、家庭、媒体等提供理论指导[5];对社会而言,社会是生态教育的实践阵地,社会生态教育可以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目前,美国社会生态教育又叫作社区生态教育,我国社区生态教育主要在城镇、农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社会生态教育可为政府、高校等提供实践指导。对家庭教育而言,即启蒙教育,个人成长必须经过家庭教育再到其他教育,家庭教育可以为政府、社会、媒体、高校提供启蒙;对媒体教育而言,媒体教育具有受众广、速度快等优点,媒体教育可为政府、高校、社会、家庭提供更宽阔的信息获取渠道,提高信息对称化水平[6]。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客体是公众,本文以涉农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故本文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客体是大学生。如图1所示。
三、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问题揭示
(一)政府行政部门
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且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写入宪法和党章,赋予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但是国家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缺乏对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不够重视。对教育部门而言,未能对农业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制定良好的配套体制机制。对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而言,未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指标纳入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考核培养评价体系。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紧密,合力不足,未形成各部门通力合作的一整套连续体[7]。
(二)涉农高校
高等農业院校未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课程纳入培养目标,也未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课程,生态文明课程在高校课程中的渗透力远远不足其他专业课、基础课等。同时,关于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因农业高校大都是非生态教育类专业,很多师资力量均为非生态教育领域,而对于生态教育领域师资力量相对缺乏。大学生第一课程和第二课堂相对脱节,第一课堂以专业课为主,而第二课堂多以创新创业、“互联网+”、学科竞赛等为主,而对于生态创业、生态文明课程相对较少。
(三)企业
农业院校在发挥企业进校园方面相对薄弱,而且进校园的企业一般来讲,农业类企业相对较多,而对于一些环保类、生态类企业则相对较少,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也就相对缺乏,不利于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建立。此外,学校和一些农业类企业合作较多,主要也建立了相关教学、科研合作基地,而对于生态类企业几乎没有,也就无法建立相对有效的教学科研合作基地了。
(四)家庭
大學生虽然在上学期间,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只是起着一个辅助作用,但是家庭对大学生的生态教育必不可少,有赖于家庭教育的形成。而农村家庭父母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生态文明认知不足,更别谈对大学生子女的生态文明教育了。此外,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中,重德智教育而轻生态教育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们更注重的是智力教育,而非生态文明教育。
(五)新闻媒体
新闻媒体容易造成生态教育新闻的碎片化,媒体传播速度快、不连续,未能形成连续的统一体,而媒体具有受众广而大的特点,信息量大,当然,有的新闻信息也存在夸大、渲染等特点。因此,碎片化的新闻媒介传播的特点,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系统、整体地理解生态文明知识[8]。
(六)大学生
一方面,农业院校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素养认知不足,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认知的淡薄更别谈出现生态文明行为。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不会促进其了解生态文明素养的积极性,等着教师教,自己不会主动提前去了解等,这些均将制约着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
四、涉农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对策
(一)政府重新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1)加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立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上升到与专业课程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并配套出台相应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体制机制。(2)要建立并完善农业院校考核机制,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走出制度掣肘的弊端。(3)建立相关的法律、实施相应的政策、加大执法力度、将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重罚并拉入“黑名单”禁止再入市场。(4)充分利用环保组织的作用。环保组织要利用成员优势,加强对社会不文明现象的监督,号召本科生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开展教育宣传。
(二)高校重新审视培养目标
(1)完善本科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制度体系。高校想要保障本科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体系。实行区域责任人制度,将学校的公共区域承包给各个班级,继而细化给个人,从而提高本科生的道德责任意识,加深了本科生对生态文明观的认识,也减少了校方维护的开支。(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对教师们进行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训。其次,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们外出进行社会实践,在领略祖国壮阔河山的同时耳濡目染的加强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最后,可以从学术上对教师队伍进行激励创作,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相关研究,提高自身生态文明知识。(3)注重生态文明的实践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本科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深对生态文明观的理解。同时,高校应组织活动带领本科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上的相关活动,开展相关调研。
(三)企业要走出市场取向的困境
(1)企业作为以经济利润为目标的经营实体,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在保障经济利润的前提下,企业可向农业高校大学生设立一些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基金来助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自觉为高校、大学生服务,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等。(2)一些优秀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一方面,要主动节能减排、实现绿色经济。另一方面,与高校对接,为本科生提供实践平台,向本科生展示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让本科生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又能获得良好的口碑以及丰富的人才储备,促进企业发展。
(四)家庭辅导生态文明教育
(1)加深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否具有生态文明观教育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作为子女的我们的生态文明素养。因此,家长不能仅局限于传统思想中的勤俭节约,它并不能代表整个生态文明观。家长要认识到生态文明现状的严峻,关注生态文明相关实证,关注相关知识,把生态文明观融入工作和生活当中,加强对子女的教育。(2)营造文明的家庭环境。家长作为孩子的榜样,一举一动都在被模仿,制定合理的计划、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营造文明的家庭氛围等,这些或许很小的举动都能影响孩子的未来。
(五)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要更好地引领生态教育,走出渲染夸大的困境,媒体扩散速度快,利用媒体进行生态教育传播。(1)大力宣传生态教育,引导良好的生态教育舆论氛围。(2)保障生态教育宣传信息的连续性。媒体宣传报道时,要保障每一篇宣传报道要和上一篇或者上上篇宣传报道要相契合,保持信息的一致性。(3)促进生态教育信息的畅通化与高效化,提高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防止因信息碎片化而导致信息失真。(4)保障宣传信息的真实性。在宣传生态教育应该注重客观和尊重事实的原则,不做虚假传播,主观臆断宣传。
(六)大学生
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学校是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要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离不开大学生的广泛支持与参与,才能架构健康有序、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机制。因此,大学生应做到:(1)要自觉提高自身生态文明教育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列中去,以自身行动来提高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积极参加生态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总结,潜移默化地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进而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文明意识水平;(3)加强对生态文明观的认同感。丰富的生态文明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观建设贡献力量。本科生要端正态度,认真学习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积极参加相关社会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当中,保持鲜明的立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本科生应该时常对自身生态文明知识以及行为进行反思,查缺补漏,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巩固,孔曙光.生态文明概念辨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7(3):15-23.
[2]Heurtebise J Y. Sustainabil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ge of Anthropocen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Psychosocial and Culturalist Interpretations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Risks [J].Sustainability,2017,9(8):1-17.
[3]張智光.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测度: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9):212-224.
[4]刘文良.当前高校生态教育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与现代化,2008(4):29-34+40.
[5]朱国芬.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教育体系刍议[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39-41.
[6]杨章成,王湘林.基于系统观视角的高校生态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4(7):64-66.
[7]于蕾,杨院.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路径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31-33.
[8]岳伟,古江波.公民生态文明素养亟需全面提升——基于当前重大疫情的反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2):8-1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ultiva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Agriculture 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AO 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210037,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to agricultural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literacy system, and reveals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iteracy cultivation to university students, put for- 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ly, to better the improve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mplishment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government has imperfect systems and mechanisms, universities have discipline barriers, enterprises ten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and igno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families value moral wisdom and ignore ecological education, media has information fragmenta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path dependence and other difficulties. Accordingly,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redesign and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examin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enterprises should get out of the dilemma of market orientation, families should guid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education, news media should avoid fragmenta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strengthen the cog- ni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e related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quality; cultiv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