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旨在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实践

2021-09-30李金玉王茹赵惠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37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

李金玉 王茹 赵惠新

[摘 要] 育人是现阶段高校教师的根本使命,在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是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举措。“生物化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基础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实践经验,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阐述了开展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节点,并通过具体案例,从立德树人、塑造核心价值、培养能力三方面分享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技巧和策略,旨在塑造大学生的核心价值,提升创新能力,促进我国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课程思政;生物化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生物化学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SDJG2020-13);2020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一流课程“生物化学”(0710020s409)

[作者简介] 李金玉(1978—),女,安徽萧县人,博士,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王 茹(1989—),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实验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实验研究;赵惠新(1975—),女,新疆奇台人,博士,新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37-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4-04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价值构建的唯一来源,教师的优质属性已然下降。教师要思考如何“教”学生才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大学课堂成为大学生真正的精神家园,让大学成为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这也是当下全国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原因。所谓课程思政,不再是纯粹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模式,即以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三观”的教学载体,通过教学顶层设计,将德育元素有机融合,渗透到专业知识授课当中,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进而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育人才是现阶段高校教师的根本使命。本着这一教育理念,有效利用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是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重要举措。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一门科学,既是基础学科,又是生命科学的前沿[1]。作为学生心中的“黄金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会带来持久、广泛的影响力。作为这门课的一线教师,现将这门课程如何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经验分享给大家。

二、围绕“生物化学”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是课程思政有效实施的节点

“生物化学”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人人视为珍宝,但却“束之高阁”。这一矛盾主要体现在:教师反映课时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有时迫不得已满堂灌;学生反映生化内容多而杂,概念抽象,难以理解。面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庞杂内容,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如何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真正从行动上去学习和钻研这门课程,是生化教师要解决的第一问题,也是有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节点。一个对课程都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如何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又何谈育人呢!课程思政不是机械教育,不是强行灌输,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悟,才能够将自己的学识、理念于“水滴石穿”“润物细无声”中植根于学生心中。

所以,明白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矛盾点,我们所开展的任何教学活动和环节都应是围绕着这个矛盾点展开和解决,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有发现地学习、有创造地学习,真正让学生做到想学,而后好学,最后能够自主自发地学习,进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生物化学”课程提升核心素养的课程思政实践

(一)在“生物化学”课程中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建设重在“立德树人”[2]。“立德”为先,“树人”为本。首先,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德育素养,还要有过硬的科学素养[3]。其次,教师要“身正为范”。教师是课程思政实施最好的典范。教师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学生去做;既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又要“有所不言,言必当”,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

此外,教师对待教学、课程和课堂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对待这门课程的态度,甚至是对待人生的态度[4]。大部分学生了解“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但被动学习者偏多。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去认同这门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比如,在备课上,除了熟知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等必备要素外,教师是否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提出的可能问题和疑惑,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是否做足了功课,做到“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呢?再比如,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化發展?教师是否能够将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资源、环境、成果和教学评价细化到自己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当中[5]?总之,教师是否从内心去尊崇这门课,就会造成学生对待这门课的态度迥然不同。

(二)在“生物化学”课程中讲好故事,特别是中国故事,塑造“核心价值”

“生物化学”课程专业知识庞杂、晦涩难懂。如何让这门课程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活泼,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了需要教师在语言上掌握一些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用好这个“思政元素”。比如一些好的科学故事,有关中国科学家、中国科技发展、中国创新的故事,有关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的故事。这些元素不仅是学生的“吸睛点”,更是塑造“核心价值”的重要来源。但是课程思政要讲究水到渠成,切勿“喧宾夺主”“生拉硬拽”[6]。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使用的部分策略。

1.讲好绪论第一课。绪论作为教师和学生见面的第一课,不仅关系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深刻影响着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因此,讲好第一课至关重要。在“生物化学”绪论课中,蕴含了丰富而直观的“思政元素”,利用好这些“思政元素”,无形之中就是打开了生物化学的第一扇大门。在阐明“什么是生物化学”时,教师通过讲述科学故事、科学人物事迹,不仅阐明了生物化学的演变和历史发展,而且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民族自信心等价值理念融入了知识的血脉中。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
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高职高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